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中國茶包裝設計的歷史演變 | 設計史太濃

2024-06-13美食

接下來遠麥團隊將會為一個茶類品牌提供品牌及包裝設計方面的服務。

茶品類在中國市場中文化內容一直很強,跟源自西方的咖啡呈現分庭抗禮的架勢,咖啡就像探險家,茶則像哲學家,因此設計一個茶品牌於設計師而言十分有意思。

在中國,茶的文化內容很強

為此我投入時間專門研究了茶包裝的設計歷史演變,在此過程攝取創作營養,獲益匪淺,本次將研究內容整理後分享給大家,作為【中國設計史】的一個番外篇。

茶葉品牌的現狀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單純茶品種的可溯分類就多達300多種,是一個市場非常分散的消費品,因此目前其實並沒有一個特別強勢的中國茶品牌。

茶的種類非常繁多

我們熟知的「八馬」、「大益」其實是個渠道品牌,全球最大的茶品牌「立頓」是個品類品牌(源自英國),而「小罐茶」則做了個概念轉換,實際經營的是禮品市場。

商場常見的八馬茶葉

普通的「口糧茶」主要被多如牛毛的茶商掌握命脈,普通人買茶一般由茶商引導為主,線下是到店品嘗,茶商推介,線上則是看銷量與評價。

假設我們要買紅茶,很少會直接想到一個紅茶品牌,多數是直接檢索關鍵詞,比如檢索品牌「祁門紅茶」,或者檢索渠道商,比如「八馬」、「五虎」、「真尚一飲」等。

這裏還有個觀念誤區,就是「祁門紅茶」、「鳳凰單樅」、「金駿眉」等並非茶葉品牌,而是茶的品種。

近些年來特別火的單樅茶

如果一定要用品牌進行理解,屬於一種地方品牌,地方品牌是共享的,不會歸屬某個主體,不能說全中國只有某公司可以賣鳳凰單樅,情況就跟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一樣。

綜上所述,我們通常說建設一個茶品牌,都是泛指品類品牌或者渠道品牌。

因此假設要做大營收跟規模,企業通常要經營多品種茶葉,就算只專註於普洱茶經營的「大益茶」也有很多細分品種。

普洱茶中除了大眾熟悉的生普、熟普之外,還有緊茶跟散茶,緊茶當中又可以劃分出沱茶、餅茶、茶磚類別,而散茶則可以劃分出綠茶、紅茶、黃茶、清茶、黑茶、白茶,非常復雜。

普洱茶餅

造成這個現象的重要原因在於對於飲茶而言,全中國的口味非常多元,這種多元跟地域氣候,飲食習慣,文化概念,歷史傳承都密切相關。

同時也跟茶葉在中國的發展時間源遠流長相關,這個過程就像語言分裂一樣,不同地區在不同階段都可能對茶葉的培植、工藝制作有創新或者突破。

以上這些區隔都不容易被打破跟整合。

比如我的嶽父在廣東河源,當地人普遍都只飲一種稱作「仙湖茶」的綠茶,因為從小他們就跟隨父輩飲用,所謂小時候的味道,所以就算送他們小罐茶也並不受用,多數會轉送出去。

河源上莞仙湖茶山

再比如我自己喜歡喝鳳凰單樅,但鳳凰單樅的香型也有十多種,常聽的是蜜蘭香、鴨屎香、肉桂香等。

我個人喜歡蜜蘭香,所以購置時候也采用了茶商推薦或者線上檢索的方式,一但買到喜歡的產品,消費黏性會較高,這也是一種消費者特性。

說了那麽多,主要是交代一個背景,方便大家了解茶葉市場的基本情況。接下來,就要坐上時光機了。

從神農氏到戰國

據說,【神農本草經】的內容最早起源自神農氏,相當於中國上古時期,也就是新石器時代,因此經中內容只靠口耳代代相傳,到了東漢時期才終於有賴眾多醫學家努力,集結成書。

神農氏畫像

經中有這麽一段話: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所以茶最初是以藥的形態存在於大家生活中,食用方式很直接,跟現在吃沙拉很像,連葉帶莖一起嚼爛吞服。

