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點穴療法中心悸的選穴心得

2024-06-24健康

心悸的原因往往無跡可尋。常見原因包括:

  • 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壓力、焦慮或驚恐發作
  • 抑郁癥
  • 劇烈運動
  • 興奮劑,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命,以及含有偽麻黃堿的感冒和咳嗽藥物
  • 發熱
  • 與月經、懷孕或絕經有關的激素變化
  • 甲狀腺激素太多或太少
  • 偶爾心悸可能是一個嚴重問題的征兆,如心律不規則(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可能會導致心跳過快(心動過速)、心跳異常緩慢(心動過緩)、與正常心律不同的心跳或三者的組合。

    心悸為中醫病證名,又名「心動悸、心下悸、心中悸、驚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發作多呈發作性,每因情誌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本病的病因多因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及用藥不當等以致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心主不安,或痰、飲、火、瘀阻滯心脈,擾亂心神。其病機不外乎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臟密切相關。病理變化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滋養,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淩或心血瘀阻,氣血執行不暢而引起。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

    心悸的原因往往無跡可尋。常見原因包括: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壓力、焦慮或驚恐發作,抑郁癥,劇烈運動,興奮劑,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命,以及含有偽麻黃堿的感冒和咳嗽藥物,發熱,與月經、懷孕或絕經有關的激素變化,甲狀腺激素太多或太少,偶爾心悸可能是一個嚴重問題的征兆,如心律不規則(心律不整),心律不整可能會導致心跳過快(心動過速)、心跳異常緩慢(心動過緩)、與正常心律不同的心跳或三者的組合。

    診斷依據:本病常由情誌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自覺心中悸動不安,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見數、促、結、代、緩、沈、澀、遲等脈象,伴有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驚悸與怔忡的鑒別;心悸可分為驚悸與怔忡。驚悸發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多為陣發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病勢輕淺,可自行緩解,不發時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生,常持續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後加重,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病來雖漸,病情較重,不發時亦可兼見臟腑虛損癥狀。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心悸與奔豚的鑒別: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自少腹。心悸的辨證應首辨虛實,虛者系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上擾。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臟病變可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或虧損,其他臟腑病變亦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及心。故臨床應分清心臟與它臟的病變情況,有利於決定治療的先後緩急。治療原則: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

    取穴內關(補)、太淵(補)、合谷穴(瀉),能除胸悶氣短,調整脈搏。太溪(補)、三陰交(補)、足三裏穴(補),治虛熱,健脾胃,與前穴配合,並能治分泌病。膻中(補)、巨闕(補)、中院(瀉)、氣海(補)、肺俞(補)、心俞(補)、膈俞(補)、脾俞(補)、腎俞穴(補),平揉、壓放各70~120次。手法輕,揉圈小,速度要緩,每分鐘約60~70次左右,不宜快。手法結合配穴,對一般心慌心跳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