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寶雞十大名面

2024-07-25美食

陜西是個面食王國,在這裏你能吃到各種各樣的面食,寶雞是陜西的地級市,又稱西府,被譽為「國際(絲路)美食之都」、「中國十大美食城」,也被稱為「陜菜之根·美食之源」,有著濃郁的地方風味,而最具寶雞飲食代表性風味的「酸、辣、香、酥、爛、扒、透」,就是如今陜菜的重要特點。

在寶雞幾乎可以吃到陜西大部份面食,毫不誇張地說,寶雞人的早晨是被各種面食的香味喚醒的。如果你到了寶雞不吃上幾種面食等於沒來。在這眾多面食裏,有的僅僅在寶雞才能吃到最正宗的,比如岐山臊子面、岐山搟面皮、麟遊血條面等,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寶雞的十大名面,打卡寶雞,不容錯過的美味。

岐山臊子面,據說最早始於周代。被譽為「神來之食」和中國面食的「活化石」,曾榮獲過「中國第一面」的稱號,已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有美食著作曾點評,岐山臊子面與蘭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堪稱中華面食三絕。

臊子面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不光是著名的西府小吃,乃至在整個陜西都比較流行,比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就當屬寶雞岐山的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好吃不好吃,主要還是在於湯汁和配料,臊子面的湯汁講究紅油浮面,湯味酸辣,而配料必須是五顏六色,裏面有白的豆腐,黑的木耳,黃的雞蛋皮,紅的胡蘿蔔和綠的蒜苗,再配上筋道的手搟面條,怎麽單單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呢?

岐山臊子面的主要特點,面條薄、筋、光。臊子湯煎、稀、汪。味道上酸、辣、香。柔韌滑爽,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湯色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其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味著稱。岐山臊子面的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所謂煎、汪即面條要熱得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點,面勁道爽口,湯酸辣開胃,韭葉寬的手搟面,你能咥幾碗?

岐山搟面皮,陜西十大代表美食之一,如果說岐山臊子面是岐山美食的名片,那麽搟面皮則是岐山美食的另一張王牌。著名的岐山搟面皮,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勁道的口感,成為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最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有多少人來寶雞是從吃上一碗岐山搟面皮才開始了解寶雞美食的?

岐山搟面皮酸辣可口、柔軟筋道、涼香爽滑。以"薄、軟、筋、光,酸、辣、鮮、香"而聞名天下。岐山搟面皮特點:「白」(即指色澤乳白)、「薄」(即指薄而勻稱)、「光」(即指光滑透亮)、「軟」(即指松綿柔嫩)、「筋」(即指筋韌耐嚼)、「辣」(即指辣香適口)。

岐山搟面皮調味講究,美味十足,涼爽可口,一年四季均可食用,非常適合大眾的口味。好吃的面皮滑爽彈韌,挑起一筷子,就能順著喉嚨帶著酸酸辣辣的滋味滑進肚子。吃一份不過癮,吃兩分真香,真是拯救味蕾的一款「神兵利器」!

如今岐山搟面皮已走出陜西,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制作方法久遠,技藝高超且獨特,口感勁道,鹹香爽口,酸辣過癮,越吃越香,越吃越過癮,越吃越有味。

扶風一口香,又稱一口香臊子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臊子面就是扶風人的天。因為扶風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老人祝壽、款待親朋來客等,皆離不開一碗帶有扶風特色的臊子面。這裏介紹的一口香就是扶風臊子面的典型代表,它是在以岐山臊子面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一口香最早源自於寶雞扶風,現在在整個寶雞都能吃到。

一口香臊子面湯多面少,只吃面不喝湯,吃起來一碗接著一碗,一般飯量的人也能吃上個十來碗,一碗碗的臊子面擺上桌,吃完後那摞起來的碗讓這種吃面方式更有趣味、更有挑戰性。

扶風臊子面不放辣子的真正原因,在做臊子面的湯上,扶風臊子面的湯底用的是雞湯,這也是扶風臊子面的精品所在。其次是燉肉的肉湯,肉湯裹著綠、黃、黑、白的菜色,滾著油沫,飄著醋香,吃時口留清香。

扶風臊子面不放辣子可以突出雞湯的鮮、肉湯和蔥的清香及麥面本身的麥香,一放辣子就會遮住食材的本味,將這些清香破壞沖淡,原汁原味,湯鮮味美,面條爽滑,吃著賊過癮,這樣的一口香,如果是你你能吃幾碗?

麟遊血條面,寶雞麟遊的一道風味小吃,因為面條做出來是血色的,因此被稱為血條面。

相傳唐王李世民來麟遊九成宮避暑,山珍海味吃膩了,茶飯不思,食欲不振,一位農婦便把用豬血和面制作的面條敬獻於他,李世民吃後贊不絕口,後來便將這位農婦招進宮,專為宮廷做禦用血條面。由於唐王李世民的喜愛,血條面得以發揚光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血條面是用豬血和面制作而成,吃的時候配上臊子湯及蔥花、調料和雞蛋皮,很是美味。正宗的麟遊血條面只有在重要節日或者婚喪嫁娶的時候才能吃到,幾乎在寶雞市區很難吃到正宗血條面。

麟遊血條面的主要特點是薄、勁、香、煎、稀、汪。味濃而不腥,色紅而不辣,油厚而不膩。營養豐富,香味悠長。麟遊血條面以「精血香面」的專利品牌正在走進千家萬戶。如今,血食早已成為生活中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佳品。

眉縣爐齒面,寶雞眉縣的一道傳統美食,面條寬大,口感筋道,配以各種調料,味道香醇。面條寬且薄,形似爐齒,吃著有嚼頭,勁道爽口,很受當地人喜歡。

如今的眉縣爐齒面,以入鍋不粘、柔中帶韌、葷而不膩、色味俱佳等特點,名揚西府。

千陽蕎面饸饹,寶雞千陽縣的一道傳統美食,陜西著名面食小吃之一。被譽為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齊名。主料除蕎麥面粉外,還有少許的食用堿和食鹽。以蕎麥面為主要原料,口感軟滑,勁道不易斷,而且蕎麥營養價值高,易被人吸收,吃著也特別爽口,耐饑扛餓,不僅當地人追捧,外地人吃了也連連稱贊,喜歡吃饸饹面的朋友,打卡寶雞,豈能錯過此等美味?

