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的是,它旗下有一家叫 HOKA 的戶外跑鞋公司。 2018 年 HOKA 用 Engineered Garments 的 合作撬開了日本市場,隨後把這類模樣的越野跑鞋散播到中國。 2018-19 年,正好是 HOKA 踩著它的厚底鞋大放異彩的節點——母公司的財報金光熠熠,HOKA 的鞋款則侵入了表參道、裏原宿、南青山,兩件事同時發生。 財報上那些驚人的數碼也特許以理解了。
上一個五年,厚底鞋搶走了我們的註意力。
image:Packer
「時尚是個圈」這種套話我們應該盡量回避才對,不過事情還是毫無新意地發生了:
五年後,流行的指標從肥肥厚厚的運動鞋快速擺向另一端,現在薄底鞋開始當話事人。
不過 HOKA 母公司的新財報依舊很漂亮。
我們今天不是要來講 miu miu 或者 Samba 在這裏面有多少貢獻,也不是要講薄底鞋有什麽穿搭、還是小眾款能推薦給大家 (這件事已經交給其他編輯來操作) 。拋開好不好看或者「潮不潮」,薄底鞋流行之後,卻有一件非常實際的事情被所有人直接跳過。那就是: 球鞋的形態由高變低,對我們的指令碼身的影響是怎樣的?
薄底鞋能夠流行,也許對所有人的腳來說都是好事。
為什麽這麽說? 那意思是厚底鞋就對腳有影響?好問題。
image:IG@rototo_official
智人這一支的歷史大概可以從 40 萬年前算起,人類步入文明時代卻是 5000 年前。怎麽突然扯到這上面來?這裏有一個很容易忽視的事實是,人的生理結構直至 DNA,是在前面 99% 的時間裏形塑而成的。 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大多數時間赤著腳在地上走。
我們的腳底有著豐富的神經網絡,負責感知路況、冷熱、還有基本的平衡。這些幾百萬年前進演化而來的成果,如今被包進鞋子裏。隨之而來的是足底神經變得遲鈍,還有各種足弓、腳型的問題。
image: Moonstar
也許從 DNA 層面就已經決定,我們的腳長久地習慣接觸地面。
這麽說可能讓一眾厚底鞋汗流浹背,不過公道地講,厚底越野跑鞋放回它們的場景裏時,你會發現自有它們的道理。
Jean-Luc Diard 和 Nicolas Mermoud 將碩大的鞋底套在鞋子上,是因為他們起初要攻克的是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上崎嶇的山路,HOKA 就此誕生。而這裏有一個不太被人提到的細節: 他們起初只計劃「下山越野」時用上這種裝置,厚實的大底能抵消下坡的震感,上山的時候他們想著把鞋底拆下來,放在背包裏。
最開始的鞋套測試,傳說中的初始 Salomon 測試鞋 | image: IG@therunningshoegeek
雖然接下來的劇情是,這兩位前 Salomon 核心員工開發出了各個場景的厚底跑鞋,但你大概可以從最初的種種細節裏得到一些關於厚底鞋的啟示。
Nicolas,著名跑者,HOKA 聯合創始人,左手拿著一雙原型測試鞋 | image:HOKA
說實話它們在一些場景裏絕對是效能驚艷的,不過你無法想象我們的祖先一直站在 3 到 5 厘米的軟泥上走路,這是一件反直覺的事情。
現在薄底鞋來了。雖然圍繞著它的光環和上面所說的所有事情沒有半點關系。Jennie、復古足球風、芭蕾鞋、拳擊鞋...我甚至不在乎它們是不是銀色的。本質上來說,它做到的最實際的一點,就是讓我們離地球近一點。 讓我們真正擁有祖先為各位準備了上萬年的禮物——一雙觸感稍微靈敏一些的健康雙腳。
8 年前我因為打球經歷過一次嚴重的崴腳,至今那一小片碎出來的骨頭還留在我的腳踝裏。再後來我因為工作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球鞋,它們大多數因為設計、配色、限量版或者是誰誰誰穿過而被拿出來討論。有時候這些故事很有趣,但我還是會摸摸我的右腳踝,想一些更為實際的問題。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丹尼爾 · 利伯曼在【人體的故事】裏寫:
「只要我們繼續用感覺舒適、看似正常的鞋包住我們的腳,那麽相關科室的醫生和其他治療現代腳病的人就會不斷忙下去。」
image: IG@popeye_magazine_official
也許到這裏你會覺得這內容也太油鹽不進了? 這些「養生知識」在這裏出現未免敗了各位潮流人士的興。 大多數年輕的朋友都認為自己的腳尤其健康,和鞋櫃裏那一排心愛的球鞋毫無沖突。 但還是建議大家搜尋一下拇趾外翻這個概念,再對照一下自己的腳。
我曾經有一年非常喜愛 HOKA,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穿它,它總在我需要緩震時百分百滿足我。 但公允地講,我不可能也沒辦法一直穿著 HOKA,我的腳底和那塊碎骨需要離地面再近一點,找到赤足感。
從厚底鞋到薄底鞋,每一場流行的發心和主題與足部狀態本身都沒有太多關聯,即使這兩者挨得最近,在物理意義上。
然而此時話題難免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 如果只用這種一點都不浪漫,有些古板的視角掃視這個圈層,很多事情將變得不可解。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老佛爺當年減重 80 多斤只為穿上 Hedi 做的褲子是一件瘋事?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進一步說,Hedi Slimane 那些瘦削病嬌的設計是反人類的?
