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聰明人看腎病,有一個特點

2024-06-22健康

「你治腎病有啥好藥?」

我回答說,每種腎病類別都有其對應的藥物,因此首先需要了解:您具體是哪種類別的腎病?然而,無論我如何詢問病情,對方都避而不答,只是反復追問我有什麽藥。

經過多番溝通,我才得知對方僅做了腎功能和尿常規兩項檢查,其他詳細檢查並未進行。他還表示,自己已經找過許多醫生,但都沒有找到所謂的「好藥」,如果我也沒有的話,就和他們一樣也不頂啥用。

問不出病史,這種人目前指導不了。

雖然這種極端的情況並不多見,但確實有不少腎友存在一種思想:「檢查作用小,治療作用大」——這種思想要不得。

對於簡單病,確實更側重於治療;但對於疑難雜癥,檢查才是關鍵。

如果您的病是久治不愈、頻繁復發的疑難雜癥(慢性腎臟病花樣繁多、多為疑難雜癥),那麽檢查就比治療的權重更高。

聰明人看腎病有個特點:

多檢查,少吃藥

有些人認為:只有查出了啥大問題,檢查才算有價值;要是啥都沒檢查出來,就是白查了。

就像有的人總想要吃上什麽藥,心裏才放心,若是沒給自己開藥,醫囑只有一個「定期復查」,就是「白跑一趟」。

但在醫學領域,永遠是預防>治療——即使在患病後也是這樣,腎友預防尿毒癥>治療尿毒癥。

檢查越多、預防越多,那麽「白查」就越多、健康就越多,這是一個良性迴圈,可以迴圈到老;若是不查病因、光想著吃藥,只能是個「藥罐子」,藥罐子和病情惡化是一個惡性迴圈。

我發現,許多輕癥且無需用藥的腎友,他們之所以想吃藥,並不是真的想成為「藥罐子」,而是為了尋求一個安心。然而,真正的安心並非透過吃藥來實作的。當我向他們詳細解釋病情、進展因素、用藥利弊等資訊後,他們通常會理解並接受「定期復查」這一最優解,也就安心了。

有些朋友經常抱怨說:

「現在的醫生啥都不會看,只會靠機器檢查。」

您可能也聽過類似的話,這句話對嗎?

不可否認,確實有一部份醫生在查體方面不夠細致,不願意在望聞問切、視觸叩聽裏下功夫,在查房、交班時需要科主任一遍又一遍地強調、示範、監督,所以前半句有時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後半句就沒有道理了:機器檢查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機器檢查能夠提供更準確、更全面的資訊。機器在它擅長的領域裏,比醫生查體準確得多。

現在哪個行業能離得了機器?別說醫生、搞生物的、搞物理的需要機器,現在就連數學家都離不開機器編程了。其實對於多數腎友來說,醫生查體+機器檢查缺一不可。

那為什麽有腎友抵觸機器檢查呢?說白了,這主要是因為機器檢查需要收費,而醫生查體不收費。所以都希望靠醫生查體就能搞定。假如未來有一天,全國各地都宣布機器檢驗全部免費,恐怕一瞬間「這醫生只會靠機器檢查」的抱怨聲就沒有了。

正如有腎友和我說:「這幾個檢查都是機器自動做的,又不用人幹活,為啥要收費呢?」

其實機器檢查的成本遠高於醫生查體。那些昂貴的醫療器材每年都會折舊,太舊沒法用了就要換新的,這些費用最終都會反映在檢查費用上,成本要比醫生貴很多。您坐在一台CT儀器上,相當於坐在一台高配版法拉利跑車裏,它能不要錢嗎?

我還專門查了一下法拉利的價格,發現平均價格法拉利比CT儀要便宜不少。

所以這事不能怪醫生、也不能怪患者,要怪只能怪社會的生產力還沒發展到共產主義。

為啥檢查越多越好、吃藥越少越好?

讀書時,老師經常教咱們這句話:「把薄書讀厚、把厚書讀薄」,對吧。這啥意思呢?

其實,把薄書讀厚是過程、是手段,把厚書讀薄是結果、是目的。看病就是把一本書從薄讀厚,再從厚讀薄的過程。

舉個例子,一位腎友來就醫,診治就分這2步:

第1步:剛見面時

我對他的病情一無所知,他本人也未必有深入了解,這病歷只有一個簡單的主訴,薄的半張紙就能盛下。然而,這薄薄的病歷背後,可能隱藏著復雜的病情。怎麽辦呢?我就需要透過一系列的檢查,摸清他的病情細節、構建出病情全貌。

這個過程中,醫生透過檢查、觀察和思考,很薄的病歷逐漸被加厚,這就是「把厚書讀薄」。

第2步:檢查完畢後

醫生面對厚厚一疊的病歷和眾多的檢查結果,需要從中提煉出關鍵的資訊。這就需要醫生具備從患者臨床表現中抽絲剝繭的能力,從眾多的資訊中找出真正的病因根源,用藥精準狙擊。

別看病歷很厚,但病情的根源往往只有1-3處,不會很多,這就是「把厚書讀薄」。

如果你發現哪哪都有很多問題,哪都很「厚」、無從下手,那說明還沒找到根源所在,還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表面上飄著呢。真正的哪哪都有很多問題、無法下手的患者是多器官衰竭,早轉進ICU裏了,不會呆在腎科病房。

多檢查,就是把薄書讀厚;

少吃藥,就是把厚書讀薄。

透過這個「薄→厚→薄」的過程,醫生心理上經歷了薄而不清楚 → 厚而不清楚 → 厚而清楚 → 薄而清楚的過程,醫生心中才能豁然開朗,才能有效緩解慢性腎臟病中的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