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英國菜難吃到炸裂,大英人是沒味覺嗎?

2024-03-03美食

年過完了,大魚大肉吃了,減肥大業,也該提上日程了。

這就不得不祭出看圖就能飽的減肥神餐— —英國菜!

英國菜究竟有多難吃?

詩人徐誌摩曾經說過:英國最好吃的是外國菜。

那它本土菜到底有多難吃呢?

來,上證據:

著名的 「仰望星空」 ,一盆死魚眼瞪著你,瞬間召喚體內的細菌病毒。

蘇格蘭美食haggis, 用羊腸包著一大裹羊雜碎,小布殊都嚇得連連擺手。

神似月餅皮裏包肉沫的 豬肉派Pork pies ,一臉寒酸的剩飯樣兒,不說以為誰吐的。

這盤 鰻魚凍 也很炸裂。

切碎的鰻魚放進水裏,加入醋、檸檬汁等香料,煮熟後,冷卻成果凍直接吃。

一波強酸性調料加進去,舌頭都會產生被腐蝕的錯覺。

不過你別說, 藍色果然會讓人沒食欲。

除了長著一副「大餐」模樣的料理,英國人餐桌上所有的菜,都要煮得軟、非常軟、極度軟。

腳踩上去,你得以為是一灘爛泥。

這一桌子的食物,難以理解碧咸是怎麽能笑出來的。

軟爛如泥的大英薯仔,可以搭配一切。

觀感就像,你吃了過期食品鬧肚子,趕緊跑進廁所,然後.....

真的是很 低脂的食物 了,這不得瘦死!

食物對毫無味蕾的英國人來說,可能只是為了活著。

不信你看英國的白人飯。

前段時間,國內網絡很流行打工人曬自己吃的白人飯。

簡單來說,就是參考人體所需營養,選取一種食物,給它們亂七八糟融合在一起,研發出一頓懶惰、生冷又難吃的飯。

比如不加任何香料的水煮雞胸肉、白灼西蘭花、或者生菜、生胡蘿蔔。

餵羊都嫌少。

但英國人說了,你們吃的還是太好了。

等解鎖了英國的白人飯再看吧,那屬於是另一層高度的受難餐。

比如菜蘸醬,就是一頓飯了。

最奇葩的還有水果蘸醬。

幾片青蘋果,給你準備兩種醬料,用盒子包著。

這到底是講究還是不講究?

所有英國留學生,都被英國菜逼出了十八般廚藝。

按一位網友的形容來說:

英國雞肉蘑菇派裏的餡料,吃起來就像嘔吐物加水泥,白人同學吃的都是生胡蘿蔔和芹菜蘸沙拉醬,食堂裏賣的,是比一個一米七出頭的人,努力去夠一米八尊嚴線時使用的增高鞋墊還要厚的披薩。

不愧是被英國菜折磨過的留子,語言描述都這麽生動。

英國菜難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識,包括英國人自己。

整個英國能吃的,讓英國人敢於承認是「英國料理」的,可能只有 炸魚薯條。

但問題是,油炸食品它能難吃到哪去?

前提是你得高度關註英國餐廳給你的配醬,是否過酸過甜,否則還是白瞎。

英國菜不是極度刺激味蕾,讓你失去味覺。

就是食物穿腸過,完全不留味。

除了英國人,還真沒人能消受得起如此福氣。

英國菜為什麽那麽難吃?

按說大英帝國曾雄霸半個地球,從東到西看見啥好東西都得搶點帶回去,要啥有啥,還引領了工業革命,為啥就是不會做飯嘞?

