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繁花】裏的崇明糕,在這些年輕人手裏發揚光大

2024-01-14美食

最近跨年熱播劇【繁花】你看了伐?

吾哩「崇明糕」圈粉無數。

想吃【繁花】同款地道崇明糕?
去當地買總歸不會錯,

還能聽崇明人

講一講崇明糕背後的故事。


過年吃崇明糕歷史悠久

新米上市,天氣漸冷,這個時候正是嘗崇明糕的好時候。在崇明老一輩的記憶裏,過了廿四夜家家戶戶就開始備料、打粉、蒸糕,糕上竈蒸了離過年也就近了。


崇明糕是上海崇明地區的鄉土特產,是崇明祖輩代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飲食文化。就像【繁花】裏看到的那樣,上世紀90年代,不少崇明人來到上海市區打工,崇明糕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鄉土情結。而住在上海市區的上海人,過年過節也歡喜來一塊崇明糕,氤氳著熱氣的崇明糕一上桌,就能感受到一股上海原生的田園氣息。

「糕」與「高」諧音,有著「步步升高」的寓意。在崇明,糕是吉祥的象征、富貴的希望,因此吃糕便成為了一種民俗文化:娶媳婦吃喜糕,生小孩吃滿月糕,蓋新房吃上梁糕,搬家時吃暖房糕,老人生日吃壽糕,過年離不開崇明糕。故而,崇明糕在悠久的歷史中已經演變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積澱,也是崇明墾拓精神的傳承載體,成為崇明極具地域特色的風情名片。


若從古籍中考究,歷朝【崇明縣誌·風俗卷】便有記載:「元旦燃爆竹,啖年糕」,說明早時蒸糕就已經是崇明的一項傳統年俗。【崇明竹枝詞】裏有「蒸糕做酒過新年」的吟唱,清代詩人吳澄也曾寫下這樣一首詞:「烀糕延座且留茶,十菜還將五果加,首座令行王十九,明須自飲暗開花。」這首作於清代早中期的竹枝詞寥寥幾句就形象地描繪了崇明人用糕招待親友的鮮活場景,也從側面反映出崇明糕作為茶點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


一塊糕點吃的是鄉土煙火氣

蒸「過年糕」對於那個年代的崇明人來說是件考究的大事,講究糯米粉和白米粉的準確配比、講究燒火人和蒸糕人的密切配合、講究糕枕上逐層撒粉的時機、講究和美吉祥的說道。「這裏的糕好像夾生的」「這裏好像有粉漏下來了」……這些話都是蒸糕時的禁忌,所以那時候蒸糕都會早早地把家裏的小孩支出去玩耍,以免他們說錯話。


2013年5月,崇明糕制作技藝還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道溫軟香甜的崇明糕,做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從備料到切片,崇明糕的整個制作過程全憑蒸糕人的嫻熟技藝,需耐心手做,細致觀察,很有講究。

把米淘凈,浸泡瀝幹,將研磨好的白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紅棗、核桃仁等輔料,再加入適量白糖,攪拌均勻。將準備好的材料倒入蒸籠中,放上竈台,在蒸籠四周鋪上濕布,多次適量加粉,用旺火沸水蒸制,這樣蒸出來的崇明糕,松軟香甜,讓人一塊接一塊,根本停不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崇明糕的蒸制器材從土竈改成了不銹鋼蒸具,但只要品嘗到那熟悉的味道,記憶就被一下子拉回了小時候,溫暖又美好。


如今,上海各地的糕團店裏也都能見到崇明糕的身影,崇明糕也不再是逢年過節的專屬,早已從原來的新年限定變成常年供應的地方特產,餡料也由簡入豐,品類繁多,但不變的是對歷史脈絡的延續和對鄉土回憶的承繼。


傳統美食被年輕人傳承發揚

如今,做崇明糕的,也不再只有「媽媽」輩了,不少年輕人開始創新崇明糕技藝。蘭燕華、吳家俊這對90後小夫妻,原本在市區擁有穩定工作,一個是廣告公司文案寫手,一個是軟件公司的測試工程師。2022年11月,他們辭去工作回到崇明,開始做起了崇明糕團的生意。


吳家俊的父母在崇明經營著一家專賣崇明傳統糕團的小店,店雖小,人氣卻挺高。兩位老人想嘗試眼下流行的直播賣貨,卻不懂怎麽做。一次與蘭燕華次閑聊中,婆婆一句「你們要不回來幫店裏做直播吧」,這句看似「嘴上搭」的閑話,小兩口卻上了心,並就此下定了辭職回鄉的決心。就這樣,2022年11月,夫妻倆的線上門店——「糯米小老板」正式上線營運,糯米也是倆人女兒的小名。


2022年11月17日,蘭燕華開啟了第一場線上直播,當天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數30人,累計售出糕團產品5份。2023年1月24日,夫妻倆的直播間累計觀看使用者1.5萬人,2小時內800多個八寶飯、100多塊崇明糕銷售一空,累計銷售額破1.6萬元。在直播賣貨這個巨大的流量池裏,每位博主都在不斷嘗試、絞盡腦汁去「俘獲」屬於自己的粉絲群體。口才、話術、顏值都不算出眾的蘭燕華說,自己靠的是最樸素的兩個字——真誠。


崇明糕、圓子、印糕等特色糕團長久以來一直是有名氣、有人氣的崇明特產。這幾年,一批堅守品質、勇於創新探索的本地新媒體博主透過短影片、直播賣貨等形式也進一步擴大了崇明糕團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年輕人的傳承,更讓這款傳統糕點有了不同的味道——有人「多肉種植+稻米種植+崇明糕制作銷售」;有人「民宿+崇明糕制作體驗」;有人「專職各類崇明糕點制作」……他們中,有80後,也有90後,傳統美食和年輕人碰撞出的是創業的激情、對崇明的熱愛、對傳統美食的推崇。

來源:青年報

編輯:陸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