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從2:8分到6:4分手術難度成倍增加, 一個肝臟「劈」兩半救活兩名女子

2024-09-01健康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29日訊 將一個肝「劈」開,分別移植到兩個成年肝衰竭患者體內,兩人都重獲新生。「我們倆很幸運,都等到了救命肝。共用一個肝,讓原本素不相識的我們從此以後血脈相連。」8月28日,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研究院/移植醫學中心復診的韋蕓(化名)和張巧巧(化名)說起這段經歷,雙雙豎起大拇指,爭相曬出檢查報告。長江日報記者看到,出院才20天,兩人各項指標均已恢復正常,新肝在她們體內已經開始正常工作。

「‘一肝兩受’大多是給一個大人和一個兒童,同時給兩名成年人會大大增加手術風險。」主刀醫生、該院肝膽研究院/移植醫學中心葉少軍主任介紹,一台供肝劈離手術和兩台肝移植手術無縫完成,意味著同時進行三台高難度手術,能獨立完成的團隊在國內並不多。

醫生們向捐出器官的大愛男子遺體告別。

「孩子還小,不能沒了媽媽!」28歲的她來漢求生機

28歲的韋蕓生活在貴州黔南州,家境並不寬裕的她和丈夫育有兩個孩子,日子雖不寬裕但還過得去。2020年5月,眼睛發黃的她到醫院看診,結果被告知肝功能異常。回家自行吃了一個月的中藥,人越來越黃,還渾身無力,再去一查,轉氨酶超過正常人數十倍。

反復多次住院後,韋蕓被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肝炎,這是一種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導致的慢性肝病。「4年來,我記不清住過多少次院,治療效果越來越差。」去年9月,在上海住院的韋蕓試遍各種方法,轉氨酶就是下不來。醫生告訴她已經到了肝硬化階段,唯一的生機就是肝移植。

「這麽高的手術費,萬一下不了手術台怎麽辦?」第一次聽說換肝的韋蕓害怕極了,內心充滿猶豫。「沒錢我去想辦法借,只要人在,這輩子總能還上。」丈夫一邊安慰,一邊勸她多想想孩子。「老大才10歲,小的剛滿6歲,孩子這麽小,不能讓他們沒了媽媽。」韋蕓決定不管怎樣都要拼一把。在病友推薦下,她來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做了登記,等待匹配的肝源移植。

小夫妻一邊籌錢,一邊等待。韋蕓曾3次接到過肝源匹配上的好訊息,無奈手術費沒湊齊。「不能醫生救了我的命,我還欠醫院的錢。」每次選擇放棄,韋蕓都會大哭一場,親手打破希望的感覺讓她陷入了絕望。

「我要過來等!」6月5日,終於湊夠錢的韋蕓第一時間趕到武漢,住進了醫院。

「任何一次出血都會要命!」56歲的她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同一病區的張女士,也在焦急等待合適的肝源。

56歲的張巧巧是湖北黃梅人,常年和丈夫在外打工。2022年「五一」,回老家操持兒子婚禮的她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跑去鎮醫院一查,被告知脾臟有點大。能吃能喝能睡,張巧巧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回到打工的宜昌後,金先生不放心妻子的病,催促她再去做檢查。結果發現肝功能不好,醫生開了藥,叮囑每月按時復診。

盡管吃藥後指標有了好轉,但「脾臟增大」就像巨石一樣壓在金先生的心頭。趁著春節回家,他找到了在縣城當醫生的侄子。「我吐了兩大口血,你趕緊回來!」還沒等他問清可能的病因,金先生就接到妻子電話。趕回家後,夫妻倆立即往離家最近的九江醫院趕,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是肝硬化並行癥所致,建議盡快肝移植,夫妻倆嚇住了。

「如果能吃藥治療,還是想先吃藥。」夫妻倆住進武大中南醫院消化內科,張巧巧被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肝病。得知暫時沒到肝硬化階段,能先吃藥,夫妻倆都松了一口氣。出院後,張巧巧留在了老家。

從去年12月到今年5月,張巧巧三次拉血便,每次吃藥都止住了。5月24日,她又拉起血便,吃藥也不管用,兒子打120將她再次送進中南醫院。做完檢查後,確診她已經進入肝硬化失代償期。

胃底食管靜脈曲張隨時會大出血,任何一次出血都可能要命。「妻子為這個家付出太多了,我一定要讓她活下去!」思慮再三,6月1日金先生說服妻子轉入肝膽研究院/移植醫學中心。

