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淺析中醫和現代醫學,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認識有何不同?

2024-08-15健康

祖國醫學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認識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是以解剖為基礎命名的西醫學病名,由於祖國醫學對於本病的認識著重於對疾病癥狀及體征的描述,缺乏解剖定位、病理變化的探索,故祖國醫學對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記載,多見於古籍中對肩痹、肩痛、漏肩風的臨床癥狀及發病特征描述中。

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最早的癥狀描述及治療出現在晉代【針灸甲乙經】中「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雲門主之」。

本書中不僅首次提出「肩痛」一詞,還在辨證基礎上記載了相應的針灸處方。

【醫林改錯】雲:「凡肩痛……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痹癥。」將「肩痛」歸為痹癥的範疇。

劉東偉等從【黃帝內經】的角度結合現代認識水平,指出「筋」具體指代物件可能包括韌帶、肌肉、肌腱及筋膜等組織結構,因此,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也可歸屬於「傷筋」的範疇。

(1)病因病機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發病原因可分為內因、外因以及不內外因三種。

內因主要有兩點:其一為先天稟賦不足,脾氣虛則肌肉不生,肝氣虛則筋不束骨,腎氣虛則骨骼軟弱,陽氣虛則風寒濕等邪氣入侵則更易致病;其二為年老體衰,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氣血日漸虛弱,不能濡養筋脈,在臟責之於肝。

肝主藏血,在體合筋,人體的筋肉系統依賴於肝血的濡養,只有肝血充足,臟腑經絡之氣血執行暢達有序,筋得血養,肩部筋肉系統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

若肝血虧虛,氣血執行不暢,不能到達肩部筋肉,筋不得血養,日久則見肩部筋肉攣縮,活動受限。

外因與風、寒、濕、熱四種邪氣相關,風性輕揚開泄,風邪侵襲肩部易使肩周腠理不固,寒、濕等邪更易侵入,風邪主動,其致病具有搖動不定的特征,傷及肩部則見肌肉抽掣,強直等特征;寒性凝滯,寒邪侵襲肩部,肩周陽氣受損,肩周肌肉、肌腱內氣血執行失常,則見肌肉僵硬,屈伸不利,局部氣血執行不暢,不通則痛;濕性重濁,常隨風邪侵入,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傷及肩部則見肩關節疼痛重濁,屈伸不利;熱邪侵入人體,燔灼津液易劫傷肝陰,肝臟陰血不足,肩周筋脈失養失潤,則見筋脈拘急不舒。

【濟生方·痹】雲:「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發生常為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數患者在自身正氣不足的情況下,由於出汗後受風、長期生活在陰冷潮濕地帶、在寒冷的環境中睡覺等原因,環境中風寒濕等邪氣趁機侵入到人體的肌腠、脈絡,停留在肌肉、關節等處,導致肩關節周圍營衛行澀,經絡閉阻,而發生肩關節疼痛、活動不利。

此外,有部份患者因跌仆損傷、扭捩撞挫等不內外因,直接損及肩周筋脈而發病。

(2)中醫學治療方法

中醫學治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多以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為總則,急性期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緩解期以舒筋通絡、松解黏連為主,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松解黏連、恢復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功能的目的。

現代醫家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及發病規律,制定治療方案,多以中醫外治療法為主,如推拿、針刺、刺絡拔罐、中藥外敷包、針刀、艾灸等方法,有單獨運用,亦有聯合運用者。

此外,艾灸具有溫經通絡,驅寒除濕止痛等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可透過溫熱效應及其本身藥物功效,調節血漿滲透壓,改善局部血液迴圈進而起到消炎鎮痛,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

現代醫學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認識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是臨床中常見的無菌性炎癥。

臨床中有45.9%被診斷為肩周炎的患者實質所患疾病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本病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多見於重復進行上臂過頂運動的運動員,或長期從事體力工作者。

有研究表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損傷,在全國優秀女子鐵餅運動員肩關節損傷中,所占比例最高,約為34%。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主要表現為外展、外旋、後伸活動受限,肩關節前部疼痛,夜間疼痛明顯,嚴重者可影響患者睡眠。

(1)解剖學特點

肱二頭肌是完成肘部屈曲和前臂旋後的核心肌肉,它的長頭肌腱從肩胛骨關節盂唇或盂上結節開始,沿著肩峰下走行於肱骨大小結節之間的結節間溝中,移行出關節囊後在被腱鞘滑囊包裹,在上臂的中下部與肱二頭肌短頭肌腱合並移行成一整塊肌腹,終止於橈骨頭的橈骨粗隆。

肱二頭肌長頭肌全長約90毫米,按其位置可分為關節內段和關節外段,而關節外段可分為鞘內段和鞘外段。

關節內的肌腱橫截面扁平而寬,其位於關節滑膜外,跨過盂肱關節,走行於肱骨頭前上部,穿過肩袖間隙,成為關節的外段,並移行到結節間溝;關節外段的肌腱橫截面近似圓形,肌腱表面覆蓋腱鞘和從關節內向外延伸的滑膜。

