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如何煮好一鍋餃子?你肯定會說:切,誰還不會煮餃子?不就是「 三點三沸」 、「開蓋煮皮,蓋蓋煮餡」嘛?!
結果煮出來,餃子要麽 破皮露餡 ,要麽皮還有 硬芯 ,要麽皮就軟塌塌 糊嘴 ,餃子湯也混濁不清,讓人沒有食欲,舀出來放幾分鐘,一盤餃子就粘在一起……你還能說你會煮餃子嗎?
要怎麽煮出一鍋 皮滑餡鮮 、 面皮完整 、 軟硬適中 的餃子?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一說煮餃子的底層邏輯,一次性解決煮餃子的所有問題。
一、餃子簡介
餃子 ,又叫「扁食、餃子、水餃子、餃兒」,是中國最傳統的面食之一,從宋代開始 北方 就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明代演變成正月初一吃餃子,現在北方春節除夕也都會吃餃子,在南方冬至也有習俗,只不過不是吃的是餃子,而是 湯圓和羊肉。
餃子 種類 很多,各種包法、 各種樣式 ,內餡種類也讓人眼花繚亂——豬肉、雞肉、羊肉、牛肉、雞蛋、玉米韭菜蘿蔔等各種素餡、海鮮,餃子的 做法 也是多種多樣:蒸餃子、煮餃子、煎餃子……
在這麽多餃子品類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煮餃子了,內餡也以肉餡為主,如白菜豬肉、韭菜豬肉,都是我們作為主食的 日常面點 。
關於如何 煮餃子,向來有很多說法 ,有人說要滾水下鍋, 水沸時點涼水 ,如此反復三次就煮好了;有的說一定要蓋蓋煮,餃子皮才宣軟;有的說 一定要開蓋煮 ,這樣面皮才完整不會露餡;有的說要 大火煮 ,有的說要開中火,有的說要大火轉中火;還有人說煮 餃子時要在水裏加點鹽 ,這樣皮才爽滑有彈性……林林總總不勝列舉
都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到底哪種方法能煮出一鍋一百分的餃子。
二、煮餃子的幾種方法和爭議
我們最常聽到關於煮餃子的經驗,就是 「開蓋煮皮,蓋蓋煮餡」 ,先說蓋蓋,因為手工餃是滾水下鍋,水在加熱時沸騰,熱量會隨著水蒸氣外溢,蓋上鍋蓋燒水,能更好地鎖住鍋中熱氣,在煮餃子時起到一個悶煮的作用,讓餃子受熱更均勻,同樣條件下,這樣煮制的時間比開蓋煮更短。
但是,很多人不喜歡吃蓋蓋煮的水餃,覺得 口感太軟 ,面皮很散而且糊嘴,一點也不勁道,而且煮出來的餃子湯混濁,餡熟了皮也爛了,得不償失。
那麽開蓋煮又是為什麽呢?和蓋蓋煮最大區別就是,同等條件下 用時更長 ,開蓋可以讓鍋裏的熱氣散發得更快,雖然水裏的溫度是一樣的,但表層的溫度要低些,這樣在餃子隨沸水翻騰的過程中,露出水面的部份,能夠得到一定的降溫,不容易破皮。
這樣的煮出來的餃子,只要把控好時間,面皮比蓋蓋煮的要更 爽滑有彈性 ,更有嚼頭,餃子湯也更清澈。
不過,這種煮法也有人不喜歡—— 太麻煩 !全程都必須有人守著,有時還要根據水溫調節火力,而且用的時間也比蓋蓋更長,一般三滾之後還要再加一滾才能熟透。
但是有些人煮餃子,煮的過程中還要加幾次涼水,這又是什麽原因呢?有句話叫煮餃子要 「三點三沸」 ,這個「點」就是加涼水,那點水的原理是什麽呢?
因為過去科技不發達,沒有現在這些智能的電子產品,以前用的柴火竈沒辦法隨時調節火力,水沸之後只能一直保持中大火的 沸騰狀態 ,在這樣的火力下要 把餡煮透 ,就很容易把餃子皮煮爛。
所以,點涼水的目的就是 手動調節火力 ,讓水不要過分劇烈沸騰;這和現在電磁爐煤氣竈調火力檔是一個原理。
另外,有時候一鍋水要煮幾次餃子,水就會 越煮越混 ,變得粘稠,這樣水更容易沸騰糊鍋,所以中途加水,也可起到稀釋湯水、避免溢鍋的作用。
還有一種說法,在煮餃子的湯裏 加少量鹽 ,會讓煮出來的餃子皮更勁道,這種做法的原理是什麽呢?
其實有時家裏自己搟餃子皮就知道,加一些蛋清、食鹽,這樣揉出來面的 彈性和柔軟性 、延展性都比清水和面要好,如果揉好後能醒一下面再搟皮,面皮就很完美了。
不過為了節省時間,特別是年輕人,即使自己包餃子,也會考慮買店裏做好的 現成餃子皮 ,畢竟無論和面揉面還是搟皮,既費時費力還要手上的功夫,而外面買來的餃子皮一般不加鹽,所以,在煮餃子時加點鹽到湯裏,和在面皮中加鹽,道理是一樣的,都能夠讓面皮更爽滑有韌性。
關於如何煮餃子,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和邏輯,都有自己的訣竅,但有的太麻煩,有的要經驗, 那犯懶的時候不想開蓋,不想點水,不像開大火一直守在鍋邊,是不是就不能煮好一鍋餃子了?
