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個時候註意養護陽氣,對未來一年的身體健康都會有所幫助!
而體質陰寒的朋友在這段時間是最難熬的,中醫認為,機體是由「氣」構成,這團氣「動則生熱,靜則生寒」。身體有寒實際上是氣機偏於靜止,活力不足的表現。
體寒的人往往比較怕冷,手足冰涼;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涼的食物,經常腹痛腹瀉;腎有寒,除了腹瀉以外還會小便清長;肝有寒,可能會氣逆產生嘔吐感,或頭頂痛等。
而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寒,一直都有「十女九寒」的說法,女性身體問題,大多與體寒有關,總是覺得身體不舒服,去檢查也什麽都查不出,這時候就要警惕是不是體寒了。
體內的寒氣從何而來?
很多人覺得自己平時也沒做什麽過分的事兒,但是體質卻一年比一年寒,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這就是一些生活中看似不經意的習慣,引發了體寒。
到點不睡覺
現在熬夜太常見了,夜晚陰寒最重,陽氣初生,在這種陰陽交接之時,睡眠是為身體積蓄能量的,熬夜會導致陰盛陽衰,陽衰則引發體內生寒,故而建議大家在11點入睡。
保暖不到位
很多人為了追求時髦時尚,經常美麗凍人,之前朋友來家裏做客,為了美穿了一件羽絨坎肩就出來了,沒有袖子,晚上回去時凍得直哆嗦,拿了一件棉服才出了門,這就是要體寒不要健康的表現,經常挨凍會誘發寒性體質,對女性來說更為嚴重。三十歲可能覺不出來,但過了五十,身體一定備受其累。
飲食偏寒涼
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人喜歡攝入大量的水果和冷飲,甚至水果當飯吃,還說不長肉,保持身材,殊不知,水果大多都是寒性的,長此以往,寒就來了。
身體太勞累
現代高負荷的身心運轉會加速身體的消耗,加上我們沒時間運動,往往都會有體虛的問題出現。身體一虛,內寒就容易趁虛而入。
2類食物,對付陽虛的「扛把子」
第一類:花椒
別總拿花椒當調料,花椒性溫,味辛,屬於祛寒類的,能除五臟六腑之寒。而且花椒溫中止痛,驅寒暖胃,活血通絡。經常吃一些花椒,可以促使氣血由上往下走,使全身的經絡疏通,血脈通暢。
在古代,花椒還是被當作定情信物,「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放在現代可以理解為,對吃貨的定情,像是麻辣香鍋、水煮魚、麻婆豆腐、辣子雞!
在氣候多陰多寒的川湘一帶,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翻滾的牛油火鍋,爽辣下飯的麻婆豆腐,油香四溢的水煮肉片......光是提起都會讓人口舌生津,仿佛那麻辣已經入口,舌尖帶著嘴唇都在顫抖。
花椒從古至今在中餐中就有極高的地位,先秦時期,人們用花椒煮酒,祭祀祖先,敬神迎神。必「選其馨香,潔其酒醴」以表達對祖先和神靈的尊敬。
兩漢時期花椒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上流階層才能享受的的珍貴之物,我們都聽過,「椒房」、"椒宮’的稱謂。椒房殿是西漢時期都城長安皇後所居住的正殿,之所以命名為椒房殿是因為在建造宮殿時使用過了花椒,竇漪房正是居住此殿。
