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國醫大師徐經世:腫瘤術後的中醫調治

2024-09-01健康

徐經世(1933— ),安徽巢湖人,中共黨員。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首屆「安徽省國醫名師」。2014 年被授予第二屆「國醫大師「。

腫瘤術後調治

0 1

扶正氣

腫瘤術後「正氣虛」。自身免疫力下降,出現貧血、消瘦、白細胞計數降低、反復發熱等癥狀。徐教授認為,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毒邪內伏。手術損傷臟腑,耗津傷血,造成術後精氣耗散,營陰不足;化療藥性峻烈,攻伐失度,傷肝陰;又肝藏血,重病耗血,血傷則肝先受累,且肝腎同源,發為肝腎不足。

0 2

養脾胃

腫瘤術後「脾胃損」。消化系統機能受抑制,出現食欲差、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脘腹脹滿等。徐教授用藥取旨醇正,每以輕靈變通、不傷正氣為度,因勢引導,發揮機體抗病力為要點,和緩治之;並強調要時刻顧護胃,健脾不過燥,養胃用甘平。由此隨證化裁,不拘一格,仿意用之,每每收效。

0 3

調心神

腫瘤術後「心神亂」。精神負擔壓力過大,出現失眠多夢、情緒焦慮、悲觀厭世等。徐教授臨診時,始終抓住「氣」「郁」兩字,緩以調之。從脾論治和緩中州,調肝為主轉樞少陽,達到抑制木郁、反克制勝之目的,使邪去正安。酸棗仁、遠誌、茯神、合歡皮等藥加減,以交通心腎,安神定誌。南北交通、水火得濟,終使患者正氣足、邪毒伏、肝火袪,而營衛調和,情誌暢調。

0 4

化痰瘀

腫瘤患者「痰瘀互結」。病竈局部疼痛,術後放化療後氣血執行不暢,痰濁陽滯,瘀血內停。「不通則痛」,扶正的同時酌加活血化瘀及化痰通絡止痛之藥,以減緩疼痛,改善生存質素。

典型 驗案

殷某,女 53 歲。2016 年 12月2日初診。

患者 53 歲,2年前行卵巢癌手術,術後化療6個療程,今年3月復查示:腫瘤標誌物升高,腹腔、腹膜後淋巴結轉移伴腹腔積液,遂繼行化療11個療程,9月復查 CA125>1000U/mL,PET-CT考慮腹膜轉移。2016年10月31日B超示:肝臟多發囊腫,大量腹水。

11月10日檢查:CA125>1000UmL,CA199 211.41U/ml,CEA153 144.2U/mL。11月10日行腹腔穿刺引流術,引流出血性液體。病理鏡檢發現癌細胞,考慮為腺癌細胞,後行腹腔灌註化療1個程。

刻下:疲乏明顯,需人攙扶,胃脘部脹悶不舒,伴呃氣頻,納谷不馨,五心煩熱,手足心熱,大便需靠開塞露輔助,夜尿頻,入睡困難,夜眠易醒,醒後難以入睡,舌淡紅,苔薄黃略膩,邊輕齒印,脈來細數略弦。

辨證:病至如斯,呈本虛標實之勢。

治法:當先和中,以扶正祛邪,而觀其後。

處方: 北沙參20g,姜竹茹10g,枳殼15g,綠梅花20g,石斛15g,川樸花12g,代赭石 9g(布包),酸棗仁 25g,鴨跖草 15g,生大黃 3g(後下),牽牛子 2g,麝香 0.2g(沖服),7劑。

另用三年老陳米 500g,炒焦黃色,研末;玄明粉 100g,放鍋內溶化炒幹,研細末。每次用玄明粉5~ 10g,加陳米粉 15~ 20g,並加紅糖少許,用開水調服,上下午各1次,以通便利水。

二診:2016年12月9日。服前方後,胃脘脹滿、五心煩熱癥情均有減輕,唯疲倦乏力,等候就診時體力不支,坐不住,口中淡而乏味,夜眠較前安和,夜尿次數有減,舌質淡,苔薄黃膩,脈來虛弦略滑。

12月8日血常規示:紅細胞計數2.6x10 9 g/l,血紅蛋白 72g。按其藥後轉歸,其他無變,故當守原方出入,繼以調之。

處方: 北沙參20g,姜竹茹10g,石斛15g,枳殼15g,綠梅花20g,川樸花12g,姜半夏 9g,酸棗仁 25g,半邊蓮 15g,代赭石 10g(布包),牽牛子 2g,炒穀芽25g,麝香 0.2g(沖下)。

三診:2016年12月20日。經診2次,癥情改善,眠食且可,二便較前通暢診脈虛細弦,舌淡紅,苔薄。守方出入,繼以調之。

處方: 北沙參 20g,石斛 15g,姜竹茹 10g,枳殼15g,綠梅花20g,橘絡20g,川樸花 12g,半邊蓮 20g,酸棗仁 25g,姜半夏 10g,炒牽牛子 2g,炒穀芽 30g。

另熏洗方:晚蠶沙60g,蘇木 15g,絲瓜絡 30g,隔日1劑。

四診:2017年1月9日。2017年1月4日檢查:CA125 71.7U/mL(較前明顯下降 ),血常規:紅細胞計數 2.96x10 9 g/l,血紅蛋白 84g,白細胞計數 3.8x10 9 g/L,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腹部B超示:肝臟多發囊腫,無腹水。

刻下:自覺精力漸復,元旦爬山體力尚可,偶有食油葷後自覺胃脘悶堵不舒,伴呃氣,納食可,二便調,夜寐欠安易醒。舌淡紅,苔薄黃,脈來細弦,右大於左。此系木乘土位、胃氣不和之象,治當降逆和胃,調節氣機。繼以圖之,有望穩定。

處方: 北沙參20g,仙鶴草 15g,姜竹茹10g,枳殼15g,石斛15g,綠梅花20g,代赭石 10g(布包),酸棗仁 25g,半邊蓮 15g,橘絡 20g,炒穀芽 30g,制牽牛子 2g,麝香 0.2g(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