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濕氣不除,百病來!中醫的祛濕三大穴,每天按一按,健脾利濕好處多

2024-07-10健康

「哎呀,王醫生,最近我總感覺身上好像背著個濕漉漉的大包袱,做什麽都提不起勁兒!」小玲(化名)邊說邊皺起了眉頭。 她是個30歲出頭的辦公室白領,經常久坐不動,飲食不規律,最近更是飽受一系列身體不適的困擾——大便常常不成形,早上起來眼皮腫脹,舌頭上布滿了齒痕,體重也莫名增加了不少。

面對小玲(化名)的疑惑,中醫師王醫生給出了分析:「你的癥狀可能是由於體內濕氣過重引起的。」

1

濕氣重身體有哪些變化

身體沈重、乏力

濕氣重的人常感覺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即便睡醒也感到困倦、頭昏腦脹,小腿發酸、發沈。

食欲不振

濕邪困擾脾臟,影響其正常功能,可能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欲不佳、起床後嘴裏氣味重且發黏等癥狀。

面部出油

濕氣重的人面部容易出油,特別是額頭和口鼻周圍,面部油亮、頭發也容易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面色發黃、發暗。

大便異常

大便可能稀軟、黏膩、不成形,排便後感覺不清爽,大便粘在馬桶上不易沖洗幹凈。

舌苔變化

舌苔可能變得厚膩,如果白厚表示寒濕,如果發黃發膩則表示濕熱。

體態虛胖

即使飲食和作息沒有變化,體重也可能明顯增加,這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

關節疼痛

濕氣侵入關節可能引起關節酸痛、沈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皮膚問題

濕氣過重可能導致痤瘡、皮炎、濕疹、癬等皮膚問題。

2

祛濕三大穴

每天按一按 好處多多

陰陵泉:濕氣排出的關鍵穴位

位於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內緣向上推至凹陷處即可找到陰陵泉。作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它具有健脾利濕的重要作用。

每天輕輕按摩幾分鐘,或者艾灸10-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排除多余濕氣,緩解腰膝酸軟和下肢水腫等癥狀。

足三裏:健脾養生的重要穴位

足三裏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寬的位置,是一個易於尋找的穴位。這個穴位對脾經貢獻良多,能夠健脾益氣,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有顯著的調理作用。

透過按摩或艾灸,每次操作3-5分鐘或艾灸10-15分鐘,可以有效提升脾胃功能,驅散體內的濕邪。

水分穴:控制水分代謝的關鍵開關

水分穴位於肚臍正上方一橫指的位置,是調節體內水分代謝的重要穴位。對於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腹部脹滿等由濕氣滯留引起的癥狀,刺激水分穴就像開啟了身體的排水閥門,幫助濕氣透過小便排出體外。

每天適當地按摩或溫和地艾灸水分穴,可以讓體內的水液迴圈保持暢通,從而遠離濕氣的困擾。

按摩方法

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穴位,逐漸增加力度,保持一定的壓力。

每個穴位按摩約1-3分鐘,每天1-2次。

按壓時應有酸、麻、脹的感覺,但應避免用力過猛導致損傷。

穴位按摩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情況進行,孕婦或有特殊疾病的人在進行穴位按摩前應咨詢專業醫師。

3

濕氣太重了怎麽排濕

飲食調整

增加利濕健脾的食物,如

赤小豆、薏仁、南瓜、扁豆、山藥

等。

減少或避免寒涼、生冷、油膩和甜膩的食物。

保持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

運動

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排出濕氣。

推薦溫和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極等。

中草藥

可以選用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中草藥,如

茯苓、澤瀉、砂仁

等,但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保持環境幹燥

確保居住環境通風幹燥,避免潮濕的環境加重濕氣。

調整生活習慣

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減少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

溫和灸療

溫和灸療可以溫通經絡,驅散濕氣。可以選擇針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