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他用血液提前15年診斷老年癡呆,準確率達90%

2024-03-31健康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若一系列最新研究得以證實,並最終被廣泛采納,AD診治或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撰文丨淩駿

近一個月,國內阿爾茨海默病(AD)診療領域連續傳來突破性進展。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教授團隊接連公布研究成果,透過血液生物標誌物檢測,有望將AD的確診提前至發病前15年。

「近年來隨著臨床科研的突破,有很多方式可以預防、延緩癡呆癥的發生發展。」郁金泰告訴「醫學界」,「但問題在於,AD患者通常只有在出現記憶、認知等明顯癥狀後才會就醫被確診,此時可能已經太遲了。」

診斷AD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包括進行一系列的量表測試,患者可能要接受PET、MRI大腦掃描,或透過脊椎穿刺進行腦脊液檢測。去年年底,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制定了新的AD診斷、分期指南草案,呼籲采用更簡單的方法確診AD。

根據【2022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統計,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癡呆患者約1507萬,其中AD患者達983萬。疾病負擔日趨嚴重,包括血液檢測內的AD早期確診也愈發受到學界關註。若一系列最新研究得以證實,並最終被廣泛采納,AD診治或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提前15年預警

「如果想在癡呆癥早期就進行有效幹預,那我們就需要進行這樣的工作。」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Amanda教授在一份媒體聲明中評價道郁金泰團隊的研究,這項研究在今年2月12日發表於【自然·衰老】,【自然】主刊評價這項研究「標誌著向能在早期無癥狀階段檢測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類別癡呆的血液檢測方法邁進了一步。」

圖:郁金泰在查房

為了能早期揭示阿爾茨海默病(AD)發病的蛛絲馬跡,郁金泰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英國華威大學,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UK Biobank)2006年至2010年間采集的52645名健康參與者血液樣本。

「就像人們可以透過血液檢測 膽固醇 、尿酸,以此進行提前幹預,避免心臟病發作、痛風等各類疾病。」郁金泰說,「目前AD也有有效的幹預方式,缺的是能大規模落地、準確的標誌物篩查。」

研究顯示,在平均14年多的隨訪中,1417位參與者被診斷為新發全因癡呆(ACD),691名患者被診斷為新發阿爾茨海默病(AD)。利用AI演算法,團隊在1463種蛋白質中確定了3種與癡呆癥高度關聯的血漿生物標誌物,分別是GFAP(膠質纖維酸性蛋白)、NEFL(神經纖維絲輕鏈蛋白)和GDF15(生長/分化因子15)。

某些蛋白質水平的異常升高是癡呆癥的警告訊號。研究發現,基線GFAP較高的人,未來患癡呆的機率是常人的2.32倍。而早在AD確診前15年,患者血漿中GFAP、NEFL和GDF15水平就開始明顯偏離正常值。與健康人相比,全因癡呆患者的GFAP和NEFL水平隨著時間推移上升得更快。

「即便使用癡呆癥患者確診前十多年的血液樣本數據,演算法也成功預測了包括AD在內的3種常見癡呆癥,準確率約為90%。」郁金泰說,「血液檢測是一種更為可及的檢測方式,能在常規體檢場景中套用,對高危人群的篩查和早期幹預意義重大。」

在【自然·衰老】釋出郁金泰團隊研究後的一周,2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學同樣宣布,該校葉玉如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測試,透過同時檢測21種血液生物標誌物水平變化,可早期鑒別AD,準確率達到96%。

緊接著2月2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的研究,透過長達20年的中國人群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AD患者從無癥狀到有癥狀期,腦脊液和影像學生物標誌物的動態變化規律。

研究顯示,以Aβ(β 澱粉 樣蛋白)靶點為例,AD患者與正常人群出現Aβ水平差異的時間,最長可追溯至發病前18年,而NFL(神經絲蛋白輕鏈)則在確診前9年開始升高。出現這些變化後,患者才開始發生海馬體萎縮,認知能力下降。

阿爾茨海默病可防可治

今年2月12日、2月22日,【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分別發表評論文章,對郁金泰和賈建平團隊的研究成果予以了肯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稱,「確定這一系列生理事件發生節點,對於未來提供AD預防和治療的啟動時間至關重要。」「時機就是這一切,賈建平等人工作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這一系列研究之所以引發極大的關註,郁金泰告訴「醫學界」,「是因為在可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全球AD防控、治療的成效,將和對患者起始幹預的時間強掛鉤。」

