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1億人,誰來扛起「豫菜之都」大旗?

2023-12-04美食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600207080

近日,開封市商務局與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簽訂框架協定,正式啟動建立「豫菜之都」「河南傳統餐飲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在此之前,開封市政府已於今年8月向河南省餐住協致函,申報「豫菜之都」。

一石激起千層浪,豫菜振興的話題再度引發外界關註。

在許多人印象中,說到地方美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麻辣的川菜、鮮嫩的粵菜、清甜的淮揚菜……而對豫菜,卻很難有清晰的認識。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菜系之一、被譽為「八大菜系之母」的豫菜,正在被很多人遺忘。近些年,當川菜、湘菜在全國「攻城略地」,豫菜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和進步。如今提起豫菜,除了燴面、胡辣湯,不說外地人,恐怕連本地人都只能語塞。

其實,早在1999年,河南省政府就提出「振興豫菜,增輝中原」的口號。此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刮一陣風」。但二十多年過去,豫菜卻始終「不鹹不淡」,乏善可陳。

如今,隨著文旅、餐飲市場升溫,豫菜式微的影響也被放大。自去年以來,河南官方多次提及「豫菜振興」,除開封外,鄭州、洛陽、信陽、安陽等地也均有所動作。新一輪變局中,究竟誰能扛起「豫菜振興」的大旗?

尷尬

2018年,向世界釋出「中國菜」活動暨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名宴大型交流會在鄭州舉行。會上評選出河南十大傳統經典名菜:豫式黃河鯉魚、煎扒鯖魚頭尾、炸紫酥肉、扒廣肚、牡丹燕菜、清湯鮑魚、大蔥燒海參、蔥扒羊肉、汴京烤鴨和炸八塊。

圖片來源:大河報

尷尬的是,名單一出,很多河南人發現,除了豫式黃河鯉魚,其他菜別說吃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

這正是豫菜衰落的直接體現。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美食紀錄片火爆出圈時,河南媒體就關註到,「除了第二季中的鯉魚焙面、灌湯包,以及第三季中胡辣湯、三門峽穿山竈外,幾乎沒有更多河南味道的身影」。

作為一個戶籍人口過億的農業大省,河南地處九州之中,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有「百菜之源、菜系之首」的說法。早在商朝,烹調始祖伊尹就創立了「五味調和」的烹飪理論;北宋初,豫菜逐漸形成色、香、味、形、器五性俱佳的完整體系。

還有觀點認為,「豫菜」對粵菜、川菜、杭幫菜等都有至深影響。南宋時期,豫菜文化與杭州烹飪文化即「南料北烹」結合,形成杭幫菜,並進一步影響到周邊地區。而在閩粵地區,中原移民南遷,也帶給粵菜「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

不過時至今日,在川菜、粵菜、魯菜、蘇菜、浙菜、徽菜、湘菜和閩菜等八大菜系之中,已沒了「豫菜」的身影。河南餐飲行業人士一度坦言,「這種現象真使我們汗顏,甚至感到悲哀」。

為此,「豫菜振興」早已成為河南全省共識。

2007年,河南首次釋出【豫菜基本規範】,將「豫菜」定義為「以開封為代表的傳統豫菜體系,逐步演變為以省會鄭州為中心的新豫菜體系」。

對「豫菜」的分派,規範介紹,豫菜以鄭州為中心,由四個不同的口味區構成:豫東口味居中,恪守傳統、扒制類菜肴為典型,以開封為代表;豫西以洛陽為代表,水席為典型風味,口味稍偏酸;豫南以信陽為代表,燉菜較為典型,口味稍偏辣;豫北以新鄉、安陽為代表,善用土特產,口味偏重。

2022年初,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工作會議提到,在文旅工作版圖中,「豫菜振興」是重要一環,將借鑒浙江省「百縣千碗」成功模式,大力推進豫菜振興,推動「豫菜」出圈出彩。

易位

豫菜振興,不僅事關河南能否重塑美食名片,還關系著河南的經濟發展大盤。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今年以來,恢復和擴大消費被擺到突出位置。前三季度,全國餐飲收入達到3.7萬億元,同比增長18.7%,比2019年增長13.9%,開創往年同期新高。而以地方文化為背景的地方菜,不僅發展勢頭影響著地方餐飲業,也對地方提升吸重力有重要作用。

以名聲在外的川菜為例,根據日前釋出的【川菜產業高質素發展報告2023】,截至2023年上半年,川菜門店數量已超過32萬家,遠超粵菜、江浙菜等菜系門店數量,已然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大菜系,也成為四川的一張「金字招牌」。