鳳縣漿水面,寶雞鳳縣的一道傳統美食,其味酸、辣、清香,開胃好吃,別具一格。

鳳縣漿水面以漿水和面條為主要原料,做法簡單,口感軟滑,味道香醇。同時漿水面也是西北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款農家面,西北很多地區皆有此款面食,融入當地形成當地特色美食,西北人獨有的漿水,制作方法簡單,采用原湯腌菜的方法,不加一點鹽,腌出來的漿水菜略帶酸味,與面條搭配在一起,吃著勁道爽口,酸爽過癮,可解油膩,是眾多寶雞人、乃至眾多西北人口中的美食之一。

西府扯面,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說是從周代的「禮面」演變而來,秦漢時稱「湯餅」,宋元時稱「水滑面」,在中華五千年餐飲文化的面食裏是歷史最悠久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面。陜西的油潑面、手搟面、蘸水面等都屬於扯面品種。現在在西府寶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削筋面,主要流行區域是陜西的寶雞、鳳翔及毗鄰地區,其他地區較為少見。地方特色十足,具有筋而不硬、油而不膩、辣香爽口的特點。由於煮熟後吃著筋道可口,所以叫「削筋面」。削筋也分寬削筋和細削筋,制作削筋面,很考驗制面師傅的功力!

相傳在春秋時,秦穆公有一愛女,名弄玉,懂音律擅吹笛。民間有一英俊小夥,叫蕭史,他則擅吹簫,蕭史吹曲【鳳求凰】於華山之巔,達於秦宮鳳樓。不多時,就有白鶴舞於宮院。穆公以為天作佳緣,將弄玉嫁與蕭史為妻。後來二人笛簫合鳴時,龍飛鳳舞於庭中,夫婦二人遂跨龍乘鳳而去。傳說中提到的秦宮就在秦都雍城,現在的鳳翔。據說蕭史吹簫時,弄玉就為他伴舞。她的衣巾隨簫聲而動,袂裾飄拂,既柔美又壯闊。弄玉化舞技於飲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敬獻於其父秦穆公。穆公嘗之大喜,遂賜名「蕭巾面」。後來該制面技藝流傳民間,漸漸被傳稱為「削筋面」。

制作削筋面,在和面的時候要把面揉硬,然後將醒好的面團搟成一筷棱那麽厚的面片,再用刀切成長約10厘米,寬、厚約3毫米的面條,後面煮面的工序就同一般的手工面。水滾時下面,煮熟後撈進碗裏,根根不相黏,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

吃削筋面,也如吃臊子面一樣,要加入肉臊子和素臊子。肉臊子即肉丁炒制而成。素臊子的傳統配菜是薯仔、豆腐、胡蘿蔔汆炒斷生即可。加入這兩樣後,再放入鳳翔有名的「凝香醋」和油潑辣子,一碗正宗的鳳翔削筋就成了,味道香醇,吃在嘴裏香辣爽口,越吃越香,越嚼越好吃。

岐山醋粉,又稱醋糟粉。西岐是醋的發祥地,三千多年前【周禮·天官·醯人】就有關於醋的記載。西岐人愛吃醋,吃飯有醋才覺有味,而更讓人回味的卻是因醋而生的「醋做粉」。

岐山人擅制醋,用糧食發酵成酸香的食醋,用剩下的醋糟創造出醋粉這道獨特的美食。醋粉好吃卻不易做,得用淋過醋的醋糟和清水稀釋,放在大瓷盆裏泡上幾個小時,再用手一把一把地握拿,在一個小點的盆子上放上一個竹籮,邊握邊淋,再沈澱,然後倒掉沈澱物上面的水,再摻和些面粉,就可以做醋粉了。現在市場上有專用的幹醋粉,方法簡單快捷,省事便捷,頗受大眾喜愛。

經過調味的醋粉酸香微辣,風味獨特,吃起來比較軟,嚼起來也不費力,味酸可口,有去火明目消暑功效,為夏季風味一美食。不論男女老幼,分分鐘都被醋粉的味道所征服。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嘗,尤其是女同誌特愛吃。

如今的岐山醋粉,推出了各種新式口味,如酸辣味、麻辣味、海鮮味等,以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同時,他們還推出了各種配料,如肉末、豆腐皮、黃瓜絲等,讓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搭配。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讓醋粉這一傳統小吃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來品嘗,喜歡吃酸的朋友不要錯過了。

寶雞人的面食基因,從祖輩就開始流淌在血脈裏,深深植入到了骨子裏。每個寶雞人幾乎都是面客,面食是寶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角,扯面、油潑面、臊子面、削筋、揪片兒、手搟面……幹拌的、帶湯的、粗的、細的、片兒的、條的……搟的、扯的、削的、拉的、漏的、油潑的、澆汁的……寶雞的面,你還知道哪些?點贊關註不迷路,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這裏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