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切二斤熟牛肉:【水滸傳】寫到的各種美食盤點,真不能肚子餓時讀

2024-06-19美食

央視版【水滸傳】的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是古裝影視劇的天花板,且不說第一集長鏡頭完美的還原了清明上河圖,就是陽谷縣王婆的那個茶坊,都是令人嘆為觀止。被吹爆的西方古裝影視劇,與這個相比都是弟中弟。

這道具水平,直接穿越

而新版【水滸傳】雖然劇情完整連貫,是翻拍中的精品誠意之作,但是服化道確實差了十萬七千裏——另外的一千裏,是靠擒方臘劇集中出現在桌子上的一碗大米飯。

不得不說,飲食方面確實是花費了心思:杭州地界吃稻米,符合實情。

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不管是山林草莽漢,還是廟堂紫衣官,日常都離不開吃吃喝喝。施耐庵的【水滸傳】首開話本作品的先河——之前基本沒有針對飲食進行詳細描寫的,直到施耐庵這裏,關於吃的什麽、怎麽吃、好不好吃,不吝筆墨。

小編少年時讀【水滸傳】,經常會把肚子讀餓。而當時農村條件差,逢年過節才能吃到肉,所以真是要了親命了,只能幻想解饞。

而且不怕大家笑話:小編在18歲之前,沒嘗過牛肉切片的味道——好像只吃過牛肉蒸餃,而且僅限一頓。

所以在當時對於書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切二斤熟牛肉」,是有無限向往的……

01

在【水滸傳】出現的美食當中,牛肉絕對是老演員。最早在第二回當中,王進帶著老母借宿史家莊,史太公令莊客給安排的晚飯就是四樣菜蔬+一盤牛肉。

可見史太公確實是講究人,把肉給借宿的路人吃。

可能是施耐庵在寫書時,對於所有「老太公」都使用的一個程式碼欄位,所以在待客方面高度重合——隨後第五回魯提轄借宿桃花莊,劉太公招待晚飯同樣是四樣菜蔬+一盤牛肉……

不過,對於牛肉最直白的描寫還是在第十五回,吳用去石碣村拉阮氏三雄上賊船,阮小二在水閣酒店安排的夥食:「剛宰的黃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大塊切十斤」。

四個人真是吃美了——所以小編至今做燉牛肉,都會挑肥的……

當然牛肉最佳代言人還得是武松,在景陽岡酒店一頓就幹了五斤熟牛肉(前三後二)——就這食量,在柴進家住了一年多,不但莊客遭罪(喝醉了就揍),牛更遭殃。

但有意思的是整部書中明確寫到武松吃牛肉卻只此一回,雖然後來武松幾乎頓頓有肉,哪怕是在監牢中、在押解路上,也不缺肉吃,但都沒具體說是什麽肉。

林沖發配滄州,在草料場附近的小酒店吃的也是熟牛肉,臨走還打包了兩塊。等到雪夜上梁山時,在朱貴酒店當中也是「先切二斤熟牛肉來」。

02

有人說:【水滸傳】寫好漢吃牛肉是為了突顯反抗精神,因為古代不允許殺牛吃肉。

實際並非如此,在古代大部份時期(除了清代),民間吃牛肉真不是什麽稀奇事,比如秦末:「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漢代:「帝都之市,屠殺牛羊,日以百數」。

雖然在某幾個時期朝廷的確明令禁止殺牛,【唐律疏議】「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而宋真宗也曾詔令保護耕牛,禁止私自宰殺。

但即使是在唐朝以及北宋,牛肉也始終都在吃,據說杜甫是牛肉吃多了患病,而宋真宗後來更是親口說「買者,悉不問罪」,東京賣牛肉的不要太多。

宋人筆記:「先一日,將遊上清宮,偶故人留飯,食牛脯甚美」。

【宋史】記載在徽宗崇寧五年軍方采購了40萬只牛角、10萬斤牛筋,用於制作弓箭——這得殺多少牛啊,牛肉哪去了?