推測是味道佳所以發展為日常飲品,不知道有否朋友了解,可口可樂最初也是一種藥劑,也因為味道佳,後來才去掉「古柯堿」成分,適當調整配方變為日常飲品,沒想到風靡全球。

最初的可口可樂是藥劑

估計中國先民在將茶變作日常飲品的過程中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烹調方式。

我們在【中國設計史】系列第12回裏談過【禮】,書中曾經記載,周朝時候茶往往作祭品,而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晏子春秋】還談過茶是種菜。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推測茶葉主要鮮食為主,而且主要是自己去種植或者野外采摘。

鮮采的茶葉

上回客戶來訪就從雲南帶來了一些鮮茶葉子給我們嘗試,會帶有一種類似青草的味覺體驗。

有史料記載的茶包裝是戰國開始的。

當時大眾對茶的需求在逐漸增加,產生了茶的貿易,茶葉的儲藏運輸因此成了問題,為了進行長途販賣,大家開始將茶葉曬幹,這樣能有效的增長保質期,並且減少體積。

戰國時期,桑麻類植物已經大規模種植,染織技術也飛速發展,所以大家最初用於包裝茶葉的材料就是絲麻織品。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

這種材料的優點是輕便,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不能防潮,保護性有限,茶葉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弄碎或者變質。

所以推測茶葉能賣出的地理半徑不長,這也許就是茶品種在很早時候就在不同地域各為其主的原因,外來茶種不容易入侵。這個時期的包裝還談不上設計,主要是包裹方式跟織品紋理的異同。

關於織品紋理,在【中國設計史】系列第11回時候我們談過服飾,商周時候很多織品紋理就來自對青銅紋理的模仿,類別大致有:回紋、尖角紋、龍紋跟方勝紋等。

到了周朝,一定程度延續了商朝紋理,同時發展了幾何紋、鳥獸紋及龍鳳紋等,龍鳳紋尤為主流,有各種各樣的演繹,這些紋理都可能出現過在茶包裝上。

戰國時期的衣物局部

現今也有一些茶品牌以戰國時期的絲麻織品為概念做包裝設計,其實實用性並不太好。

當代麻布包裝的茶葉

兩漢時期靠陶瓷

到了西漢時期,茶的種植進一步發展,無論產量跟質素都獲得質的飛躍。

話說戰國時期有一種新型藝術創作方式出現了,就是畫像磚,主要使用拍印及模印方式制作,兩漢時期開始盛行,多數用於構成墓室壁畫或者裝飾建築。

畫像磚的影像內容豐富,從表現神話故事、勞動生產到宴飲聚會都有,西漢時期有個畫像磚就記錄了飲茶流行於文人貴族的日常生活。

畫像磚

這個時期的茶葉包裝開始從絲麻織品變成陶罐,因為陶罐透氣,防潮而且遮光,很好的解決絲麻織品不能防潮,保護性差的功能性問題。

另外陶罐還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可以吸收茶葉中的雜味,但缺點當然就是易碎,所以假設需要運輸,要在外面增加稻草等一類抗震防碰撞的輔料。

