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耳朵裏面經常癢,卻啥也掏不出來,或是5種病惹的禍,別不放心上

2024-09-05健康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健康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文案丨嘉佳健康科普

編輯丨嘉佳健康科普

李醫生坐在診室裏,看著面前這位不停用手指撓耳朵的年輕人,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這已經是今天第三位因為耳朵發癢而來就診的患者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耳朵裏面奇癢難耐,卻怎麽也掏不出東西來。

"別再撓了,"李醫生溫和地說道,"這樣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放下了手,"李醫生,我這是怎麽了?耳朵裏面癢得我快瘋了,可是看起來又沒什麽問題。"

李醫生笑了笑,"很多人都和你有同樣的困擾。事實上,耳朵發癢看似小事,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訊號。"

他拿起桌上的病歷本,翻開一頁嶄新的紙張,"讓我們來好好聊聊,看看你的耳朵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麽。"

李醫生的話引起了年輕人的興趣。他不由得坐直了身子,豎起耳朵準備傾聽。

"你可能不知道,"李醫生一邊寫一邊說,"耳朵發癢看似簡單,實際上可能是多種疾病的征兆。我總結了最常見的五種情況,希望能幫你找到病因。"

年輕人點點頭,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李醫生放下筆,開始娓娓道來。

第一種情況:外耳道濕疹。這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會導致耳道皮膚發紅、腫脹、瘙癢。有些人可能會出現耳道皮膚幹燥、脫屑的情況。李醫生回憶起一位患者,她喜歡用棉簽清潔耳朵,結果反而破壞了耳道的自潔功能,導致外耳道濕疹。

"記住,耳朵是有自潔能力的,"李醫生強調,"過度清潔反而會適得其反。"

第二種情況:真菌感染。潮濕的環境是真菌滋生的溫床。一些人遊泳後沒有及時擦幹耳朵,或者長期使用耳塞,都可能導致真菌感染。李醫生曾經遇到一位職業遊泳運動員,她就因為這個原因飽受耳癢之苦。

"如果你發現耳朵裏有白色或黑色的分泌物,那很可能就是真菌感染,"李醫生說,"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第三種情況:過敏反應。有些人對某些物質過敏,比如花粉、塵蟎,甚至是某些護發產品。這些過敏原可能會刺激耳道,引起瘙癢。李醫生想起一位患者,她每次換新的洗發水後都會出現耳癢癥狀。

"生活中的小細節往往容易被忽視,"李醫生感嘆道,"有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就藏在這些細節裏。"

第四種情況:神經性皮炎。這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常常與壓力、焦慮等心理因素有關。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瘙癢,但皮膚表面可能沒有明顯的異常。李醫生曾經治療過一位高管,他每到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出現耳癢癥狀。

"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李醫生說,"有時候,耳朵的問題可能源於內心的困擾。"

第五種情況:慢性中耳炎。這種情況比較隱蔽,因為癥狀可能不是很明顯。患者可能會感到耳內發癢,有時還會伴有輕微的聽力下降。李醫生記得有一位老年患者,他一直以為自己只是老了耳朵不好使,結果檢查後發現是慢性中耳炎。

"千萬不要把身體的警告當成正常的衰老,"李醫生嚴肅地說,"及時就醫才是正確的選擇。"

年輕人聽完後若有所思,"李醫生,這些情況聽起來都很嚴重啊。那我該怎麽辦呢?"

李醫生微笑著說:"別擔心,知道病因就等於解決了一半的問題。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應對這些情況。"

他站起身,走到墻上的圖表前,指著上面的內容開始講解。

對於外耳道濕疹,最重要的是保持耳道幹燥清潔。可以使用醫用酒精棉球輕輕擦拭耳道入口,但不要深入。如果癥狀持續,可能需要使用局部皮質類固醇藥膏。

真菌感染的話,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藥物。不過,李醫生提醒道,使用這類藥物前最好先進行耳道分泌物培養,以確定具體的真菌種類,從而選擇最有效的藥物。

對於過敏反應,找出並避開過敏原是關鍵。可以嘗試更換日用品,或者在花粉季節佩戴口罩。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使用抗過敏藥物。

神經性皮炎的治療比較復雜,除了使用局部藥物緩解癥狀外,還需要註意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李醫生建議可以嘗試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至於慢性中耳炎,則需要及時就醫。醫生可能會開具抗生素,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除了這些針對性的治療,"李醫生補充道,"還有一些日常的註意事項可以幫助預防耳朵發癢。"

他走回桌前,拿起筆在病歷本上快速記錄著。

保持耳朵幹燥。遊泳後要及時擦幹耳朵,可以用吹風機低溫檔輕輕吹幹。

避免頻繁使用耳塞或耳機。長時間使用這些物品會增加耳道感染的風險。

不要用棉簽或其他物品挖耳朵。這可能會損傷耳道皮膚,甚至推動耳垢更深入。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經常洗手可以減少將細菌帶入耳道的風險。

定期體檢。即使沒有明顯癥狀,也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耳鼻喉科檢查。

年輕人聽完後,臉上的焦慮明顯減輕了。"謝謝你,李醫生。我現在明白了,耳朵發癢看似小事,但背後可能隱藏著大問題。"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健康知識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李醫生暗自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經驗和見解更廣泛地分享出去。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健康的守護者,那時,醫生的角色將不再僅僅是治療疾病,而是引導人們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夜幕降臨,李醫生關上診室的燈,走出醫院。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永遠不會結束,因為健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他也知道,正是這份工作,讓生活變得如此有意義。

帶著滿足的笑容,李醫生踏上了回家的路。明天,又將是充滿希望的一天。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

[1]張健康.你的耳朵其實不需要「撓癢癢」[J].人人健康,202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