由於AD起病隱匿、腦內病理改變遠早於癥狀出現,加上此前長期缺乏特效藥,一直被公眾認為是一種「不死絕癥」,似乎只能聽天由命。「但這是一種認知上的誤區。」郁金泰說。

AD的發生發展可分為3個時期。包括「臨床前期」,即腦內已經出現病理改變,但患者沒有癥狀,「輕度認知障礙期」以及「癡呆期」,全病程可超過20年。目前公認的,能有效阻止AD發病的幹預方式集中在臨床前期和輕度認知障礙期。

2020年,經過歷時5年,與國內外17個頂級專家團隊合作研究,郁金泰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AD循證預防國際指南,該指南透過包括血管危險因素控制及體重、血壓、睡眠、鍛煉、飲食管理等21種方式,至少能阻止了40%的AD發病。

而進入癡呆期,「常見的對癥治療藥物包括膽堿酯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劑等,可以在早期顯著改善認知的癥狀,提高日常生活質素。同時聯用一些小劑量精神類藥物,還可以解決癡呆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和精神行為問題。」郁金泰說。

特效藥領域,以侖卡奈、多奈單抗為代表的Aβ疾病修飾創新療法在2023年被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為突破療法,前者於今年1月9日獲中國藥監局批準。後者也已在華申報,III期臨床試驗顯示,近一半早期癥狀性AD病患(47%)用藥後一年內沒出現疾病進展。

「但這些治療手段都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郁金泰說,他每年要接診4000多例AD患者,80%左右處於中晚期,已出現較明顯的認知障礙等癥狀,「此時再進行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幹預等,雖然也能起到一定改善癥狀效果,但已無法阻止疾病發展,多數患者在1年後不可避免出現癥狀惡化。」

根據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或將節省數萬億美元的醫療成本。但由於價格貴、操作繁瑣、有創等原因,無癥狀或輕微癥狀人群不會輕易接受包括PET掃描,脊椎穿刺等檢查。

「近年來,血液生物標誌物在AD診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關註,不少有著優異診斷效能前景的標誌物被研發出來,且得到臨床驗證。」郁金泰說,「但相關外周血檢測的準確性還有待觀察。包括在不同臨床佇列人群中穩定驗證,區分「陽性」「陰性」的血液學生物標誌物截斷值,也是目前研究的難點。」

血液檢測,靠譜嗎?

因為便捷、高效且創傷低的特性,阿爾茨海默病的血液檢測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門研究方向,被認為有望開啟AD診療的新時代。

2022年,日本監管機構批準了該國首款AD血液檢測試劑盒,該檢測試劑只需10-30ml的血液,即可在17分鐘內完成檢測;美國FDA接連授予幾款AD血液試劑盒突破性醫療器材認定;英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則在去年年底宣布,將啟動一個500萬英鎊的專案,目標是能夠用一滴血、幾秒鐘就確定某人是否患有AD。

郁金泰團隊同樣表示,若本次研究後續進展一切順利,半年後可套用到臨床檢測,篩查出AD高危人群。

但早期檢測同樣也引發了學界擔憂。2015年荷蘭學者釋出的一項研究估計,超過10%認知正常的50歲人群腦脊液Aβ檢測結果呈陽性,70歲及以上達到23%,而這些人多數一輩子不會患上癡呆癥。

「關鍵是要找到一個準確,和癡呆癥發病具有強直接關聯性的標誌物,並且有明確的幹預手段,否則早篩反而會引起恐慌。」郁金泰說,「之前研究多集中在Aβ靶點,這幾年逐漸發現外周血液Aβ在預測AD發病上的可靠性並不高。」

價格也是重點考量的因素,郁金泰表示,目前公認特異性較高,有前景的外周血生物標誌物有包括pTau 217、GFAP等。有數據顯示,pTau 217的檢測價格大約在200-500美元。

「p-tau217的問題在於檢測費用太高,GFAP價格便宜,但特異性稍遜色,要找到一個像‘血糖診斷糖尿病’一樣高準確性和高可及性的黃金檢測指標,還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進行。」

但郁金泰認為,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只是時間問題。「一旦早期診斷能有重大突破,結合創新療法,阿爾茨海默病有望成為一種能被攻克的疾病。」郁金泰說。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