但【水滸傳】中牛肉其實算是大眾水平,有頭有臉的都是以吃羊肉為上。

在第三十八回當中,宋江與戴宗、李逵在潯陽江邊的大酒樓——琵琶亭約飯,李逵吃魚不過癮,想要吃肉。

那酒保卻說這裏只賣羊肉,不賣牛肉。於是李逵大怒,認為酒保是瞧不起人——實際也是如此,李逵還真沒錯怪他。

因為針對高檔酒樓而言,牛肉相對低端,羊肉才是正經。

這在【水滸傳】當中多有體現:第二回當中史進被王進折服,於是當場拜師,並且「叫莊客殺一個羊」。

後來與少華山三人意氣相投,朱武三人又是送蒜條金、又是送大串珍珠的,史進回禮煮了三個肥羊,派莊客送上山。

第九回柴進招待林沖時,同樣是令莊客殺羊。

可見在高檔次的場合,羊肉的優先級高於牛肉。

03

雖然說「黃州豬肉賤如土」,富貴之人不屑一顧。但在【水滸傳】當中,豬肉的出場頻率並不低,僅次於牛肉。

被魯提轄三拳打死的鎮關西,經營的是豬肉鋪;石秀在薊州得楊雄的接濟,同樣是經營豬肉鋪。

第七十三回李逵在四柳村冒充捉鬼專家,要求主家給煮整只豬以供吃喝。

而魯提轄在東京大相國寺菜園子的時候,一眾被打服了的潑皮第二天也是「買了十瓶酒,牽了一個豬」來會餐。

好漢聚會更是動輒就殺豬。

此外就是熟鵝與大雞。

武松在孟州再次吃了官司,充軍發配即將出發時,施恩不但送來棉衣、銀兩以及鞋子,更重要的是還有兩只熟鵝。

武松一路上「右手扯著,把左手撕來只顧自吃。行不過五裏路,把這兩只熟鵝都吃盡了」。

小編當年讀到這裏時,恨不得也伸只手進書裏扯兩條熟鵝肉一起吃……

那兩個押送公人最大的失誤就是讓武松順利吃下兩只熟鵝,有了力氣才能大鬧飛雲浦。

這也是【水滸傳】最寫實的地方,再厲害的好漢如果肚子沒食,戰力自會倍減。強如魯提轄,在瓦罐寺遇到丘小乙與崔道成也會因肚子沒食而敗走麥城——早知如此,那麽之前在桃花村劉太公準備的那只熟鵝,就不當場吃光了……

熟鵝之外就是大雞,比如吳用在石碣村酒店買了一對大雞。而時遷在祝家莊偷的那只大雞,更是搞出來偌大的風雨——順便說一句,書裏的楊雄可不是電視劇中那般清正:「三個笑了一回,把這雞來手撕開吃了」,可見楊雄吃的香著呢。

此外,武松在扮成行者之後在孔家莊把孔亮打趴下,然後就當場吃了一對熟雞——也不知道吃雞的遊戲是不是受此啟發……

還有一個名場面就是吃狗肉,在【水滸傳】中唯一一次出現狗肉是在第四回:魯提轄在五台山文殊院當了和尚,於山下村店買到了半條狗吃——用砂鍋煮熟,蘸著蒜泥吃,可見施耐庵是很懂吃狗肉的。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現代社會吃狗肉呈現出兩極分化,但在古代吃狗肉其實很普遍,樊噲就是屠狗的。

至於在現代社會是否應該吃狗肉,屬於見仁見智。在小編看來,吃狗肉應該僅限於養殖的肉狗。因為偷狗的真是可惡,家養狗有靈性,已經被當成家庭成員,被人偷走吃掉確實是無法接受。

在此不瞞大家說:小編吃狗肉……

04

說肉就不能不說魚,阮小七招待吳用時就曾拿出一桶五七斤的魚。而宋江在琵琶亭吃飯,裝幣說自己不吃腌魚,只吃鮮魚,於是才有了「黑旋風鬥浪裏白條」。

事後因為結識了張順,自然是實作了鮮魚自由——張順送來兩尾金色大鯉魚,宋江貪多導致急性胃腸炎,跑肚竄稀。可見人不能裝幣,否則遭雷劈。

以上關於魚的烹製手法且不知,只有武松在孟州牢城營吃的魚明確提到做法:一碗魚羹!

