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如何吃下一座城?在西安,將碳水進行到底

2024-06-10美食

十三朝古都西安坐擁八百裏秦川,素來就是關中糧食生產的重地。以此衍生出的西安美食歷史悠久,烹飪技藝也頗具地域特色。在西安,你可以品嘗到各種碳水美食,面、饃、皮、糕等花樣百出,每嘗一口,都是對西安古老文化的深情告白。

西安,古稱長安,地處中國西北、關中平原腹地,南靠秦嶺,北依渭水。今提及「天府之國」,大家都會想到四川盆地,其實最早擁有這一美譽的,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

自古以來,就有「八水繞長安」之說。西安物產頗豐,既產小麥,又產大米,還有其他豐富的農產品,在來自五湖四海的老餮眼中,它是公認的「碳水之都」。碳水中三大巨頭:面、米、雜糧,被老秦人用奇妙的雙手創造成為一個個「碳水炸彈」,而將對碳水的喜愛刻進骨子裏的中國人,自然把西安奉為心目中的「美食聖地」。

面條江湖,門派林立

西安到底有多少種面條,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得清。要細數起來,日常食用的就有BiangBiang面、油潑面、炸醬面、漓水面、米兒面、糝子面、菠菜面、旗花面、漿水面、糊湯面等等。林林總總各類面條,有如各大門派,屹立於西安的面條江湖。西安本土黑撒樂隊還將面條編成了歌,其中【陜西美食】裏唱道:「油潑面夾一口,香得發抖。菠菜面營養多,絕對很牛。褲帶面粗得很,挑戰喉嚨。BiangBiang面拌上肉,真是筋鬥……」吃不完的面,唱不完的歌。這麽多面,也僅僅是西安面條界裏的鳳毛麟角而已。

「關中大地麥浪翻滾,八百裏秦川麥穗飄香」。老秦人面對一碗面條,尤愛其中麥香的厚重。一碗幹脆利落的油潑面,最能激發更深層次的麥香,跟老秦人爽朗淳樸的性格不謀而合。

油潑面得用扯面中的寬面,這一「扯」,將面的黏合筋道徹底啟用,下鍋煮熟,一鹽二醋三辣子。醋要用原生的香醋,蒜泥蔥花必不可少,滴上靈魂的油潑辣子。對於厚面,還需一勺熱油來拔高風味。最愛聽熱油澆上去「呲」的一聲,辣椒面被熱油濾過時滋滋作響,面條再次歷經滾燙,閉上眼睛想象那麥浪中夾雜著辣子的香味撲面而來,口水頓時控制不住地流下來……

臊子面可謂是老秦人心目中分量最重的一碗面,也是最讓人欲罷不能的一碗面。臊子面精工細作,堪稱西北面食裏最復雜的一類。臊子原本指切碎的肉,現在肉丁炒的澆頭通稱為臊子。臊子面講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恪守九字要訣,才能做得純粹地道。

臊子面不用扯面,也不是手搟面和削面,而是大刀鍘出來的面。搟面要「薄」,這樣鍘出來的面條才入味;面條要「筋」道且「光」滑均勻,得看和面功夫和面粉的質素;「煎」是北方方言,意為「燙口」,熱騰騰端上來燙嘴才最正宗;湯寬面少,這樣才「稀」;湯要亮,油要「汪」;「酸、辣、香」是對味道的要求,紅亮油香的辣子,滴上岐山香醋這點睛之筆,這碗香濃馥郁的臊子面,讓人一口入魂。

聲名在外的BiangBiang面,是名字最為復雜的面,也是兼具油潑面和臊子面特色的存在。正是因為其復雜的名字,BiangBiang面一舉成為西安面條界的新晉網紅。要說這個Biang字,也真是為難了鍵盤,實在是查無此字,但是又真真地存在,它還像模像樣地有句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鉆。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擔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一個字,將山川地理盡收,這是何等氣概!以褲帶面打底,輔以肉臊、素臊、炸醬和雞蛋西紅柿一起做澆頭,最後淋上油潑辣子這點睛之筆,這博采眾長的口味,更受來西安的外地人青睞。

即將迎來夏季,一碗涼拌面,既能飽腹,又能解暑。西安的夏天是離不開涼皮的,和好的面團在水裏洗,洗掉的澱粉就是涼皮的原料,而瘦身的面團則是面筋。澱粉糊蒸,面筋煮。同為面粉所出的兩兄弟:涼皮與面筋,成為夏日涼拌界的寵兒。

