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揭秘中醫 | 肛腸科鐵娘子曾娟妮:初心不改,巧手護「肛」

2024-06-27健康

紅網時刻新聞6月27日訊 (通訊員 陶艷 劉丹)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肛腸疾病發病率為50%左右,在「嗜辣如命」的湖南,發病率則達到87%。肛腸疾病是許多人無法繞開的一類疾病,可是提起肛腸科,不少人卻聞之色變。

從事肛腸科工作20余年,作為一名肛腸科女醫生,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肛腸一科主任、主任醫師曾娟妮對這份職業更是深有感悟:「很多人覺得在肛腸科工作又臟又累又臭,可我覺得只要病人認可和信任,我們就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不怕苦累,只因患者認可信任

香辣的小龍蝦、大火爆炒的辛辣湘菜……在湖南,因為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肛腸疾病是不可繞開的一類疾病,肛腸科也是許多醫院中最「不乏人氣」的一個科室。可由於其特殊的職業內容,肛腸科女醫生確是鳳毛麟角。

「十個肛腸科醫生中,大概只有一個女醫生。」曾娟妮笑著說道。肛腸科「又臟又累又臭」的內容往往讓許多女醫生望而卻步,可女醫生特有的親切、細致卻能獲得病人較高的認可度,這也正是曾娟妮得以堅守崗位20多年的動力所在。

由於母親是衛生院的一名藥劑師,曾娟妮從小便在衛生院中長大,也順理成章地學了醫。2000年,曾娟妮畢業不久後來到漣源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彼時,中醫科僅有1名肛腸科男醫生。由於正好缺一名女醫生,曾娟妮便「頂」了上來。

曾娟妮檢視患者的檢查報告。

當肛腸科女醫生比曾娟妮想象中更難,可也比她想象中更容易獲得病人的肯定:「許多未婚的、老年的女病人更希望女醫生來照護,也覺得女醫生更親切、更細致、手腳更輕巧一點。」最關鍵的是,面對許多病人羞於訴說的「難言之隱」,肛腸科醫生能真正為病人解決痛苦。

一次,一位患者因脫肛導致嚴重的直腸潰爛、流膿,肛門處散發出濃厚的惡臭味,由於患者精神狀態不太穩定,因此不太配合治療,在住院後當晚便跑出了醫院,找了兩天兩夜才找回來。考慮到病人情況特殊,曾娟妮反復與他進行溝通、解釋,這才說服了他接受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這也讓曾娟妮覺得,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敢於挑戰,小手術解決大問題

在基層工作的曾娟妮,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工作後又繼續考取研究生。2010年,研究生畢業後,她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科工作。

肛腸科。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科開設於1953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肛腸專科之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從最開始的8張床位,到現在已發展成6個科室。曾娟妮所在的肛腸一科則為湖南省首家痔瘺盆底專科,她所帶領的團隊,尤其擅長治療混合痔、肛裂、高位復雜性肛瘺等肛腸科常見病及盆底失禁、便秘、炎性腸病等疑難病。

2021年,一位懷孕8個多月的孕媽慕名找到曾娟妮。原來,她是一位重度痔患者,伴有肛乳頭瘤。由於懷孕後腹壓增大,大小5×3cm的肛乳頭瘤全部被壓迫到肛門外,導致她不敢吃東西、不能排便,不能坐、站和行走,只能趴著,十分痛苦。

如此大小的肛乳頭瘤處理起來難度不小,再加上患者為孕婦,手術風險也較大,但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娟妮對手術還是很有把握。經過對患者進行全程監測管理,曾娟妮帶領團隊為患者成功實施了肛乳頭瘤摘除術+混合痔外剝內紮術,手術順利,以最小的損傷保護患者的肛門功能,又以最大的舒適度讓孕婦半月後順利生產。

曾娟妮查房。

多年前,一位來自貴州的病人也讓曾娟妮印象十分深刻。該患者是一位農民,患有肛周膿腫十多年,但有些諱疾忌醫,時常在稻田裏務農時膿腫發作,便自行用鐮刀將膿腫劃破排膿。如此多年自行處理,導致反復感染,形成復雜性肛瘺,損傷面積很大。慕名來到曾娟妮這裏求診後,曾娟妮為其實施了切擴掛線術,術後配合使用醫院自制藥復方芩柏顆粒劑、生血通便顆粒劑促進傷口愈合,一次性為患者解決了難題。

為了減輕患者治療上的痛苦,曾娟妮仔細鉆研各種新技術、新方法,前往國內多個大型盆底中心學習多種診療技術,在省內率先利用無痛無創的生物反饋和磁刺激配合浮針等技術治療便秘、失禁、肛門直腸痛等疑難雜癥。

一位曾經做過喉癌手術,只能用氣管外置管呼吸的患者患有嚴重便秘,長期靠吃輔助瀉藥排便,在接受生物反饋+磁刺激治療後,配合使用生血通便顆粒,兩個療程便基本好轉。一個六歲多的患兒因肛門括約肌發育不好,長期大便失禁,甚至影響到了上學,經過生物反饋+磁刺激治療,配合服用補益健脾藥物,三個療程後完全好轉。

善於創新,科研攻關臨床難題

在創新的道路上,曾娟妮似乎從來不曾停下步伐。傳統的痔瘡手術,往往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因而讓許多患者產生抵觸,面對這一問題,曾娟妮帶領團隊率先在省內開展手術期陰部神經阻滯、皮瓣封閉等術後超前、多元素鎮痛模式。

肛瘺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復發率較高,且不易愈合,曾娟妮則在國內率先開展糖尿病肛瘺高通量測序,率先從在體、離體實驗探討外用養陰、回陽生肌藥物加速肛周難愈合創面愈合的實驗研究,在加速糖尿病肛瘺創面愈合及降低復發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在曾娟妮看來,要促進臨床的進步,科研的創新必不可少。「科研是一個總結和延伸的過程,只有從臨床中進行總結,才能真正弄清楚背後的機理、目的,也才會有新的延伸。」曾娟妮說:「臨床和科研是互補的,只有透過了臨床和實驗室探索雙重驗證得到的成果,才是最好的。」

曾娟妮的部份榮譽證書。

此外,科研還能為研究者提供一種新的視野,也即能夠提供讓別人評價的機會,能夠「多一雙眼睛來看」。為此,曾娟妮從未放棄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求索。她曾主持3項國家自然基金,發表SCI、CSCD學術論文數篇,參編十三五【中醫肛腸病學】教材,榮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及湖南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三五創新骨幹培養人才」,中國科技卓越計劃「第一批青年中醫藥求真學者」等。

對科研的高要求,同樣被寄予在學生身上。作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娟妮每年要帶八九個學生。帶教過程中,她常常鼓勵學生們敢於實踐,不怕犯錯,她希望,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知識,能夠開啟對醫學的熱愛和對科研的追求,還要勇於創新,開拓思路。

曾娟妮帶領研究生學習。

「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要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接受最全面的治療。」這是曾娟妮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她也認為,當下的生活環境也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看好病,還要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從醫多年,在同事們眼裏,曾娟妮是出了名的「鐵娘子」,她從不叫苦叫累。即使懷孕也堅持手術,生產後還沒出月子,便又站到了手術台上。她的辦公室中常備一張小床,有時手術到夜深,便在辦公室簡單將就一晚。

但願世間無疾苦,寧可架上藥生塵,這是曾娟妮作為醫生最樸素的願望。她始終保持著一份不變的初心:「雖然很累,雖然有時會被誤解,但一聽到有病人喊著你念著你,就覺得一切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