大愛男子彌留之際捐肝,醫生精算後決定一分為二

分別等待了41天和45天後,韋蕓和張巧巧迎來重生希望。

7月15日晚,武漢大學中南醫院OPO科常務副主任周威接到電話:一名40歲的男子因嚴重腦外傷並行腦幹出血,生命垂危。家屬忍痛在器官捐獻同意書上簽字,捐出他的心臟、雙肺、肝臟、雙腎和胰腺。

「供肝條件非常好,血型跟韋蕓和張巧巧也匹配,可以考慮讓她們共用一個供肝。」周威表示,由於疾病消耗,韋蕓體重只有45公斤,張巧巧體重為50公斤。經過精確評估,團隊認為將供肝一劈為二,完全能夠滿足兩人身體所需。

肝臟的結構從外周到中心越來越復雜,左肝外側葉恰好在最外側,避開了肝臟主動脈血管,劈離風險相對較小。一般情況下,接受劈離肝手術的患者都是一個兒童和一個成人,將20%的左肝外側葉給兒童患者,成人患者使用大比例部份。韋蕓和張巧巧都是成年人,需要的肝臟體積都比兒童大。這意味著,劈離肝不能像往常一樣按2:8的比例分,而要相對「均分」。

得知第二天手術,韋蕓內心充滿希望又滿是忐忑。「別怕,安心手術!」平日裏言語不多的丈夫,拉著她的手絮絮叨叨聊了整整一夜。隔壁病房的張巧巧和金先生也是一夜無眠。

共用同一個肝臟,讓原本素不相識的韋女士和張女士(右)從此血脈相連。 記者劉璇 攝

體內「均分式」劈離肝,手術風險難度倍增

「這種‘均分式’肝劈離,手術風險和難度成幾何倍數增加。」葉少軍說,手術最大的難點就是要保證劈離後的左右肝都夠用。反復斟酌後,他們選擇從肝中靜脈處劈離。

肝中靜脈是肝臟的主血管,分給左邊肝還是右邊肝,怎麽分才是最優選擇,這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團隊透過影像技術,對供肝門靜脈、肝靜脈、肝動脈、下腔靜脈和膽道系統分別進行了三維重建、評估和精準測算體積,將保留了肝中靜脈的左半肝給韋蕓,用髂動脈重建肝中靜脈的右半肝分配給了張巧巧。「類似於搭了一座橋,把它連線到腔靜脈上,保證靜脈回流的通暢。」葉少軍解釋。

葉少軍主任和團隊專家無縫對接順利完成供肝劈離和2台肝移植手術。

7月16日早上,誌願捐獻器官的男子遺憾離世。上午7時30分,葉少軍、周威帶領團隊上台獲取肝臟。

劈離、修肝……整個過程只花了3個多小時。張巧巧和韋蕓都已做好了手術前的準備。移植手術無縫對接!葉少軍主任、鐘自彪主任和劉忠忠醫生在手術台上爭分奪秒與生命競速。歷時8個多小時,重約1000克的右半肝被順利移植到張巧巧體內,另一重約670克的左半肝在韋蕓體內「安營紮寨」。

由於膽紅素長期居高不下,韋蕓的血管變得異常脆弱,醫生在吻合血管時小心翼翼,如同在頭發絲上雕花。在吻合血管和管道「開閘」的瞬間,金黃色的膽汁汩汩排出,新肝開始工作!

韋女士和張女士相互為對方鼓勁加油。記者劉璇 攝

8月6日,術後第22天,張巧巧出院了。「沒想到恢復得這麽快,這麽好!」看著重獲新生的妻子,金先生暗自慶幸當時當機立斷。「能像正常人一樣有質素的活著,這種感覺真好!」3天後,達到出院標準的韋蕓說起這次手術,連稱「太值了」。

【連結】

一肝兩用為更多終末期肝病患者帶來希望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研究院院長葉啟發教授介紹,劈離式肝移植是肝移植手術中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的手術之一。需要醫生對肝功能判斷非常精準,肝臟相關解剖結構非常熟悉,手術操作要非常精細,保證「一分為二」的肝臟都保留有重要的血管、膽管,才能發揮正常肝臟功能。

葉啟發教授坦言,器官移植一直面臨著器官緊缺的問題,很多患者都因為最終等不到可移植的匹配器官而抱憾離開。該技術能最大程度地挽救更多可以挽救的病人,為更多終末期肝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據了解,作為中國背馱式肝移植開創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葉啟發教授帶領團隊去年開展了9例劈離式肝移植,今年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4例劈離式肝移植。

葉啟發教授表示,新技術僅僅是解決供體匱乏問題的一個方面,在推動器官捐獻、提高公眾意識等方面,仍然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獲得及時救治。

(長江日報記者劉璇 通訊員張翼飛 周鑫)

【編輯:余麗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