另外還有掛面和龍須面這種細面,更易掛汁、做成湯面。加入香醋調湯,酸香可口的酸湯掛面也能風靡長安;將蛋皮花、蔥花,甚至面皮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形,飄在湯上,挑起如旗,放下是花,是為旗花面;雲南有過橋米線,而西安則有蘸水面,「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面和湯分開裝,從大面盆中夾出寬且厚的面條,如「過橋」一般放入充滿紅油蒜香辣的小碗,經過蘸水的洗禮完成昇華。

西安面條不僅限於澆頭和吃法的復雜變化,在原料和形態上也是如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一般,變著法子出現在餐桌。現壓的饸饹、疙瘩湯的疙瘩、麻醬的好搭檔釀皮、最搭油潑辣子的搟面皮、源自陜北的麻食(當地人叫圪坨),這些算不算面條?難以說清。

你若深陷西安的面條江湖,恐怕沒有一年半載,是嘗之不盡,走不出來的。

饃之宇宙,能容萬物

在西安,能與面一較高下的,也只有饃了。老秦人一捧面粉,一半做成了面,一半做成了饃。給阿基米德一根杠桿,他能撬動地球;給老秦人一個饃,他能夾住整個宇宙。饃,漢語指的是饅頭,但是在西安,可不僅僅是饅頭。白吉饃、荷葉餅、金絲饃、鍋盔、燒餅……種類繁多的「饃」構成了西安紛繁復雜的「饃宇宙」。

白吉饃是關中平原的特色面食,烙好的白吉饃「皮薄酥脆內心綿,鐵圈虎背菊花心」,饃上有火色自然形成的圖案,像古建築上的瓦當,一種古典美油然而生;

饦饦饃的口感更為筋道,綿軟中帶有嚼勁,除了用來夾饃,還用來制作著名的羊肉泡饃;

金絲饃就酥脆得很了,外色焦黃,條紋清晰,絲絲入扣,皮薄酥脆,像香酥餅,一口下去,餅渣四濺,香氣撲鼻;

荷葉餅,有大有小,大的直徑超海碗,小的也就巴掌大,口感柔軟香甜,夾肉夾菜都適合;

「關中八大怪」中的「鍋盔像鍋蓋」說的就是這邊的幹饃,又稱鍋盔或是鍋魁,剛烙出來的鍋盔,直徑二尺有余,又圓又厚像鍋蓋,威武又雄壯……

饃烙好了,夾饃和泡饃也該登場了!

最經典的臘汁肉夾饃得用大塊的五花肉,放入秘制富鹽水中細火慢煮,直至肉塊變得軟爛入味,剁碎後夾進切開兩半的白吉饃中,再澆上一勺撩人的濃香肉汁。一口咬下去,香醇可口的臘汁肉浸潤在內裏蓬松的白吉饃中,在嘴裏與外色焦黃、酥脆香甜的餅子水乳交融,簡直人生一大快事。

西安城內,回坊人做得一手酥嫩紅潤的臘牛肉和羊肉,這臘牛肉(羊肉)夾饃得用口感更為筋道的饦饦饃。饃要熱騰騰,臘牛肉卻是涼的,這種「熱饃夾涼肉」給人一種「冰火兩重天」的快樂。同樣「熱饃夾涼肉」的還有老潼關肉夾饃,用外皮金黃、酥脆掉渣的金絲饃夾放涼的鹵肉,鹵肉軟糯,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此外,在西安街頭,常常見到爐子上放著一籠籠蒸屜,上面堆成小山似的粉蒸肉,旁邊一圈發面荷葉饃,這就是不容錯過的粉蒸肉夾饃。其軟綿可口,入味三分,在寒冷的冬日來上一個熱騰騰的粉蒸肉夾饃,能暖整個下午。

不同於肉夾饃對饃與肉的搭配嚴格要求,菜夾饃就寬容多了。饃並不拘泥於白吉饃或饦饦饃,用香軟可口的荷葉饃夾菜也是極好的。五顏六色的小菜,打底的當數「蘿蔔絲、薯仔絲、海帶絲」,能塞多少塞多少,最後收尾的是一層脆鍋巴,這元氣滿滿的一個菜夾饃入口,伴隨著「劈裏啪啦」在嘴中作響,營養也到位了。

蛋菜夾饃在前些年變成網紅,西安將其稱為「炸彈夾饃」,它的配料頗豐,鹹蛋黃打底,鋪上玫瑰鹹菜,撒上花生,最後用煎雞蛋封住風味。這豐富的口感層次,嘗之令人幸福感滿滿。另外,要說簡單粗獷的夾饃,當數辣子夾饃。辣子配鍋盔,老秦人的熱辣氣質和硬朗作風立馬就顯現出來了。這饃能夾的還有許多,薯仔片、豆腐花、炸串,所有能想象到的,都能給夾進去,要不怎麽說「饃夾宇宙」呢?

