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脫離了老百姓、脫離人間煙火,春晚必將走向沒落!

2023-12-06美食

文、編輯/螞蟻星運

202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備受矚目,然而,近年來的批評聲不絕於耳。

觀眾對春晚產生的不滿源於其漸行漸遠的老百姓情懷,曾經歡笑連連的春晚如今被指責脫離生活實際,遠離觀眾期望。

在光鮮舞台的背後,一些老藝術家的缺席引起了人們對節目質素和創作方向的深切擔憂。

這一變遷引發了對春晚未來走向的廣泛關註。

昔日春晚的輝煌:

在中國,一年之中最令人期待的時刻莫過於春節,尤其是春晚的到來,這是家人團聚、歡笑祝福的時刻。

然而,近年來,春晚卻頻頻受到觀眾的批評,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成為人們娛樂選擇中的臭點。

曾經,春晚是老百姓歡聚一堂的盛宴。

回溯至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那個年代雖簡陋,卻充滿了溫馨和親切感。

觀眾透過電話點播節目,藝人們為觀眾帶來笑聲和感動。

相聲、小品、歌舞獨具特色,尤其是那些傳世之作如【難忘今宵】成為經典,讓人久久難忘。

在歷史長河中,春晚經歷過幾個時代的巔峰。

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吃面條】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笑聲傳遍大街小巷。

1987年,費翔的【冬天裏的一把火】成為中國的第一個偶像,引領著整個樂壇。

到了九十年代,王菲、劉德華、趙本山等一眾藝人紛紛湧現,金曲頻出,笑聲不斷。

1999年,趙本山的【今天,昨天,明天】更是一舉封神,表演不僅幽默而接地氣,更是貼近人心。

然而,時光荏苒,春晚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芒。

進入新世紀,觀眾開始感受到春晚的頹廢。

原本輝煌的小品變得瑣碎無味,新生代藝人努力付出,卻難以超越前輩的經典。

觀眾對春晚的期望被漸漸地沖淡,取而代之的是對昔日「神話」時代的留戀。

趙本山是春晚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的小品成為經典。

然而,時代終究會有交替,2009年,趙本山逐漸將舞台交給徒弟,而小品界的新星也未能完全扛起傳統相聲的大旗。

2014年,趙本山宣布不再登上春晚舞台,觀眾失去了對春晚的期待。

春晚正陷入困境,觀眾流失嚴重。

如何重拾昔日光輝成為一道難題。

或許,春晚需要回歸生活,關註老百姓的需求,註重藝術與觀眾的真實連線。

老藝術家如趙本山、宋丹丹、陳佩斯等或許能夠在2024年的春晚上重新點燃觀眾對笑聲的期待。

時過境遷,曾經的輝煌如今成為歷史的註腳。

春晚面臨著觀眾疏離的困擾,需要有新的靈感和創意來挽救。

或許,觀眾對於春晚的期望並沒有減少,只是期待的方式需要更新,笑聲仍是最好的藥物。

2024年的春晚,我們期待一個真實、感人、又充滿藝術魅力的晚會,讓笑聲成為新年的最好註腳。

春晚走向沒落的原因:

春晚,曾經是無數家庭團聚、喜慶洋溢的象征,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節目之一。

然而,時至今日,春晚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引起了觀眾們的一片議論。

導演呂逸濤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春晚已經不僅限於讓大家歡樂,同時也在歡樂中感受自己的生命行程、國家的發展。

這一表態揭示了春晚的轉變,不再只是娛樂晚會,更是一種宣傳工具。

然而,觀眾對春晚的期望似乎逐漸提高,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歡笑。

在過去,春晚是唯一的全國性媒體門戶和資源整合基地,讓觀眾有機會一睹眾多明星的風采。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央視的霸主地位逐漸被分流,春晚不再是明星的唯一舞台。

這導致即使一些明星在過去一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們上春晚的「投機」行為也並未得到觀眾的認可。

時下的觀眾手持智能電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各種內容,不再願意花費幾個小時觀看他們可能並不感興趣的春晚節目。

這是一個註重速度和簡潔的時代,觀眾們甚至在看電影時都喜歡使用快進功能,更別提靜下心來欣賞春晚的高雅節目了。

與此同時,其他娛樂平台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而春晚本身對節目內容的限制也大大減弱了它的吸重力。

春晚對於節目主題的限制也變得過於苛刻,幾乎每句話都需要謹慎斟酌,導致創作的自由度大幅降低。

一些經典的段子和場面也因為政治、外交等原因而被刪除或修改,讓整個節目顯得過於刻板。

這種限制在相聲和小品等節目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制作團隊為了避免涉及敏感話題,往往削減了節目的創意和幽默度。

