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揭曉,獲獎的卻不是中國醫學家!

2024-10-08健康

文/商都閱天下

在探討2024年或醫學獎揭曉這一科學盛事,以及隨之而來的關於與之間比較的議題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兩種醫學體系各有其獨特的價值與貢獻,並非簡單的「比得上」或「比不上」所能概括。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學的榮耀
202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利·魯夫昆(Gary Ruvkun),以表彰他們在microRNA發現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基因調控的新機制,還為理解多細胞生物(包括人類)的發育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線索。這一榮譽不僅是對科學家個人成就的認可,更是全人類智慧與探索精神的體現。的歷史,是一部生動的科學發展史,見證了無數裏程碑式的發現,這些發現推動了醫學科學的進步,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素。


中醫:五千年文明的瑰寶
中醫,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醫學智慧、哲學思想和人文關懷。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經歷了從遠古時代到秦漢、隋唐、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的不斷積累和發展。【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從單純的臨床經驗積累發展到了系統理論總結階段,形成了嚴謹完備的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中醫強調「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與自然界緊密相連。在治療方法上,中醫註重辨證施治,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包括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多種治療手段。


西醫:現代科學的產物
西醫,即現代醫學,是建立在解剖生理學、病原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上的醫學體系。其根本出發點是解剖學,透過對人體結構的精細分析,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分科體系。西醫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上,註重標準化、量化和無差別化,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影像技術、檢測技術和手術工具等,對疾病進行精準診斷和治療。西醫在病菌病毒的研究和藥物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研發了多種特效藥物和疫苗,有效防治了許多傳染病和慢性疾病。


中醫與西醫區別!
1)中醫理論體系的獨特性
中醫理論根植於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精氣神學說等,這些理論構建了中醫獨特的醫學體系。中醫強調「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動態平衡系統,疾病是這一系統失衡的表現。相比之下,西醫更側重於解剖學、生理學等實證科學,透過微觀層面的研究來診斷和治療疾病。這種理論上的差異,使得中醫在解釋疾病機理、制定治療方案時,難以用西醫的標準進行量化和驗證,從而增加了中醫成果被國際認可的難度。


2) 國際評審標準的差異
諾貝爾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該機構以西醫理論為基礎,其評審標準和偏好自然傾向於那些能夠用現代醫學理論解釋和驗證的研究成果。中醫理論中的許多概念,如「氣」、「經絡」、「臟腑」等,在西醫體系中並無直接對應物,這使得中醫的許多研究成果在送出評審時,難以被完全理解和接受。此外,中醫臨床實踐的療效雖顯著,但其療效機制往往難以用現代醫學手段直接證明,這也成為中醫成果獲得國際認可的一大障礙。


3)中醫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中醫研究長期以來面臨著研究方法上的挑戰。一方面,中醫研究多依賴於臨床觀察和經驗總結,缺乏大規模、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等現代醫學常用的研究方法,這使得中醫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可重復性受到質疑。另一方面,中醫理論體系中的許多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模糊性,難以用精確的量化指標來衡量,這增加了中醫研究的難度和復雜性。因此,中醫研究在追求科學性和嚴謹性的道路上,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以適應現代醫學研究的需求。


融合與發展:現代醫學的未來趨勢
隨著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深入發展,中醫和西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醫生開始認識到,將中醫和西醫的優勢相結合,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個人化的醫療服務。例如,在腫瘤治療中,中醫的扶正祛邪理念和西醫的化療、放療等手段相結合,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療效果。此外,中醫的養生理念和西醫的健康管理相結合,也能夠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結語
綜上所述,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再次彰顯了科學探索的偉大力量,而中醫與西醫之間的比較則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話題。我們應該摒棄簡單的對立思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醫學體系的優點和局限,推動中醫和西醫的融合發展,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珍惜和傳承中醫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也要積極學習和借鑒西醫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共同推動醫學科學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