漢朝陶罐

另外,為了更好的將茶葉儲藏到陶罐,圓餅茶這種形態也出現了,設計中我們常說形式追隨功能,這也是一個例子。

圓餅茶的歷史居然可追溯到漢朝

所以漢朝時候的茶包裝主要就是陶罐,假設作為禮品相贈,陶罐肩部可能會刻上「茶」字,紋理設計上也會更具裝飾性。

根據歷史記載,真正的瓷器在東漢才被發明,過去我們在其它文章中談過,瓷器跟陶器有共性,但實際分別很大。

比如瓷器的胎質更致密,堅實,外部更加光滑細膩,氣孔率及吸水率都非常小,不滲水等。

東漢瓷器

所以對於儲藏茶葉而言更具優越性,制作成本也更高,推測貴族階層會喜歡使用,俗話說送包裝,所以作為禮品的茶葉用瓷器包裝自然更加高端。

當代一些高檔茶葉的包裝設計還會以陶瓷為容器,外加硬卡紙或者木質禮盒,又或者跟其它材質組合,是一種借鑒歷史的創新。

當代融合金屬蓋的瓷器茶葉包裝

唐代也有新發明

時光機很快來到了大唐盛世,茶葉生產跟發展也在唐朝達到了第一個巔峰,當時民眾飲茶已經很普及,已經能直接影響經濟稅收。

比如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開始征收茶葉賦稅,可見其貿易規模已經達到一定程度。

美術作品中的唐朝盛況

我們常說的茶文化也首先在這個時期豐富起來。問題來了,茶文化到底是什麽文化呢?

我們經常容易犯一種叫「書皮學」毛病,就是逮著一些流行概念到處談論,其實自己也並不清楚概念的真正含義,如同看了一本書的封面就好像讀完了這本書。

我例舉幾個近些年特別流行的概念名詞作例子,比如「情緒價值」、「新三樣」、「新質生產力」、「數碼孿生「、碳中和」等等。

茶文化分為自然科學跟人文科學兩方面,我們經常談論的茶文化特指人文科學模組,也叫茶道,是基於中國幾千年來飲茶活動積累形成的茶德、茶禮及茶藝。

飲茶活動

寬泛一點看還有非常多「周邊產品」,比如「茶聯」、「茶譜」、「茶詩」、「茶書」、「茶畫」及「茶的器具」等。

簡單一點看,茶在中國大部份地區首先代表禮儀之道, 從小我們就看父母以茶待客,不管親友鄰居還是工作夥伴,到家裏來首先就要泡茶迎客。

其中以廣東潮汕地區的「功夫茶」為典型代表,其是一種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等為一體的完整茶道形式。

傳統功夫茶的茶具

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功夫茶普遍已經簡化得厲害,完整流程一般都作為表演形式出現了。

以上解讀難免粗陋,但讓大家對常說的「茶文化」有個基本框架認識。

我們說回唐朝時候的茶葉包裝情況,當時也有新發明,就是使用紙張。

唐朝誕生了世界第一部專門論述茶的著作,就是陸羽的【茶經】,也因此陸羽被後世稱作「茶聖」。

陸羽的【茶經】

【茶經】裏曾經這樣說: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意思是:家人們啊,用兩層又白又後的剡藤紙(古藤制作的紙張)縫制而成的紙袋保存制作好的茶葉,可以讓香氣不散失喲。

剡藤紙

唐代文人很流行相互贈送新茶作為交往禮儀,因此紙包裝簡直完美,因為上面可以提首唐詩,如此一來更有文化,更能寄情於物了。

當代仿唐朝的茶包裝

而假設在唐朝宮廷參與飲茶活動簡直就可以拍攝一部名為【我在宮廷學飲茶】的電影,根據陸羽【茶經】記載,茶的器具多達24種,大家心裏想嚇唬誰呢?

直到1987年在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中出土了一套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最精致且最珍貴的一套金銀茶具。

法門寺出土的唐朝茶具

茶具是為唐僖宗((公元862年-888年)的禦用真品,包括烘焙器、碾羅器、貯茶器、烹煮器和飲茶器,裏頭的細分器具類別多達10多種。

茶具的對應功能及名稱

其中儲茶器是一個非常精美的「鎏金銀龜盒」,如果我們寬泛一點將其視作茶包裝的一種,那麽此龜盒就是藝術品級別了。

鎏金銀龜盒

再給大家補充個冷知識,那時候的茶葉主要都是烹煮,而且中間還要加鹽,所以為什麽會有「茶湯」說法,估計與此相關。

唐末時候還發生了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茶道隨著日本遣唐使傳到日本,被日本禪宗僧侶極力推崇,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活動,因此發展出一套融合宗教,哲學,審美為一體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有宗教化特征

