對中國人來說,食用油在廚房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幾乎每次烹調都離不開它。研究發現,人體必需的八大營養素中,脂肪酸總量的70%來自食用油。
但很多中國家庭是「吃油大戶」,油攝入太多與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密切相關。所以,選對油、用對油對健康至關重要。
究竟怎麽吃油最健康?
油脂攝入量小測試
以下這些行為你常做嗎?
如果常有以上習慣,你的油脂攝入量八成超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烹呼叫油量不超過25~30克。想要控制油脂的攝入,就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專家推薦7個做菜少油的絕招,學會了事半功倍。
做菜少油的7個絕招
搭配有講究
少油不是只追求一餐中一個菜少油,而是整桌菜都應該控油。
要註意食材上魚肉類與青菜類搭配,烹飪上紅燒煎炸等油大的方式和蒸煮等油少的方式搭配。
素菜用好佐料
建議在烹調素菜時少用油,可借用雞湯、蠔油等比較濃郁、鮮美的佐料調味,如腐乳炒空心菜、蠔油扒生菜等。
吸油菜先蒸或幹炒
茄子等非常吸油的菜,為了避免「吃」油過多,可以在做燒茄子前先蒸一下;或在炒茄子時,先不放油,用小火幹炒一下,等茄子中的水分被炒掉,茄肉變軟後,再用油燒制。
肉類先腌會兒再炒
可以透過提前腌制食材達到提香、入味的效果,這樣炒菜時即使放很少油也會很香。
蒸燉肉類時,放點香菇、蘑菇增鮮,烤魚前放點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一樣撲鼻香。
用焯水代替過油
可以把過油改成焯水,用沸水的溫度把肉快速燙熟,然後再加入青菜炒一下即可。
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口感就很好。而且,焯水後食材表面有一層水,隔絕了油的滲入,菜也會清爽很多。
五花肉先煸炒
對於五花肉、肥牛等油脂含量較高的肉類,可以把肉下鍋後,先煸炒兩三分鐘,使肉裏的油充分析出,再加入其他食材進行翻炒。
這種做法與傳統的煉豬油類似,這樣既省油,菜又不油膩。
裝盤前先控油
炒好的菜先不要急於出鍋裝盤,把鍋斜放兩三分鐘,讓菜裏的油流出來再裝盤。
青椒、豆角、荸薺、萵筍之類的蔬菜吸油較少,用這種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在不知不覺攝入很多油脂。
健康吃油,避開7大誤區
每頓飯都離不開的「油」,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下面的誤區你錯了幾個?
誤區1
吃油多樣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可能屬於同一類。
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和葵花籽油類似;花生油和米糠油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
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才是正確的選擇。
誤區2
煎炸過的油可以用來炒菜
很多人會用炸過食物的油來炒菜。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產物。
如果真的想二次利用,就要避免再次高溫加熱到冒油煙。「回鍋油」可以用來煮湯、做花卷。
誤區3
無論怎樣烹調,都用同一種油
不同油的耐熱性不一樣,過高溫度的烹調會加速致癌物產生,帶來健康風險。
正確做法:
誤區4
患病人群和家人吃一樣的油
誤區5
無論吃肉多少,用油量不變
誤區6
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動物油和植物油搭配著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膳食中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誤解。
從脂肪酸平衡的角度看,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維持在1∶1∶1的適宜比例。
但這個比例說的是整個膳食結構,既包括烹調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
除平日極少吃肉蛋奶的人之外,吃動物油弊大於利。
誤區7
標有「不含膽固醇」的才是好油
對於有些人來說,「膽固醇」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很多廠家看準了這個商機,在植物油標簽上打出了「不含膽固醇」的宣傳詞。
事實上,膽固醇只在動物性食品中存在,植物油中不含膽固醇。「不含膽固醇」只是一個噱頭,並不能作為選擇食用油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