古代人認為花椒的香氣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宮廷,用花椒滲入塗料以糊墻壁,這種房子稱為「椒房’。【紅樓夢】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準椒房眷層入宮請候」之句足以佐證。在【甄嬛傳】中,甄嬛也獲此獨寵。
除了花椒特殊的香氣,還因為花椒搗成粉之後,摻雜在泥土裏可以增加泥土之間的密閉性。所以塗抹在墻壁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性,也就是可以禦寒,塗抹花椒的房間裏面,讓人感到異常溫暖,所以才有另外一個成語「椒房殊寵」。雖為傳說,但也從側面驗證了,古人對於花椒的喜愛。
而花椒別看現在存在感很低,但是它對於祛濕寒效果不錯,可如今我們體質陰寒的人,用到它的卻越來越少。想用花椒驅寒,可以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花椒茶
如果在姜棗茶中再加上幾粒花椒一起煮,它的祛寒濕效果會更強,如果肚子痛的也會有所緩解,花椒茶適合下焦寒濕重的人喝,比如女性的宮寒,痛經等,以及脾胃虛寒,經常拉肚子都可以喝。
但很多人不喜花椒的味道,覺得很沖,又麻,故此我們可以換個思路,用花椒泡腳或是做成別的養生之物來溫養身體。
花椒泡腳
用花椒泡腳的方法很簡單,用一個棉布包 50 克花椒,用繩系緊。加水煮開後將雙腳泡入水中,大約 20 分鐘後,再將腳用溫水洗凈擦幹。
花椒包可以反復利用,每晚睡覺前泡一次腳,以雙腳皮膚發紅、面部有微汗為宜,用一個星期左右再換新的就可以了。天天堅持下去,有利於增進身體氣血迴圈,這樣常年冰涼的手腳也會漸漸變暖。
花椒熱敷
花椒除了吃和泡腳,還有一種熱敷的方式,用大粒鹽、花椒和大料,把它們放進微波爐裏熱一下,然後取出用紗布包好,以能接受的溫度熱敷在腹部,肚臍的周圍。可以有效的祛濕寒,如果覺得這種過燙,怕對皮膚失真傷,分享一個南懷瑾大師當時用的方法,臍灸法,裏面把花椒和艾絨、桂圓相結合。
南懷瑾老先生曾說過,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肚臍有個孔,我們在娘胎裏頭的飲食、呼吸都靠這個肚臍連到媽媽,而且肚臍還有「命蒂」之稱。他用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時挑一點,小指甲面那麽大,放在肚臍裏就行了,用橡皮貼把它封住去睡覺,能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就把體內的濕寒慢慢瓦解了。
胃不舒服也好,腹部冰涼也好,老年人也可以用,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不要的它不吸。這樣就會水火交感了,繼續一段時間後,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手腳也不涼了,脾胃虛寒問題也會好轉。
除了祛寒濕的花椒之外,還有艾絨,這也是溫陽通絡,驅寒逐濕的好幫手。【本草從新】中講道:「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
