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試管嬰兒治療中濫用新的基因技術,這可能會降低生育率

2024-04-01健康

萬事通說

提高警惕!

近日報道顯示,新加坡的總生育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創下每名女性1.04個和0.97個孩子的新低。這種超低生育率對該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生存構成威脅,引發了政府決策者和整個社會的反思和爭論。

多年來,多種原因導致新加坡低出生率的發生,包括高昂的生活成本、緊張繁忙的工作、高壓的教育系統、以及缺乏良好且負擔得起的兒童保育和學前教育設施等。

雖然上述原因影響了該國的生育率,但不可否認的是,準父母在追求「完美孩子」時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高昂的撫養成本常常讓他們望而卻步,從而減少了考慮生育更多孩子的熱情。

在低生育率時代,

父母的期望越來越不切實際

在低生育率的時代,父母會自然而然地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更少的孩子身上,導致為每個孩子投入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更多。

這種情況有其優勢,但也存在不利之處,即父母往往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對孩子不斷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學業上表現優異,甚至達到超出他們天賦和能力的水平。

新加坡與大多數亞洲國家一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即喜歡與同齡人攀比,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時,往往會心裏不平衡。

新加坡存在著高度競爭的文化,社會上普遍存在「怕輸」的心態。在像新加坡這樣以儒家思想為主的社會中,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家庭榮譽緊密相關。如果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好,父母往往會在親朋好友面前覺得「丟臉」。

在亞洲文化中,育兒焦慮很常見,父母們總覺得與其他父母相比,他們在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方面還做得不夠。當孩子把考試成績帶回家時,很多家長經常會問的第一件事就是同學們的表現如何。這種對一個人如何與他人進行比較的執著使養育子女的壓力極大,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要求他們在學業上表現優異。

因此,「虎爸虎媽」 現象在新加坡社會司空見慣,父母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參加學科競賽,並在課外學習上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

事實上,許多高收入的準父母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購買昂貴的學區房,為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做準備。

在新加坡社會中,要想養育一個「完美的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對於任何考慮生育更多孩子的家庭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前景。

因此,低生育率的惡性迴圈助長了不切實際的父母期望,這反過來又可能進一步壓低生育率。

允許濫用新的輔助生殖技術,

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生育率

展望未來,新加坡政府的決策者應該有遠見,明確可能進一步壓低新加坡生育率的新風險因素。

潛在新風險因素之一是濫用新的輔助生殖技術,據稱這些技術可最佳化健康和改善後代的基因。

例如,目前頗具爭議的使用預測性基因檢測來選擇「最佳」試管嬰兒胚胎以獲得最佳健康和智力,即所謂的具有多基因風險評分(PGT-P)的植入前基因檢測技術。

另外,還有人類胚胎基因編輯,以放大與疾病無關的社會理想特征,如高智商、運動能力和與身高、膚色、眼睛和頭發顏色等美容標準相關的身體特征。

由於同一對父母產生的IVF胚胎數量少且遺傳變異性有限,PGT-P等預測性基因測試在選擇此類復雜性狀方面的可用性嚴重降低。在如此小的樣本量內選擇特定特征且變異性有限時,可能的結果數量大大減少,這削弱了任何此類預測性基因測試的有效性。

此外,還有其他非常明顯的技術限制。例如,兩個矮個子父母透過預測性基因檢測懷上一個高個子孩子的統計概率總是很低,因為大多數容易長高的基因在這些父母中根本不存在。兩個皮膚黝黑的父母試圖生一個皮膚白皙的孩子也是如此。

然而,對於生育診所來說,有效性並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由於準父母本能地希望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先天條件,這對生育診所來說代表著特別有利可圖的商機。

如果這些技術在社會上成為一種趨勢和時尚,社會壓力可能會使準父母難以抵抗使用這種新基因技術的誘惑,而利益驅動的私人生育診所虛假的行銷噱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這種情況。「內疚感」可能會被灌輸給沒有利用這些新技術給他們後代最好人生開端的準父母們。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可能導致濫用試管嬰兒和其他臨床輔助生殖技術。健康和有生育能力的夫婦可能會故意選擇透過試管嬰兒生孩子,只是為了利用這種新的遺傳技術來最佳化後代的健康和智力。

這種治療技術不僅昂貴,而且具有高度侵入性和安全風險。因此,如果沒有針對特定的遺傳性疾病預防的需要,而僅僅出於最佳化後代基因而讓健康且具備生育能力的人接受這種醫療方式,那麽這必須被視為一種臨床醫療事故。

所有這些方法肯定都不會便宜,許多希望擁有兩個或更多孩子的準父母最終可能會由於涉及高昂的成本而選擇只生育一個「基因優越」的孩子。

總結

總之,新加坡政府決策者應該著力於轉變社會觀念,改變父母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這應該作為提高該國低生育率的綜合戰略的一部份。

同時,還應該特別警惕濫用新的輔助生殖技術來最佳化後代健康和遺傳的趨勢。

本文作者:皇文進,北京大學;孫寧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