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重視治療中的「患者參與」,多方共議瓣膜疾病管理新方向

2024-09-28健康

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行合一」。隨著老齡化行程的不斷加劇,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瓣膜疾病已成為中國最為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圍繞中國瓣膜疾病現狀及患者未盡之需,在近日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指導的「醫患攜手守護心臟瓣膜健康呼籲行動」上,多方嘉賓深入探討促進患者了解並積極參與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路徑,更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獲益。

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遞增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郭應強教授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2億人患有心臟瓣膜疾病,每年死亡人數約260萬,中國約有2500萬瓣膜病患者。而【2022年中國心血管外科手術和體外迴圈數據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度中國共有726家醫院開展了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總手術量為263292例。其中,心臟瓣膜手術量71550例,占總手術量的27.2%,是占比最高的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中重度主動脈瓣膜疾病患者的總體瓣膜手術治療率僅為47.1%。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勇指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行程的加速,心臟瓣膜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群一大常見疾病,且發病率還將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公眾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專業的健康科普,來幫助他們提升對瓣膜疾病和診療理念的認知,從而促進強化患者的主動健康意識,助力健康老齡化。

此外,由於瓣膜疾病癥狀無特異性,公眾對疾病及療法認知不足,相比龐大的患病人群,心臟瓣膜病誤診漏診率較大,很多患者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因而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及預後,進一步加重了疾病防治負擔。

「很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有問題,大量病人沒有被發現。提高基層醫院心臟超聲診斷水準,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郭應強教授表示,發現和診斷心臟瓣膜病其實並不難,只是需要用專業的心臟彩超器材。他曾在不同層面呼籲,把心臟彩超的檢查器材和技術盡可能普及到基層,理想狀態下,在社區醫院也能進行規範化的心臟彩超篩查。器材的普及、人員的培訓,以及在一些健康管理中的適當階段加入心臟專科檢查專案,就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性退行性心臟瓣膜病的患病人數一定會增加。退行性改變是衰老的一種表現,目前沒有太多有效的方式來進行預防,現階段更多的是早期發現,合理幹預,以得到更好的遠期效果。」郭應強教授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在體檢時加入心臟超聲檢查,更早地發現心臟瓣膜病的情況。

重視治療中的「患者參與」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高速發展和對疾病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針對心臟瓣膜病的創新治療方案不斷湧現。微創和介入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人工瓣膜材料的更新與叠代,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治療選擇,瓣膜疾病的治療也將朝著更微創、更耐久、更個體化的方向發展。因此,進一步強化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理念的科學認知,提升其自身在診療全過程的參與程度,成為提高臨床獲益的又一關鍵。在場專家表示,治療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治療手段的進步,更需要以患者為中心,重視「患者參與」在治療中的作用,在醫患充分交流的基礎上,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為核心,幫助醫生做出更具價值的決策,並真正惠及患者。

南京鼓樓醫院心臟外科執行主任周慶以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並結合自身經歷就瓣膜疾病的診療提出了個人看法: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未來心臟瓣膜病的發病人群一定會越來越多。對於瓣膜患者來說,一個成功的手術,一是讓患者手術後即刻能夠下台,損傷小;二是能夠盡快康復出院;三是患者能活得久,活得好,更重要的是能夠沒有負擔地活著,尤其是年輕的瓣膜疾病患者。而要實作這一目標,不僅需要醫生在治療過程中考慮患者的情況,更需要患者以對自我健康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地與醫生溝通自身意願,共同確定最終治療方案。

「作為臨床醫師,我們在治療方案制定過程中,應從全域出發,與患者充分交流與討論,對患者的預期壽命、個體情況、生存質素等進行綜合考量,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治療方案,實作患者最大獲益。」郭應強教授強調。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和理念被更為廣泛快速地套用於臨床,瓣膜疾病患者預後也有了顯著改善。不過,如何進一步提高中國瓣膜疾病的臨床治療水平、質素和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質素,仍是社會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周慶教授表示,醫患是戰友,共同面對的是疾病。醫生有技術,患者有意願並積極參與診療過程,家屬有理解和信任,才能最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療方案,這也是戰勝疾病、取得更好預後的關鍵。

患者組織代表、全球心臟中心·中國瓣膜病患者分會負責人張慶表示,心臟瓣膜病是一個長周期疾病,患者從得知患病到手術,再到術後康復,迫切需要一個平台來分享心情、消除恐懼、解除疑慮,並相互鼓勵。「我們希望透過搭建一個集科普、交流與支持於一體的平台,幫助更多受瓣膜病威脅的患者深入了解疾病,遠離困惑與恐懼,並正確評估治療選擇,從而更好地參與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終邁向幸福人生。」張慶說道。

「只有患者對疾病有認知和治療意願,才能提高診療參與度,最大程度提高治療方案的獲益。」郭應強教授提出,當下瓣膜疾病越來越復雜,在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患者的參與,還需要多學科團隊、特別是心臟內外科醫生團結協作,才能為患者帶來最佳的治療效果。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