反觀河南,仍在追尋豫菜突圍和振興之道。在河南的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中,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實施豫菜振興工程」正是其中重要一環。今年7月,在鄭州舉行的「第一屆中國·河南菜發展大會」上,「復興豫菜」「豫菜出圈」「打造豫菜名片」被反復提及,顯示出當地的急切心情。

從數據上看,河南消費仍略顯疲軟。今年前三季度,河南社消零總額增速5.0%,比全國平均水平(6.8%)低1.8個百分點,增速在六個經濟大省(註: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和四川)中墊底;四川則以9.2%的增速居首。

增速上的差距,也導致兩省間社消零格局生變。前三季度,河南社消零總額(18745.93億元)被四川(18940.6億元)反超,退居全國第六。截至10月,兩地社消零差值進一步拉大,從194.67億元增加至279.99億元。

實際上,作為最活躍的消費業態和消費升級的晴雨表,餐飲業被視為市場活力的重要體現。此前,王學泰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一書中指出:「菜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地區菜系是地方菜肴的昇華,它需要該地區具有較發達的商業、交通與文化,特別是要有城市的繁榮。」

仔細盤點不難發現,八大菜系中,大部份都產生於近百年來經濟發達的地區。川菜雖然誕生於內陸省份,但仍有成都、重慶這樣的中心城市作為支撐。2021年,米其林榜單正式登陸成都,成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的米其林第四城,就是其消費活力的一大證明。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社消零總額達到7268.2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餐飲收入1356.7億元,增長25.3%。對比之下,同期河南省會鄭州社消零總額為4161.2億元,增速(5.4%)低於成都5.3個百分點。餐飲方面差距更甚,鄭州餐飲業零售額增速4.9%,足足比成都低了20.4個百分點。

機會

此次開封提出建立「豫菜之都」,無疑是河南為豫菜振興再一次創造機會。不過除了開封,河南還有不少地方也在躍躍欲試。

此前,河南文旅部門在部署推進豫菜振興時,重點提到兩大片區:支持長垣把全國廚師之鄉打造成為全國美食之鄉,支持信陽市探索美食+民宿的新路徑,推動信陽菜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另外,還要「支持有條件的省轄市建立美食之都」。

就在近日,安陽發文部署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三年行動方案,其中也提及大力推進豫菜振興,推動安陽特色飲食等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競爭者眾多,開封有何優勢?

圖片來源:新華社

「雖然河南很多地方都有特色菜,但是在歷史傳承發展中,並不具備豫菜之根基。在外地菜進入後,本地菜系在夾縫中生存發展。」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會長張海林認為,鄭州等地豫菜發展的困境,正是在歷史根基不牢上吃了虧。而在開封,「沒有任何一個菜系撼動豫菜,這和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他看來,對於豫菜的傳承和發展,開封具備建立「豫菜之都」的條件。

一直為「豫菜振興」鼓與呼的張海林,早在20年前便總結過豫菜相對落後的原因。其中包括,在對抗外來餐飲文化方面,豫菜與本地餐飲業尚未理順思路,倉促應戰,僅靠中、低端消費市場與之抗衡,結果造成豫菜在鄭州等中心城市的沈寂,豫菜又失去了一次發展的機會。

過去沒做到的,這一次怎麽抓住它?從開封的動作看,豫菜在沖擊高端市場。

今年7月,開封召開「推進豫菜振興 叫響宋宴品牌」座談會。當時,開封市相關領導表示,要透過全力打造特色自有品牌「宋宴」,創造現象級文化IP;保護傳承好豫菜,準確把握豫菜歷史沿革和文化特色,著力完善品牌保護體系,打造文化傳承載體。

對此,張海林認為,復制和傳承古代宴會禮儀和文化,有利於滿足人們快速增長的場景消費、沈浸式消費需求,從而拉動餐飲市場的消費升級。與此同時,他指出,推動文化傳承,也要註意地區間的優勢互補。

張海林提到,鄭州作為河南的政治經濟中心,未來也最有希望成為包括餐飲烹飪文化在內的文化中心。但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證明,鄭州的飲食文化根基相對不牢,容易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沒能引領河南全省餐飲文化發展。開封瞄準建立「豫菜之都」,可以透過開封把豫菜的技術傳承下來,再進一步影響鄭州、洛陽等美食名城,最終讓鄭州「左手牽開封,右手牽洛陽」,形成全國著名的一小時「美食名城區」。

悠久的文化內涵是地方菜的寶貴財富,但更重要的是,只有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地方菜系才能歷久彌新。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