桂圓肉有補益氣血的作用,體虛的朋友吃點桂圓也非常合適,這三味一結合,體內的寒氣瓦解了,陽氣提升上去了,還有寧心安神的效果,正適合我們體弱寒氣重的人,現在不光中老年人體寒,許多年輕人,年紀輕輕,體內的寒濕也非常重,總是又累又虛,濕寒不除,身體永遠像綁了幾袋面一樣,特別沈。
如果你也有以下幾種情況,就用南懷瑾老先生的灸臍法來調理下身體吧。
1.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2. 脾胃虛寒、長痘;
3. 怕冷,經常手腳發涼;
4. 腹部涼,經常胃疼;
5. 臉部、頭發愛出油;
6. 睡不好,且舌頭兩側齒痕重;
7. 痛經,有血塊;
8.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如果中了3條以上,說明我們身體內的陰寒就非常重了,按照下面的方法試試。
材料:桂圓肉、花椒、艾絨按 2:1:1 的比例,也可以按照這個劑量,桂圓肉20粒、花椒30克、黃金艾條1根。
制作:把花椒裏多余的雜質、花椒桿撿出來,將花椒、龍眼肉放入料理機,打碎;把艾條裏的艾絨取出,一點點加入料理機,繼續攪拌,最終成為可以捏成球的粘合度。晚上睡覺時,把它放到肚臍眼,用醫用膠布貼住固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時取出。
如果皮膚比較敏感,對膠布容易過敏,我們可以用保鮮膜或是紗布來固定,而且這個只需要在睡前塞入肚臍中,睡醒了起床後就拿下來,不要一天24小時都貼著。
如果懶得自己制作,也可以試試這款現成的肚臍貼,除了三種基本的材料外,還額外增添了酸棗仁和枸杞,枸杞是助陽的,酸棗仁安神。
艾絨用的是南陽三年陳艾,用來做臍灸原料最為適合,表面還添加了花椒粉,這樣祛寒濕效果更好,加速身體的吸收。
每顆花椒艾絨做的丸子都用蠟紙包裹好,放在玻璃瓶中保存,不會受潮,晚上睡前拿一顆貼在肚臍處,第二天早上10點前取出即可。
絲毫不花費我們過多的時間,經過一夜陽氣源源不斷的輸入進身體,體內的這些寒啊濕啊就慢慢會被化解。
第二類:生姜
除了花椒外,還有一種我們做菜用的輔料,也是驅寒逐濕的一把好手。姜性微溫,味辛,可以溫暖我們的脾胃,祛除身體中的寒氣,吃姜後很多人會出汗,這樣也能幫助排出我們體內的毒素和濕氣,增加血液迴圈。
常見的姜有生姜和乾薑,雖然都是姜,但在作用上有些許不同,生姜行散的能力更強,乾薑溫熱的能力更強。打個比方,如果嫩姜是十五六歲的小姑娘,性格火辣,喜歡到處跑;那麽乾薑就是四五十歲的老母親,性格沈穩,就安靜的在一處發光發熱。
像是我們體內寒濕重,想要將寒氣驅趕出來,就需要姜的行散能力,就跟我們受了寒,一碗生姜紅糖水下肚一樣,或是脾胃虛寒拉肚子,就吃點生姜來中和,平時吃個海鮮螃蟹,也都會切點生姜末放進去。
乾薑的用途大多是溫肺化痰,升陽的,如果體內的痰濕重,陽氣不足,這時候用乾薑居多。而且無論是花椒還是姜,都是平價的食材,老百姓天天吃也沒什麽負擔。
分享幾種生姜的吃法,最後兩種不喜歡吃姜的體寒朋友,可以試試看,姜味小。
1. 姜打粉
姜打粉的用途很廣泛,既能泡水喝,又能燉肉燉菜的時候加進去吃,還能泡腳用,在超市經常能看到姜粉的身影,姜粉其實可以自己做,簡單又實惠。
做法:姜洗凈控幹水分,把姜片切薄,盡量均勻,切好的姜片,均勻地放在透氣的工具上,放在陽台上曬幹,嫌慢的話用空氣炸鍋或是烤箱烘幹都行,給曬的沒有水分時,就可以用料理機打碎成粉了,打碎的姜粉過篩,再晾一會,之後裝進玻璃瓶裏保存。