肱二頭肌長頭肌在關節內的平均直徑為6.6毫米,在關節外的平均直徑為5.1毫米~6毫米。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穩定性與由軟組織組成的雙滑車結構密切相關,雙滑車結構主要是指前滑車與後滑車,前滑車由盂肱上韌帶、肩胛下肌、岡上肌和盂肱關節關節囊一些纖維構成,後滑車由喙肱韌帶以及盂肱上韌帶組成。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以穩定在結節間溝中,這與岡上肌及肩胛下肌可以加固盂肱上韌帶及喙肱韌帶所構成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弓止點有關。

為了確保肩關節在肩胛平面內的正常運動,肱二頭肌的長頭肌腱需要大約19毫米的滑動度,以使肩關節完成外展、外旋、內收等動作。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近端血運主要由旋肱前動脈升支血管供應,遠端主要由肱動脈及肱深動脈的分支灌註,有學者發現在距離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起始點約1.2厘米~3厘米處存在缺血管區,其位置主要對應結節間溝肌腱滑動部份,且這部份的交感神經等神經網絡分布較豐富。

(2)發病機理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發病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不伴有肩關節其他相關病變,而是由於年齡因素、血供改變引起的特發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病變;繼發性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是繼發於肩峰撞擊症候群等其他肩關節其他疾病。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發病機制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尚未達成共識。

常見的主要有以下五種觀點:

①因肱二頭肌長頭肌的生理結構及所走行的位置特殊,決定了肱二頭肌長頭肌易被其走行經過的結節間溝內壁及小結節的磨損,長期反復磨損易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壁增厚、腱鞘變窄,從而導致肌腱發生水腫、纖維化、炎癥等改變;②肱二頭肌長頭肌的關節內段位於肩峰下間隙前部,當肩關節外展時,其易與喙肩穹之間產生摩擦、撞擊,從而造成肌腱發生無菌性炎癥、退行性病變等改變;③包繞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腱鞘與滑膜同肩關節內滑膜處於聯通的內環境中,肩關節內部炎性改變可能造成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水腫、充血及炎癥細胞浸潤,甚至可導致腱鞘增厚、黏連,從而影響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生理功能;④有學者發現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在距離起始部位約1.2厘米~3厘米處因位於盂肱關節延伸至近端結節間溝處口徑減小阻塞血管提供動脈供應有限,始終存在一缺血區。

有研究表明,維持肌腱的正常功能必須滿足肌腱所需求的耗氧量,若血運較差或中斷,會發生膠原束解體,造成肌腱區損傷。但其真正的發病機制可能是血管因素與機械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⑤有學者發現4%的低機械拉伸會促進肌腱幹細胞(TSC)向肌腱細胞分化以維持肌腱穩態,而8%的大的機械負荷會引導TSC分化為肌腱中的非肌腱細胞(如脂肪細胞等),從而導致脂質積累、粘液形成和組織鈣化等病理改變。這種觀點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麽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在從事繁重體力勞動和反復進行上臂過度運動的人群中更為常見。

(3)現代醫學治療方法

目前,西醫有關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治療仍未標準化,臨床醫生常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選擇非手術療法或手術療法。

對於早期急性期以及病情輕者,臨床中常用的保守方法包括理療、制動、口服消炎止痛藥等。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及病情嚴重者,選擇手術療法。

1、非手術療法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首選治療方式是非手術療法,臨床中常依據患者受損傷的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常規治療、主動鍛煉、被動性治療。

常規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患肢制動、調整患肢的運動方式以及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等方法。

由於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類等藥物可能會產生胃腸道刺激、肝腎損傷等不良反應,且臨床遠期療效有待探究,故不宜長期套用此方案;主動鍛煉包括離心式鍛煉和等長收縮鍛煉等,有研究表明等長收縮鍛煉在肌肉沒有萎縮的情況下可以很好地改善骨骼肌的功能;被動性治療包括沖擊波療法、曼迪森半導體激光照射、超聲波藥物透入療法等方法,以改善肌腱損傷後的局部微迴圈及炎癥細胞浸潤的情況,起到消炎鎮痛,改善水腫的作用。

此外,臨床中也采用醋酸曲安奈德註射液及利多卡因註射液等藥物混合物於腱鞘內封閉註射達到抑制炎癥,快速止痛的效果。

2、手術療法

在保守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時,需采用手術治療。

傳統開放性手術療法主要包括Lippmann法、Depalrna法等。

主要是將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割斷轉位到肱二頭肌短頭肌及喙肱肌聯接處的肌腱上,或者將其割斷固定在骨性管道內或結節間溝上。

但傳統手術存在損傷大、術後感染以及康復時間較長等弊端,正在逐漸被取代。

關節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康復速度快,功能鍛煉早等優勢。

關節鏡下診治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通常采用肌腱單純切斷術或肌腱固定術。

然而,由於缺乏相關研究,何種手術方式效果更好,至今國內外學者存在一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