宋代迎來小巔峰

到了宋代茶文化就更加豐富了,開始出現「鬥茶」、「分茶」等飲茶藝術形式。

「鬥茶」屬於當時大戶人家的一種雅玩,簡單理解就是聚會時候各內建上自己的珍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點評,最後一分高下,活動具有趣味性與挑戰性。

宋代的鬥茶活動

「分茶」就更有意思了,這裏不得不談到宋朝出現的一種新型煮茶方式,就是「點茶法」。

這種煮法要先將茶葉在茶盞中研磨成粉末,然後沖入沸水,再以一種叫茶筅(xiǎn)的工具進行調攪。

調攪之後茶湯表面就會出現類似乳沫的茶泡,此時文人雅士們就可以使用相關工具將茶沫快速調出文字或者圖案,這就謂之「分茶」了。

分茶活動

功力深厚者調出的圖案美輪美奐,讓觀賞者嘆為觀止,藝術性十足。

毫無疑問,日本的「抹茶道」就來自宋朝的點茶法所演變。

而在民間,茶文化也獲得進一步豐富,比如親友之間有人搬家了要「獻茶」,訂婚要「下茶」,結婚要「定茶」,同房了要「合茶」。

至今婚禮中敬茶還是重要環節之一

結合前面的解說,其實就是茶跟禮法進一步結合的表現。

說了那麽多,可見宋朝茶文化進入了一個小巔峰狀態,茶包裝自然也產生了前進演化。

當時茶葉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前面談過的團餅茶,一種則是散茶(如今最常見的)。

宋朝時候對圓餅茶的包裝處理是先采用箬葉(類似竹葉)包裹,然後再用棉麻絲帶捆紮,如今也還有人用箬葉做茶簍。

箬葉

茶簍

除了箬葉,圓餅茶還有大部份延續了唐朝的紙包裝,而且北宋時候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讓印刷技術大幅提升,因此紙包裝的設計水平也因此獲得提升。

宋代的印刷物

宋代受理學思想影響,美學方面呈現出一種「極簡」氣質,所以茶葉的紙包裝設計也是一種簡潔明快,穩重大方的風格,含蓄而有格調。

宋代美學呈現一種極簡氣質

而散茶的包裝則出現了木盒,宋朝時候漆器的制作工藝已經非常好,因此一些高檔茶葉也會用漆器進行包裝,主流的譬如茶奩(lián,類似梳妝盒)跟茶篋(qiè,類似箱子)。

茶奩

茶篋

在宮廷貴族中,茶包裝又呈現出一種獨特風貌,首先是等級分明,其次材質及造型多樣,裝飾繁瑣,富麗堂皇,工藝精美,有種不計成本的氣派。

當時有種宮廷貢茶名為「密雲龍」,產於福建武夷山,其茶種分別是大紅袍及金獎水仙。

如今的「密雲龍」茶包裝

「密雲龍」茶的包裝設計就劃分了多個檔次,比如供應給皇上包裝必須用黃色,賜給大臣們則是緋色,包裝上對應的圖案也完全不同,但都是吉祥圖案。

這些圖案都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而包裝材質一般都是漆盒,甚至金銀器或者瓷器。

宋代的絲綢紋樣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經在【歸田錄】中描述過這種茶的價值: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小團,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意思就是:家人們啊,好貴好貴,一斤要二兩黃金,而且有錢還未必能買到。

另外,宋朝時候商品及品牌觀念已經開始萌芽,當時山東「劉家功夫針鋪」的「白兔兒」銅版被後世視為中國最早的商標,甚至還有廣告口號「認門前白兔兒為記。」

「劉家功夫針鋪」的「白兔兒」銅版

北宋著名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則描繪了不少「商業招牌」,比如「王員外家」客棧,「趙太丞家」醫鋪,「孫羊正店」酒樓等。