老秦人不夾饃的時候在做什麽呢?在泡饃!【西安人的歌】唱道:「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兒都不能不吃泡饃。」

作為西安名吃代表的牛羊肉泡饃,是當地老餮每天早上的必修課。一日之晨有了一碗好的泡饃,一天也就開了個好頭。老秦人慢悠悠地將死面烙的饦饦饃掰成黃豆般碎塊,十來分鐘後,一碗加好羊肉片和粉絲、經過精心熬煮的羊肉泡饃就能端上桌。食時選定方位,用筷子一層層刮饃如蠶食般入口,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欲,食香菜神清氣爽,輔以糖蒜可解膩,以利再戰。餐後來一碗蕩氣回腸的清湯,濃香不絕於口,回味無窮。

不過現在羊肉泡饃館裏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是小炒泡饃,他們認為喜歡牛羊肉泡饃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這小炒,可不是炒菜,而是加入了黃花菜、木耳、青菜、豆腐幹、雞蛋等配料,用油潑辣子和醋一起炒制。不同於傳統泡饃的湯鮮和口感清淡,小炒中既有泡饃的濃郁厚重,還有酸辣爽口的獨到滋味。

泡饃的湯頭除了牛羊肉湯,還有葫蘆頭。這葫蘆頭可不是素的,而是豬大腸與小腸連線處的肥腸,因熟後收縮形似葫蘆,故而得名。肥腸和掰碎的饦饦饃,加熟豬油、青菜、粉絲、香菜、蒜苗、辣子等輔料,泡入以豬大腸為主料熬制的肉湯中,是重口味人士的最愛。

泡饃還不拘泥於肉湯,豆花、鍋盔、麻花組成了口感柔中帶剛的豆花泡饃。而豆腐腦泡饃則將柔軟更進了一步。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秦人一不做二不休,將液態碳水炸彈「胡辣湯」與饃融合成胡辣湯泡饃,簡直是碳水界的王者。

可泡萬物的饃,已經把西安城能泡的食物,都給泡了。

小吃糕點,碳水盛世

要說碳水之都只有面和饃,那就略顯單調。相容並包的西安在面和饃的帶領下,開創出了百花齊放的碳水盛世。

慕著「油潑面」和「肉夾饃」之名而來的人,若稍微待個三五天,就能自己繪制一張西安的小吃地圖。麻醬釀皮八寶粥,包子蒸餃小酥肉。鏡糕甑糕黃米糕,炒涼粉配炸元宵。將美食地圖的無數地點串聯起來,走上一圈,胖上幾斤,才對得起那張機票錢。

如果走在人聲鼎沸的西安古城內,看著滿街的面館和饃店,突然想家,那應該想吃「餃子」。此時不妨試試回坊的酸湯餃子。餃子泡在酸湯裏,漂浮的紅油、蝦米、香菜、蔥花,附在餃子上,老秦人的「泡」功在餃子上得到了延續。

有餃子就有包子,回民街的灌湯包店最早可追溯到清代。這灌湯包皮薄如紙,餡嫩湯鮮。除了燙嘴以外,恐怕沒有什麽理由能阻擋食客炫一籠的心了。包子能灌湯,餃子也能灌——灌湯牛肉蒸餃,有些店是把牛骨湯直接打進餡裏,這直擊靈魂的感覺讓人欲罷不能!蒸餃一上,食客們自覺添上一碗八寶稀飯,將碳水進行到底。

俗語說:「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在面食占據大半江山的西安,米漿制作的涼皮——秦鎮米皮,很早就在西安美食界占據了一席之地。更薄軟細膩的口感,配上了豆芽、青菜、胡蘿蔔絲,調入芝麻醬、蒜汁、姜汁,再淋上誘人的紅油辣子,拌後色澤紅亮,叫人口水直流。

老秦人吃酸、吃辣,也愛吃甜。清晨的第一口甜蜜,就藏在甑糕裏。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周瑩與吳聘外出吃的就是甑糕。這種關中地區多見的甜食,選用糯米、紅棗和紅豆(也有加蕓豆)蒸制。棗肉會把糯米染成紅褐色,一口下去,糯米裹著棗泥夾著豆泥,滿滿的甜香馥郁。除了甑糕,糯米涼糕澆上蜂蜜和玫瑰醬,冰涼如雪,香甜如蜜,與夏天更配;黃米糕口感更細,看似甜點實則主食;小鏡糕形小如鏡,與其說是小吃不如說是零食,用竹簽紮一塊,蘸上白糖和芝麻,舉著像一面小鏡子,一口咬下綿香四溢,好看好玩又好吃。

來到西安就不要糾結自己的體重了,盡情吃吧,「碳水之都」不會讓你餓著回去的。

註:本篇文章發表於【城市地理】2024年5月刊【西安 千年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