像平時泡腳撒點,去寒濕;或是在蔬菜,粥裏拌點吃,提味;和蜂蜜,紅糖泡著水喝,暖身又驅寒;還可以外敷,用姜粉和面粉按照1:1的比例調成糊狀,攤在宣紙上,敷在發涼的關節部位,10~15分鐘,祛寒濕。
2. 姜撞奶
姜撞奶是廣東的特色小吃,以姜汁和牛奶為原料,香醇爽滑,甜中微辣,能暖胃表熱,非常適合春季食用,一些體寒的嘴饞妹子們,做做姜撞奶,比喝奶茶強。
做法:準備生姜、牛奶和紅糖。牛奶最好選全脂的,把姜的外皮刮幹凈,擦姜蓉或者家中有料理機的,可以直接用料理機打成姜汁。
把牛奶倒入鍋內,小火煮,放入一勺紅糖,把牛奶煮至70到80度,已經沸騰開鍋。這時的牛奶還不能馬上倒,稍等3分鐘晾一晾,把姜汁先攪拌均勻,再把熱牛奶倒入姜汁中,無需再攪勻,讓牛奶盡情的沖撞姜汁,倒入牛奶後馬上蓋上蓋子,無論用什麽容器,保證能密封就可以了,靜置10-15分鐘,牛奶會自然凝結。
3. 醋泡生姜
很多人擔心吃姜會上火,這點咱們體寒的人其實不用太擔心,我們體內的寒氣正需要姜的這股溫熱性給化開。若是實在擔心,就用醋泡著吃,用醋泡過的生姜,可以借助醋的收斂作用,把生姜的發散和溫暖作用發揮得很好,同時又收斂了姜辛辣燥熱的性質,讓它變得平糊起來。
而且醋泡姜還有個名字叫還魂湯,能夠驅寒排濕,還能養護我們的脾胃,提升體內的陽氣,我們百歲國醫大師路誌正,每天必吃的就是醋泡姜,一吃就是40多年,如今身子骨硬朗,還參加了養生節目,將這個方法分享給了熱愛養生的朋友們。
準備:生姜(嫩姜)、陳醋(米醋也行)、鹽、糖(調味,根據個人需求選擇是否加糖)
做法:生姜洗凈,晾幹,切薄片,更好腌入味,姜皮不用去;切好的姜片放進玻璃瓶中,把醋倒進去,瓶子一定要幹凈幹燥,不能有油啊水啊,不然容易變質,醋沒過姜片,加點鹽,糖,放入冰箱冷藏,差不多過個3~5天就可以吃了。
每天早上起來,7~9點之間,吃上3片,有助於升發胃氣,增進食欲,這個可以長期吃,像我之前總是覺得胃裏涼涼的,永遠是穿得最厚的一個,但依然手腳冰涼,捂不暖,後來堅持吃了一段時間,身體慢慢就沒這麽寒了。
醋泡姜特別適合:
·脾胃虛寒
·手腳冰涼
·春天特別容易感冒
·寒性咳嗽
·受涼胃痛
·沒有胃口
·寒濕之人(有白苔重的人,吃了醋泡姜,舌苔變得史無前例的幹凈)
·痰濕肥胖之人
若是沒時間自己制作,我們也可以試試這款用銅陵白姜制作的醋泡姜,跟自己做的區別就在於姜的品種,銅陵白姜遠近聞名。
很多喜歡吃姜的姜客都會特意趕去銅陵吃上一口正宗的白姜,這個姜生吃或是腌制後口味很好,色白鮮嫩,又脆又多汁,味道雖辣但不嗆口,腌制後當個下飯喝粥的小菜非常爽口。
白姜含水量高,纖維很少,幾乎沒有渣滓,很爽口,在當地都當作水果來吃,剛出土的白姜如佛手一般,而且為了保證醋泡姜的新鮮度,我們都是在姜剛出土時經過簡單修剪就拿去制作腌制,最大程度保留了新鮮口感和營養。
而且配料幹凈天然,只有白姜,醋,食鹽,白砂糖和純凈水,此外再無別的添加,一口咬下去,鮮嫩脆爽,酸甜中帶著一絲辣味,不嗆口但汁水十足。一口吃下去,能從喉嚨一直暖到胃裏,每天早上來上2~3片,不用多吃,既能健脾胃,補脾陽,驅寒,又不會上火。
這款醋泡姜是我們多次尋訪銅陵當地,經過數月的考察後,最終篩選出這樣一家無論是品質還是口感都非常不錯的供貨商,從種植基地出土的生姜直接加工制作,保留了鮮姜的營養和口感不流失,喜歡吃姜的朋友可以嘗嘗看。
花椒和生姜這兩種食物,都能祛除我們體內的陰寒,體寒的朋友無論是平時做菜,或是放到水中泡腳,都可以放上一些,久而久之,我們體內的寒氣就會被慢慢散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