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媒體捲動
俗話說,「懶人有懶福」。有時候適當停下自己的腳步,讓自己「偷個懶」,也能輕松實作養生、長壽效果。
一、每天適當發呆一會兒
每天接受資訊轟炸、過於忙碌的人們,需要適當「發呆」,給大腦放假,這對身心健康非常有好處。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套用中心肖震宇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同時一下進入大腦的資訊太多,大腦就會超負荷。大腦保持註意力的時間大約是30-50分鐘,如果長時間用腦,耗氧量增加,大腦就會超負荷,長期如此,不但工作效率下降,還會出現失眠、頭痛等問題。
發呆就是讓大腦休息的一種好方法。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一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人在發呆的時候,意識活動減弱,處於清醒而放松的狀態,對生活節奏比較快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調劑。①
健康時報資料圖
二、白天累了打個盹兒
當人感覺勞累、不想說話、情緒不佳、沒有胃口或者腦子不轉時,這可能是身體在告訴你,需要休息了。
如果前一晚的睡眠質素不太好,或者睡眠時長不夠,不妨在中午或工作間隙打個盹兒,能有效消除困意、緩解疲勞、補充精力。②
但需要註意,白天打盹兒時間別太長,白天睡太久會影響夜間的睡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張駿2019年在醫院公眾號刊文中建議,睡午覺最好控制在20分鐘左右。③
三、看螢幕久了閉會眼
不管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在長時間持續近距離用眼,如閱讀、看手機、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等之後,會有眼睛酸脹、疼痛、幹澀、畏光及復視等眼睛疲勞癥狀,有的還會出現頭痛、眩暈等。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眼科主任夏朝霞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這是由於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導致眼球調節功能障礙引起的。
如果眼睛疲勞持續過久,還可造成幹眼癥,這時候看一會兒手機或電腦,就感到灼熱刺痛,甚至會出現怕風、畏光的現象。而幹眼癥還會誘發青光眼及眼底病變等。
看書或看螢幕1小時,最好站起來伸伸懶腰,看看遠處。如果實在是抽不出身,可以閉閉眼睛,緩解眼疲勞。④
健康時報資料圖
四、睡醒後別立即起床
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幹部病房劉雪微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早晨醒後不要馬上起床。尤其是老年人椎間盤較松弛,突然由臥位變為立位,不僅容易扭傷腰背部,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如果突然改變體位,可能發生意外。⑤
早晨起床,人從「半休眠」狀態蘇醒,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腦血管破裂,黏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⑥
建議醒來後不要馬上就起床,尤其是老年人,先在床上躺5分鐘,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四肢關節,再慢慢坐起來。
五、不要趕早出門鍛煉
中老年人相對睡眠時間少,有的人習慣早晨5、6點就出門鍛煉了。不過,有的季節清晨氣溫低,血管更易收縮,可能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而且晨間霧多,太早的話能見度低,存在潛在風險。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力松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提醒,早晨6點到12點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階段,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下午3點以後再出去進行大範圍的運動較好。且每次運動時間約為30-60分鐘,每周3-5次即可。年齡大些或體質較差的人可適當減少運動時間和次數。⑦
健康時報資料圖
六、時不時伸一個懶腰
將手臂盡量上舉,全身繃著勁兒伸直四肢,像這樣時不時伸個懶腰會讓人感覺身心放松。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王新誌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伸懶腰可引起全身大部份肌肉的收縮,使淤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從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迴圈。
所以,常伸懶腰在促進人體肌肉收縮和舒張、增進肌肉本身血液流動的同時,還可帶走肌肉中的代謝產物,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⑧
七、懶得去和別人生氣
心情好,有益於身心健康。如果經常生氣、發怒、抑郁,患病的概率要比不生氣的人高。很多疾病都和生氣有關,不生氣就不生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王祥瑞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生氣時心臟血流比平時增加了一倍,心臟的收縮力加強,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湧向心臟,會出現心律不齊、心肌缺血、胸悶、心慌。生氣是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一大誘因。⑨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在其書中【不生氣就不生病】中談到,只要把控好情緒這一關,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這也許很難做到,但至少在腦子裏有這根弦,能時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⑩
很多事情,回過頭來想,都是小事。所以該放的放,該忘的忘。對無足輕重的事,睜一眼閉一眼,遠比事事計較、事事較真更讓自己快樂。有個好心態,盡量少生氣,讓自己處在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中。
八、懶得吃太多的食物
美食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人們天生對美味佳肴充滿熱愛。然而,胃容量卻是有限的。過度飲食不僅會導致胃部不適,還會給腸胃等消化系統帶來沈重的負擔,影響其正常功能。
長期過量進食還可能導致肥胖、消化不良和其他健康問題。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消化系統能力減弱,吃得太多不僅不能補身體,還會引發疾病。
因此,為了保持健康和享受美食之間的平衡,應該培養適量進食的習慣,比如七八分飽。這樣,既能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又能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同時,日常飲食結構要合理,註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維生素主要來自新鮮的果蔬,而纖維素的主要來源是果蔬和粗糧。需少吃豬、牛、羊等紅肉,可用適量雞、魚等白肉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