此外還有「一大盤煎肉,一大碗飯」。而上一頓是「一盤肉,一盤子面,一大碗汁」。

武松這哪裏是在坐牢,簡直就是在度假村享受生活。

而且孟州地處河南中部,武松的夥食一頓是飯、一頓是面,可見元末明初南飯北面的飲食習慣尚未定型。

今天山東一帶普遍吃面食,但是書中李逵探母在沂水縣路遇李鬼,後來誤入李鬼家吃了三升米飯。而時遷、石秀、楊雄夜宿祝家莊客店,店小二提供的同樣是五升米做飯。

祝家莊距離梁山很近,所以理應屬於山東地界,可見當時山東一帶確實是吃米飯的。

當然,書中山東吃面的也不少,比如武大郎在山東陽谷賣炊餅;再比如武松在河南孟州十字坡特色小吃店,「也有好大饅頭」——饅頭指的是包子,而現代的饅頭在古代則是炊餅,也叫蒸餅。

還有一種面食就是棗糕,第五十四回李逵為了照顧公孫勝的吃素,在街邊買了一包。

【水滸傳】當中多次提到「菜蔬」,卻一直沒具體說是什麽,可見只對酒肉重視,菜蔬是屬於打醬油的。

只有素菜被重點強調過一次,即第三十九回戴宗去開封府送信,半路經過梁山附近朱貴酒店要了一個「加料麻辣熝豆腐」——辣椒一直到十六世紀的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之前想要獲得辣味只能使用茱萸。

但胡椒早已有之,所以這個麻辣熝豆腐是以茱萸與胡椒作為配料。

戴宗從江州(江西九江)出發,目的地是東京汴梁(河南開封),卻路過了梁山(山東梁山)——雖然甲馬確實夠快,但這個路線也實在是太迷了(書中可沒說去梁山搬救兵,戴宗的打算是趕到開封太師府,找人送禮拯救宋江)。

由此也可見輿圖在古代確實是重點管制物,一般人接觸不到。

05

【水滸傳】的發生背景是北宋末年,但是施耐庵在創作的時候,卻是以其生活的元末明初作為社會藍本。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施耐庵沒在北宋生活過,而當時囿於歷史資料與資源的稀缺性,施耐庵作為野生小說家根本沒機會全面深入了解宋代相關資料。

所以說,【水滸傳】中的飲食構成與習慣,其實就是元末明初的飲食構成與習慣。

自靖康之變開始到元末,河北、河南、山東一帶淪落胡塵240年,先後被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統治過,生活此間的漢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自覺不自覺的被影響到,尤其是飲食。

比如空口吃肉,比如雞、鵝、牛、豬、羊等都是直接煮熟了吃,北宋的煎炒烹炸等多種多樣手段已經不見蹤影。

肯定會有人提出:古代能吃肉的僅限於高端人口,普通人沒條件吃肉。

實際這是受到清中期開始一直到民國乃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糧食稀缺影響,屬於人地矛盾問題。

在古代因為沒有東北土地大開發,耕地資源僅限於漢地十三省,田畝數量決定了可供養人口的上限——畝產毛糧普遍是150-180斤左右,保證吃飽肚子就必須確保人均占有土地數量超過3畝(這還得是糠菜結合)。

從清中期開始出現人口大爆炸,在超過3億人之後即一騎絕塵,哪怕是抗戰時期也沒有回落。為了養活這些人口,只能將平原全都開墾為耕地,甚至矮山也不放過,所以才有了梯田。

而且為了獲得柴薪燃料,目之所及的山林皆被砍伐一空。

於是不論是養殖禽肉還是狩獵都沒有了條件,甚至想挖野菜都困難,於是肉食自然成為稀缺品。

而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大部份時期人口數量都不超過1.2億人,總體人地矛盾並不突出(土地兼並確實存在,但不影響總體比例),比如在唐朝,即使是中原一帶也存在未開發的無人區。

只要不是遇到戰亂、天災、大肆無度的征調徭役、清場式的賦稅收取,在太平治世年景獲得肉食並不存在現實困難,不論是養殖還是打野。比如在舊時東北,「棒打麅子瓢舀魚」真不是誇張,這就是人少地多的優勢。

後金在東北屬於典型漁獵文明,有充足的肉食保障,個頂個強壯如同牛犢子,而這邊明軍連陳年老米都吃不飽,形銷骨立,身體素質差太多。

所以古代不是每個時期百姓都吃不到肉,不然無法解釋為什麽中國古代人均並不算低的現象,更無法解釋盛唐陌刀軍——全是一米八以上的壯漢,普遍吃碳水化合物的民族,根本無法提供這種規模量級的優質兵員。

一直到清代才開始變得營養不良,人均身高急劇下滑。

在【水滸傳】中哪怕是再小的鄉野小店也有酒肉發賣,可見施耐庵生活的年代,酒肉並非什麽奢侈品,普通人也能消費。

當然這也是小編一家之言,畢竟施耐庵並不算普通人——在起義軍中混到高層。

可能以他的視角酒肉只是尋常,而普通百姓則餓得發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