三、煮餃子的底層邏輯
我們知道,餃子皮的原料大部份是 小麥粉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澱粉,蛋白質和澱粉有各自的特性,理解了這點,是決定我們煮好餃子的 關鍵 。
澱粉有一個最大的特性,叫 「糊化」 ,糊化是透過加熱,破壞澱粉顆粒的結構,讓它吸水膨脹,澱粉加熱到一定溫度始產生糊化,直至達到完全糊化,經過這一步驟,澱粉的吸水性增加,體積變大,與水結合變得粘稠,具有了 柔軟的口感 。
但是,糊化不完全,餃子皮就有 硬芯 ,糊化過度就會導致餃子皮糊口軟爛,湯頭也混濁不清,所以,控制好糊化程度,是保證餃子煮出來湯清皮韌的關鍵。
我們在 煮湯圓 也是同樣的原理,兩者都屬於外皮較厚的面食,煮制的時間比其他面食長,需要關註水沸狀態,不然也會出現表皮糊口、露餡的問題。
那麽,應該怎樣 控制水溫 呢?一般都會說點水,其實點水的原理已經說過,它並不能真正改變水溫,只能起到一定的止沸和清湯的效果,因為水溫要降到 80℃左右 ,才能對糊化起到一定延緩作用,60℃以下才能停止糊化,讓一鍋沸水短時間降到 80℃ 得加多少水?
所以,控制糊化最重要的還是 調整火力 ,小火時水的沸騰程度小,不需要考慮溢鍋,而餃子破皮,除了本身皮太薄或者有裂口,還是因為中大火時水劇烈沸騰,餃子在其中 翻轉碰撞 ,糊化速度過快,皮就更容易破了。
而外層糊化的澱粉,被猛烈的水流沖下來,湯就變得混濁,所以,保持 「中小火不點水」 ,完全能夠煮出湯清皮滑的餃子。
另外,小火煮更好判斷內餡狀態,小火時只要餃子變得 鼓鼓的 、 能浮起來 基本就熟了,而大火可能還要考慮水流沸騰沖擊的用作,懂了這個道理,你能煮好餃子,就能煮好湯圓,道理是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
那麽,餃子皮的韌性和嚼頭怎麽來的呢?就來自小麥粉中的蛋白質,具體說就是蛋白質中的 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 發揮了作用。
這種蛋白 不溶於水 ,反而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在與水的結合中,再加上外力的搟壓、拉伸、敲打,面筋就產生了。
如果自己做過涼皮就知道,第一步就是 洗面筋 ,把面團 不停在水裏搓洗 ,反復很多次,直到剩下一塊小小的很有彈性的面團,再也洗不出白色的粉液為止,這塊面團就是面筋,而沈澱下來的白色 混濁粉漿 就是澱粉。
所以, 蛋白質 是面皮勁道有韌性的 關鍵 ,在自制面皮中添加蛋清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和西式麪包中添加牛奶、雞蛋的原理是一樣的,除了增加風味,最主要就是增加面團的蛋白質含量,從而增加筋度和韌性。
此外,如果是家裏自己搟面皮,還有幾個關鍵點要註意,一個是 鹽 ,另一個是 醒面 。
鹽在調節面皮口感方面有重要作用,鹽可以幫助強化面團的筋性,而 面筋 就是面皮延展性和韌性的來源。
面皮的筋度主要取決於 面粉蛋白質 的含量,以及揉面的時長和力度,一般來說,全筋或者說 十成筋的面 是最柔軟延展性也最好,但是這樣的面也到了斷筋的邊沿,韌性也完全失去。
所以,中式面點一般使用中筋面粉,也不要求筋度太高。
而醒面是為了幫助面筋松弛,給蛋白質吸收水分留出一點時間,在面筋生成過程中,如果長時間反復搟壓拉扯,容易造成面筋斷裂, 面筋斷裂 ,面皮的口感就會大打折扣。
理解了以上幾點煮餃子的 底層邏輯 ,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合適的方法煮好一盤自己的餃子了。
四、其他小訣竅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煮餃子的生活小技巧和大家分享:
沸水下鍋的餃子,要 輕輕攪動一下 ,防止餃子粘連到一起,中途也要攪,勺子沿著鍋底,把下面的餃子撥上來,防止餃子沈底粘鍋,在攪拌的過程中註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把餃子皮攪破了。
現在的速食冷凍水餃,煮法又不一樣,只需要 冷水下鍋 ,水沸後調到中小火,餃子在水面浮起來就熟了。
微波爐還可以煮餃子 ,你試過嗎?但這只針對 皮薄的速凍餃 ,餃子放入深碗中,加適量水,蒙上保鮮膜再紮幾個孔,根據自家微波爐的功率,加熱幾分鐘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