清明上河圖局部

那時候的品牌就已經主打個人IP,難怪多年前羅振宇說互聯網時代帶來了品牌返祖現象。

元明清的百花齊放

元代流行雜劇,其中【馬丹陽度脫劉行首】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唱詞流行至今,就是」早上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元朝時候茶葉已經離不開老百姓日常生活。

元代盛行雜劇

這個時期的茶葉包裝特征是工藝精巧,美學風格有與眾不同的差異。

元代屬於中國蒙古貴族建立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蒙古族長期過著遊牧生活,也影響了包裝設計的考慮,當時的茶包裝呈現出渾厚、堅實、抗摔、便攜、耐久的特點,材質多數是厚實紙張或者木盒,貴族之間則會使用陶瓷或者貴金屬。

仿元代包裝的風格

自古以來蒙古族就認為白色象征純潔,所以一切東西以白為貴,同時喜歡以藍色及青色進行搭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學載體就是青花瓷。

漂亮的元代青花瓷

元代的裝飾紋樣多數來自自然界動植物或者雲紋,充滿了崇尚自然的藝術價值觀。

接下來到了明清時期,明清兩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官營藝術品制作機構及民間藝術品作坊都發展得很成熟,茶包裝設計也因此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的階段。

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的記載,當時紙張的原料品種日漸豐富,造紙生產技術及加工工藝都獲得長足進步。

【天工開物】是明朝的科學巨著

成品紙整體劃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竹紙,其二則是皮紙,皮紙因為防潮功能好,耐磨等優點多數用於包裝。

同時,明代的活字雕版、彩色套印技術也豐富了茶包裝的印刷色彩及設計布局,當時茶包裝的設計師也開始由文人士大夫充當,大大提升了茶包裝的文化內容。

明朝印刷物

明朝的茶葉罐

當代類似的典型例子要數80年代黃永玉先生為酒鬼酒設計的包裝,據說當時設計費支付了1800萬,而酒鬼酒也確實因為黃永玉的加持在市場上一飛沖天。

黃永玉設計的酒鬼酒包裝

到了清代,紙張加工又有了創新,增加了施粉、染色、研光、加蠟、描金、灑金銀、加礬膠等工藝,讓紙張紋理更豐富或者更光滑,在功能上也更堅韌,可以防水,防蟲等。

清代的木板彩印

可見科技發展本身跟藝術其實並不沖突,不過需要時間來融合,如今AI時代也是如此。

而針對宮廷需求,清代的官辦作坊制作茶包裝的時候更是不計成本,研發出鑲嵌、雕刻、彩繪、燒造、編制等設計手段。

清代的茶包裝

明清兩代散茶喝法最為流行,唐代的煮茶法及宋代的點茶法都慢慢式微,因此包裝形態都圍繞散茶的特征構建。

散茶容易受潮,所以重視密封與防潮,比如在主體包裝外再包裹黃陵布就是其中一種手段,由此達到了防潮又提升設計形式感的目的。

隨著歷史方法的不斷疊加,清代茶包裝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種各樣的材料及工藝都有人使用,或者組合使用,達到一種讓人琳瑯滿目的繁盛狀態。

清朝的陶瓷茶包裝

比如除了布袋、陶器、瓷器、紙張、箬葉之外,還有紫砂(明代開始流行)、錫、銀、玻璃等材料,豐儉由人,十分熱鬧。

清朝紅木盒子茶包裝

關於茶包裝的發展歷史,就粗陋的分享到這裏了。

結案陳詞

熟悉過去的茶包裝設計發展歷史,大致能有以下三種啟發:

其一是對茶的發展能有基本認識,了解茶與中國社會民生的相互關系,更熟悉產品本身。

其二是清楚歷史上曾經有過哪些設計創意,不會陷入「重新發明輪子」的尷尬。

其三是可以站在前人肩上,結合現當代工藝,技術及風格進行組合創新,或者從歷史中探取相關茶文化符號,賦予包裝概念等。

希望此文能讓對茶,或則茶包裝設計感興趣的朋友有所收獲。

謝謝各位,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