因為他們真的秉承「 吃,就是為了活著」 的人生準則。

18世紀的英國人,受 宗教 影響,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華縱欲,認為貪食是七宗罪之一,不需要講究食物口味。

人吃東西,就是為了補充能量,以便多活一天。

只有虛榮的人,才會討論食物的味道,甚至有清教徒會對自己貪食感到憎惡。

1647年,英國還頒布禁令, 取消聖誕大餐,禁止過度享樂吃肉。

這種偏激飲食觀,直接給英國人奠定 「能吃就行」的食物概念, 也阻礙了烹飪技術的進步。

本來吃的意念就不強,歷史上的英國,又傲世全球。

大概強者是不屑於做飯的,即便到處都是它的殖民地,英國也沒想過做飯這件事兒。

而是到處開啟(侵占)海外市場,進口原材料 做貿易。

16世紀,英國人跑到歐洲進口水果和葡萄酒,在愛爾蘭做牲畜貿易,利用東印度公司的船,大量引進胡椒和香料。

18世紀從歐洲進口小麥,19世紀又從美國買小麥,20世紀加拿大也成了大英的小麥供應地。

英國人自始至終,就沒想過做廚師。

他們只想當做貿易的商人,掌控全域的制造者、統治者。

得益於全世界搜刮和殖民地的上貢,英國人曾經吃的非常好。

安格斯牛肉,美國歐洲的糧食,非洲的咖啡可可,中國的茶葉。

這生活水平,吊打現在絕大多數非洲國家。

大清人民連草都沒得吃的時候,英國工人每個禮拜都吃上肉了。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書中提到:

大家都有工作的時候,飯桌上每天都有肉吃,還有豬板油和幹酪。

薪金下降時,每周可以吃兩三次肉。

薪金比較少的話,就基本吃不到肉了,只能靠麪包、薯仔、燕麥粥果腹。

但這個社會背景是 工業革命時期, 資本家掌握優質資源。

工人階級吃的肉,都是發臭腐爛的,幹酪也是質素很壞的陳貨。

很多英國人的飲食,圍繞的都是工作,維持【摩登時代】裏人形螺絲釘似的運轉。

吃,就成了最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了。

工作了一天,工人們沒時間再去買菜做飯,他們對食物的要求,僅僅是快速填飽肚子、便宜。

保質期長、運送成本低 廉價的工業食物——罐頭 就出現了。

1813年,英國第一家罐頭公司成立。

牛羊肉、蔬菜水果,都能在罐頭裏吃到,滿足了工人階級的飲食需求。

但由於工業革命,很多英國農民湧入城市,拋棄土地,成為工人, 消滅了本土原料供應。

蔗糖、罐頭等速食占據工人階級的餐桌,英國人的舌尖,漸漸只能接受口味平均大眾的 工業化飲食。

什麽好吃難吃,他們根本沒概念。

雪上加霜的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三分之二的食物都要依賴進口,很多曾經可以享受的食物原材料,都被斷了。

自1940年開始後的13年裏,英國都在實行 食物配給制度。

每個人能分配到的食物只有這些:

你讓原本就對食物沒追求的英國人,能前進演化出啥高超料理技術?

英國政府甚至還 限制百姓烤麪包,鼓勵大家吃涼麪包 ,連個火星子都見不到。

如今的白人飯,也算是涼麪包的升級版,起碼能吃到菜了。

好不容易結束戰爭,大英帝國沒了,大英人民也忘了怎麽開火做飯。

現在最好的英國家庭餐,就是一坨咖喱飯,配幾塊薯仔,和一片抹滿醬的吐司。

高級一點的,可能會做個意面,煎個香腸,加個午餐肉。

談戀愛的做飯情趣,就是布滿豆子的兩片麪包和黃瓜片,吃不完還能順勢敷個面膜。

也有英國廚師不信邪,非要精進技術,發明新菜。

死魚眼仰望星空都落伍了,已經前進演化到 「雞頭版仰望星空」。

倫敦一家豪華餐廳,2023年推出一款「大公雞派」雞肉料理,裏面填滿了雞心、雞肝、雞翅和雞爪子熬制的高湯。

雞湯上鋪著一層面餅和芝士,再插個半熟雞頭,最後放進烤箱裏烤制。

一個大公雞派的售價為22英鎊,約人民幣197元。

餐廳主廚還很驕傲,自誇大公雞派的概念是「 從頭到腳全吃了」 ,不浪費任何一只雞,節約了食物。

要我說,英國人還是別研究了,吃白人飯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