相聲和小品,曾經是春晚的亮點之一,但如今這些節目似乎走下坡路。

即便有一些出色的演員,比如沈騰,他們的表演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趙本山作為春晚的拯救者曾一度扮演了重要角色,但11年前他宣布退休後,春晚的吸重力似乎隨之減弱。

觀眾們感受不到春晚曾經的亮點,對於節目的期待也逐漸減弱。

而在如今,春晚變得更加註重時間控制,整個制作團隊需要調動一切資源,確保晚會高效有序。

春晚成了一場戰役,演員們不再是為了享受晚會而參與,而是為了「完成任務」。

即便是一些優秀的演員,也難以在如此高度緊張的氛圍中發揮出最佳狀態。

觀眾人群的變化也成為春晚難以適應的因素。

隨著年輕一代的崛起,他們成為了流量的主宰,而春晚的節目並不能完全滿足年輕人的口味。

即便春晚的節目質素上乘,也難以引起年輕觀眾的濃厚興趣。

在這一切變革中,春晚的意義逐漸淡化。

過去的年味,似乎已經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漸行漸遠。

生活的改善並沒有讓我們更加期待春晚,反而使得這個傳統的節目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無趣。

或許,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坐在電視機前,迎來大年三十的鐘聲,因為我們的生活早已在其他更為豐富多彩的方式中找到了新的期待。

觀眾的期望和願望:

央視春晚一直是觀眾心頭的懷舊情節,盡管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們努力創新,甚至請來影視名導執導春晚,但整體而言,觀眾對春晚的期望似乎一年不如一年。

這引發了對春晚質素下降原因的猜測,或許是因為藝術家們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嘗試未能贏得觀眾的認同。

觀眾期望春晚更關註新老觀眾的期望,希望每年的晚會都能帶來新鮮感,晚會的內容也要更貼近生活,更具接地氣。

盡管近年來藝術家們在形式上進行了一些創新,引入了高科技和五彩斑斕的特效,但這並沒有改變觀眾的整體不滿意感。

觀眾認為,藝術家們過於註重形式而忽略了內容,將焦點放在了不夠接地氣的元素上。

藝術家們努力為每屆春晚創造特色,包括請名導執導,但這些努力似乎未能觸動觀眾的心弦。

回顧二十年前的春晚,盡管當時沒有現在的高科技表現,但觀眾們至今難以忘懷。

那個時候的春晚內容更貼近生活,即使一些政治內容也與生活緊密相關。

整個晚會更具生活化和平民化,與網上網下有著共同的呼吸,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近年來,春晚似乎失去了這種生活化的特質,觀眾們對於過度高調和不夠接地氣的內容表示不滿。

過於強調「高大上」和口號宣傳的方式,讓普通百姓難以接受,甚至一些最普通生活的小品也失去了往日的樸素,總是加入一些過於官方的口號。

通俗藝術並不等同於「低俗」,觀眾們喜歡通俗藝術,只要不存在政治問題和黃色內容。

通俗藝術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應該在晚會中得到更多的展示機會。

藝術家們應該放開手腳,釋放咽喉裏的聲音,使得春晚更具親和力。

藝術的源泉來自生活,而藝術回歸生活才能真正打動觀眾的心。

藝術家們應該把握好雅俗共賞的尺度,讓春晚既有高雅藝術的點綴,又有通俗藝術的貢獻。

近年來,「春晚」強調的「高大上」效果,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覺得過於拘謹。

為了讓春晚每年都具有新鮮感,一種可能的嘗試是將春晚下放到地方,由央視台與地方台聯合辦理,每年在一個省份輪番舉辦。

這樣可以使春晚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每年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這樣的安排也可以解決春晚難辦和眾口難調的問題,為每個地方的文化和藝術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

盡管需要32年才能涵蓋所有省市,但這樣的嘗試有望讓春晚擺脫現在的窘境,重新贏得觀眾的歡心。

結語

觀眾期望春晚回歸生活,展現真實人情,呼籲制作方關註老百姓需求。

2024年春晚,我們期待的不僅是炫目舞台,更是能觸動心靈的表演。

願春晚成為大家歡笑的港灣,承載著喜怒哀樂的人間煙火。

唯有如此,春晚方能重拾昔日魅力,與觀眾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成為每個家庭喜迎新春的溫暖陪伴。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