不過有些玩味的是,在特定的語境裏,恰恰是這種瘋狂和這種反人類,才讓故事裏的主角變得更酷。
image:nytimes.com
我只是想說,服裝文化就是有一些名為「信仰」的東西驅動著你追尋它,而為信仰買單完全沒問題。我們過去推薦和講述了很多關於皮鞋、關於北安普敦制鞋廠、關於馬臀皮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都很迷人。但同樣不妨礙我們討論歐洲皮鞋楦型匹配亞洲腳型的局限,甚至是不適。就算有些朋友讀到後者的時候會質疑我們前後不一,我們依舊不會停止探討。因為當一篇文章不是軟文和恰飯的時候, 我們應該盡量公允地從各個角度談及這些話題。
欣賞工藝和品牌的調性,這是人對好的物品的天性。但現在讓我們用一個更全面的看法來思考這個問題,比如說結合身體的切實感受和我們對流行事物天然的好感。我也會買 Paraboot,因為它是我大學時代最希望擁有的鞋子,但我依舊在想盡辦法撐開它瘦長的楦型,以放進一雙亞洲人的腳。| image: IG@paraboot_official
也同樣因為,回到厚底鞋和薄底鞋這個流行演變上來看, 你會發現我們花費在潮流、在穿搭、在某些 Idol 上的精力太多了,而完全忘記關註我們身體的切身反應。 這是一個陳年積習,只不過最近有這樣一個切口讓我們再談談這件事。
當一種視角長時間地缺位,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它找回來放回去?
厚底鞋和薄底鞋一季一季地火過去,在考慮選足球鞋還是芭蕾鞋還是拳擊鞋之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帶著丹尼爾教授關於身體的告誡,看看眼前流行的是什麽,進而再下單呢?
奧地利大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裏用一個又一個長難句描述一百年前的流行著裝:男士穿著脖子無法扭動的硬高領,戴著煙囪一樣的大禮帽;女士需要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套上襯裙、緊身內衣、上衣和短上衣,直到最後一絲女人氣息消失為止。
我還記得他開頭的一句話: 「整整一代人都順從這個潮流,竟無人提出異議,簡直像一場噩夢。」
這本【昨日的世界】同樣也是 韋斯 · 安德森【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靈感來源 | image:medium.com
在講求個性的今天,我們自然認為這種場面是遙遠的陋習。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年年初我的女朋友告訴我,過去幾年追求解放身體、追求舒適的女生內衣論調好像又過去了,如今在小紅書上,話題又落回到帶鋼圈顯胸型或者是「漫畫胸」之類的討論。
我們和茨威格 100 年前面對的,是不是類似的處境呢?
大概率不是的,起碼薄底鞋在一定程度上關照到了我們的身體,不管它是有意還是無意。
資訊爆炸的紀元開始後,我們眼球的感受常常蓋過身體的感受,「種草」「聽勸」「寶藏推薦」。此時,引入一個更無聊,但更切題的視角,我想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幫助。
到這裏我們談論的已經無關鞋底是厚還是薄了,它最終凝練成一個問題:
你的身體,真的認同你所著迷的潮流嗎?
image:【人體的故事】 丹尼爾 · 利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