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全麻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

2023-11-29健康

全麻是透過藥物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識從而幫助他們接受手術或其它有創醫療操作的一種方法。在正常情況下,處於全麻狀態下的患者不會感受到任何疼痛,同時也不會對正在進行的醫療行為有任何真實的記憶。

麻醉醫生負責在整個過程中對患者的麻醉狀態及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與管理,他們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手術需求去選擇合適的全麻方式、藥物與劑量。

目前常用的全麻方式主要有插管(氣管導管或喉罩)全麻與無插管全麻兩大類,前者是用麻醉機幫助患者呼吸的麻醉,而後者是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麻醉。下面就談談患者可能經歷的全麻體驗。

首先,患者需要為即將開始的全麻做一些準備。他們要在麻醉前接受麻醉醫生的訪視,告知麻醉醫生他們的病史、過敏史、手術及麻醉史及日常的身體狀況,方便麻醉醫生對他們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並制定具體的全麻計劃。

麻醉醫生也會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解釋相關麻醉過程並交代相應的手術麻醉風險,解答患者及家屬對麻醉方法所持有的疑問,最後由患者或家屬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患者需要嚴格執行麻醉醫生給出的禁食禁飲時間,減少麻醉中發生胃內容物返流誤吸的風險,同時做好口腔清潔衛生,並盡可能剔除面部胡須,為全麻面罩通氣或插管提供更好的條件;患者需要在全麻前保持平靜的心態,避免焦慮、緊張引起血壓波動,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適量安定類助眠藥物。

其次,患者會在手術室或其它有創操作地點看到或聽到醫務人員的一部份工作內容,比如由手術/操作醫生、麻醉醫生及護士這三方組成的醫務人員要對患者身份資訊、手術/有創操作部位標識及手術/麻醉風險分級等情況進行核查。

麻醉醫生要對患者的血壓、心電圖及脈搏血氧飽和度進行監測,以及護士要在患者的肢體建立外周靜脈通路等。雖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此時患者看到而認定的內容也未必都是真實的情況。比如多數患者會認為護士紮靜脈針僅僅是為了給予全麻藥物,事實上,這條靜脈通路還是全麻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時給予應對藥品的一條「生命線」。

當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後,全麻就即將開始了。無論是透過靜脈註射藥物還是透過吸入麻醉氣體實施全麻,患者最先是有一種逐漸入睡的感覺,有時會伴有眩暈,然後就很快進入無意識狀態,不再感知周圍環境的存在和視覺及聽覺刺激。這也就是醫學專業術語中所說的「麻醉誘導」,這段過程也是患者在手術/有創操作前最後的記憶。

有的患者術後會回憶出麻醉醫生在給藥前用了一個面罩罩住了自己的口鼻,容易誤認為自己當時是吸入了麻醉氣體而「暈」過去的。其實,即便是實施全憑靜脈麻醉,麻醉醫生在麻醉誘導階段也會使用到面罩,只不過此時面罩中輸出的只是氧氣,目的是為了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減少缺氧性並行癥的發生。

當手術/有創操作結束後,麻醉醫生會透過停止給藥來終止全麻,這時患者會隨著藥物在體內代謝清除而逐步從麻醉中清醒。患者會聽到有人在呼喚自己的名字,要求自己做諸如睜眼、張口、伸舌等判斷麻醉恢復程度的動作。此時頭暈、迷糊、疲倦或乏力都是麻醉藥物還未徹底從體內清除時的現象。此外,有些患者還會經歷一些全麻後的副作用和並行癥。

術後惡心嘔吐是全麻後一個常見副作用,麻醉藥物(長效阿片鎮痛藥、吸入性麻醉氣體等)、較長手術時間、手術部位(腹部手術、咽喉部手術等)、患者有暈動史等因素都會增加發生術後惡心嘔吐的機率。有些患者會出現全麻術後譫妄,它多發生在術後一周以內,主要表現為認知障礙及行為異常等,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老年患者、營養不良、酗酒及藥物成癮、睡眠呼吸暫停等都是引起術後譫妄的高危因素。

接受插管全麻的患者,由於導管對咽喉部組織的損傷,可能術後會出現喉嚨痛等不適感。術後疼痛是很多全麻患者主訴的不良問題,它不僅給患者在身體上帶來了痛苦,還會對患者的心理及情緒造成負面影響。

部份使用術後鎮痛泵的患者其術後疼痛程度能得到很大的緩解。部份成年患者會表述自己在全麻後「記憶力減退」,部份兒童患者的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全麻後是不是「智力下降了」。雖然有研究表明3歲以下且使用全麻兩次或更多次的患兒日後出現學習障礙的風險會增高,但還沒有證據表明全麻本身會對3歲以上人群的智力產生影響。心理暗示以及包括腦部在內的身體器官機能的下降,都會增加成年患者及幼年患者的家長在全麻後出現「記憶力下降」、「智力下降」的體驗。

全麻中患者會不會做夢?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表明,約占1/4的全麻患者會做夢,而且其中有一半的患者做的是美夢,做惡夢的患者極少。目前已知患者年齡及所使用的藥物(如丙泊酚、地氟烷)與全麻中所產生的夢境有關。

全麻藥物的作用是抑制或阻斷疼痛訊號在神系統中的傳遞,因此,理論上全麻期間患者是不會感受到任何疼痛或不適的。一旦患者術中出現體動(頭部搖擺、肢體抖動、臀部扭動或手術部位移位等)的現象,就提示當前麻醉深度不足以完全抑制或阻斷疼痛訊號的傳遞,而並非是與「做夢」有關的「興奮性體動」,這時需要麻醉醫生加深麻醉。

雖然絕大多數患者對術中藥物不足導致的體動現象並無感知,但麻醉醫生應該警惕並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因為在一些個案報道中,出現了「術中知曉」的案例,即接受全麻手術的患者感知到自己在術中所經歷的疼痛或其它不愉快感覺。從嚴格意義上說,「術中知曉」屬於麻醉不良事件,它會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傷害,是必須得到預防和杜絕發生的狀況。

目前一些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對全麻患者實施了腦電雙頻指數(bispectral index,BIS)監測,這種監測指標能夠有效預防「術中知曉」的發生。此外,使用可靠全麻藥物、規範麻醉藥物使用、保持手術室環境舒適安靜及增強麻醉醫生責任心等都是杜絕發生「術中知曉"的有效措施。

事實上,患者所能體驗到的全麻內容在整個麻醉過程中占比例很小,很多麻醉醫生所做的專業性工作患者是無法體驗到的,如麻醉誘導後的氣管插管或喉罩置入、有創動脈及深靜脈監測、術中的麻醉維持及患者安全管理措施等,這也就是為什麽外科醫生常愛說一句話,即「麻醉醫生是保障手術順利及患者安全的幕後英雄」。

熊巍(撰稿),王強(稽核)

作者簡介:熊巍(1974.1-),女,漢族,北京市人,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主要研究方向:臨床麻醉與疼痛;王強(1968.10-),男,漢族,浙江杭州市人,博士研究生,主任醫師,主要研究方向:臨床麻醉與疼痛

作者單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麻醉科

【溫馨提示】點個關註,這裏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