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善韻緣|迎夏至,接福至!4大習俗5大禁忌,不可不知

2024-06-22健康

2024年6月21日4點50分46秒,夏至節氣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這一天,白天之長,日影之短,都達到了一年中的極限。

此時節,蛙聲陣陣,蟬鳴聲聲,稻花如白練,荷花別樣紅。

夏至天氣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

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後的天氣特點。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獸,屬陽,角向前;麋,形大,屬陰,角向後。

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退;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麋角退。

二候蟬始鳴

真正的夏日,始於一聲蟬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

再五日「半夏生」。這意味著夏天過半了,後半夏白晝驕陽似火,濃蔭難求;夜晚蟲鳴如織,花香四溢。

夏至習俗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同時也是土運開始的時節,古時人們常常透過樂舞祭地等方式祈求災消年豐。

此時祈願,不僅代表著人們對夏至時節的重視,萬物盛極時的敬畏之心,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未來的期盼。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

過夏至節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於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古時稱"夏節"、"夏至節"。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宋代【文昌雜錄】裏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可見,在宋代以前,夏至是被列為國家的重要節日的。

食夏至面

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一種寓意吉祥和健康的食俗。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飽含著人們對豐收團圓美好祈願。

另外,古代民間用細長的面條,比擬夏至白晝時間長,正如人們在過生日時也吃面一樣。為的是取一個好彩頭。

夏至養生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隨著自然界陰陽轉換,夏日白日延長而黑夜縮短,此時中午適宜小睡片刻,時長控制在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力求確保每日七小時的睡眠。

出行宜清涼,居室宜通風

夏日衣物應首選淺色調,以吸熱;室內則應在早晚時分進行適度通風,以利空氣清新。

飲食宜清淡、多吃苦味

在炎熱的夏季,人體的消化能力相對下降,故宜進食清淡食物,避免過於油膩和甜膩的食物,以免引發內熱及風癥,例如疔瘡等。

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等,能助人除燥去濕、清涼消暑、緩解疲勞、消炎降溫、清心亮眼、增進食欲等,但體質虛弱者宜謹慎食用。

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

在炎炎夏日,白晝延長而夜晚變短,此時應避免在夜間食用寒涼和油膩食品,否則可能會引發腹膨脹、嘔吐和腹瀉等癥狀。

同時,過量品茗,特別是在空腹狀態下,很容易消耗人體內的陽剛之氣。

因此,在夏季品茗應選擇在餐後適量飲用,控制在兩到三杯之間;若感到饑餓,應立即停止飲用。

忌冷水洗浴

洗冷水澡成為許多人酷愛的夏日降溫手段。

然而,在盛夏時節,由於高溫的影響,人體汗腺和肌肉纖維均處於松弛狀態,這使得寒冷的氣息得以輕易侵入,從而悄悄損害體內的陽氣。

後果可能表現為手腳冰冷,腿部肌肉痙攣,視力模糊,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癥狀。

忌夜臥貪涼

中醫學指出,頭部是全身陽氣匯集的要地,被稱為「諸陽之會」。

因此,在夜間就寢時受到冷風吹襲,很容易使得體內陽氣受損。

必須警覺的是,整夜開著空調入睡的習慣,極有可能引起感冒、面部癱瘓、關節酸痛以及腹痛和腹瀉等癥狀,對健康容易造成的負面。

夏至禁忌

忌剃頭理發

這一習俗源於清朝時代。

根據【清嘉錄】所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

換言之,在夏至時,人們應當恪守規律的作息,禁止惡言相向,避免理發。

傳統觀念中,夏至日剃頭理發會破運。

忌有雷雨

農諺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

農民們最為擔憂的便是夏至當天出現電閃雷鳴的暴雨景象,畢竟不論是持續的幹旱還是隨後的高溫,都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古時候,人們將夏至日的雷聲和降雨視為不祥之兆,避之不及。

今日夏至,願你「夏「跑憂煩,快樂將「至」,「夏」退惆悵,幸福將「至」,「夏」走疾病,健康將「至」,「夏」飛晦氣,好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