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做了多年醫生,我總結出醫患和諧的四個「法寶」

2024-04-15健康

很多事情不在於what you say,而在於the way you say。

醫患溝通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我在醫學院上課的時候,一個老師來講醫患溝通。他舉了個例子,一位患者用抗生素後出現副反應,找醫生問罪。老師說,醫生這時候應當先安撫病人的情緒,傾聽並理解病人的痛苦,然後再和患者共同商議解決的方案。

一個同學聽後站起來問老師,不應該先問問到底是啥藥、啥副反應麽?如果是正常的輕微的反應,同時抗生素控制體溫和血象的效果很好,告訴患者這很正常,不是更讓病人放心嗎?幹嘛要擺這麽低的姿態。

老師說,這樣回答你考試會不合格的。

同學說,考試歸考試,實際是實際。

老師說,實際你也要這麽幹。

同學說,實際沒法這麽幹,這跟演戲一樣。

這道題引起了很多同學的不滿。老師站在患者的角度,強調醫生應當無條件向患者妥協,但同學們表示這樣十分不適。兩方在課堂上展開了辯論。事後想想,這樣也挺好的,說明這是很成功的一節課,它觸發了同學們的思考。

後來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給學生講課,應當怎麽講?

後來我認識了許多有趣的患者朋友,讓我一時間跳出了醫生視角,從患者的視角思考了這個問題,我赫然發現,原來很多事情不在於what you say,而在於the way you say。

讓患者在需要你的時候見到你

為什麽患者出並行癥的時候,作為醫生的我要立刻出現在病房?那是因為,醫生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就能給患者安全感,安全感能消除大部份因為語言和溝通造成的誤會。

行勝於言!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不希望在非工作時間和患者接觸,久了才發現,如果你在非工作時間幫患者解決了幾個小問題,可能會給未來減少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讓患者覺得你記得TA

我曾經聽老師教了個小竅門,在臨床中使用起來屢試不爽。

老師說,如果患者跟你試圖套近乎,你別高冷,哪怕你都不認識患者說的是誰,你就說挺熟的。開始我不懂啥意思,也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後來我試過一次才發現,當患者感覺你把他當自己人的時候,依從性會變得極高。

當然,還有另一種更好的辦法,是讓患者知道你心裏記著他。

我導師有次看門診的時候,對一個病人說,我知道,你就是那個住在小房間的,還和我們護士鬧過情緒,對吧?你現在血壓還高嗎?這樣一說,那位患者立刻有受寵若驚之感。我自己做醫生之後,也開始逐漸掌握了這個技能,哪怕你就記住病人一個小小的特點,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讓患者覺得你能給他拿主意

這也是我從書本上沒看到,在臨床中學會的,好使,真是好使。

當我的老師跟患者說,「這樣,你聽我的,我給你出個主意吧,我覺得你這個毛病吧,其實最好還是……」這句話本身沒有什麽魔法,但如果你已經把病人的情況了解清楚,也給病人分析了幾個方案,最後你用總結的口吻,直視患者講出這句話的時候,它就產生了魔力。

病人會覺得,你聽我說完了,你也給我講清楚了,現在我拿不定主意了,那這個時候,作為醫生的你覺得怎麽最好?而當醫生講出「你聽我的」這句話的時候,就意味著醫生要賭上自己職業聲譽為患者做決定,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讓患者感受到你獨特且穩定的人格魅力

這一點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

能稱為專家的醫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標簽。有些人偏保守,有些人更激進,這都沒有關系,本身治療決策就存在極大的主觀傾向,正如患者本身也有不同的風險偏好。最關鍵的是讓患者感受到你的人格特質。

我曾經有個產科的老師,盡管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他卻一直說——「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後來家人生寶寶,也是找的他,才發現他不只是對學生這麽苛刻,對寶媽們也一樣嚴格。

「你都這麽胖了,你心裏沒點數嗎?」「我說的話你是一點也不往心裏去啊大妹子。」「你要是再這樣以後就換個大夫吧。」

這麽兇的醫生,很多寶媽們還是瘋搶他的號。因為寶媽們分得清,什麽樣的醫生才是真的為她們好。

這就是我一直希望強調的,很多時候醫生說什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怎樣去表達。當醫生結合了你的各方面情況,盡可能給你最佳的一個方案,並且用自己獨特的風格表達的時候,很多時候患者都是能接受的。患者不是玻璃心,也不會無緣無故找醫生的茬,不負責任又態度高傲的醫生誰都會不爽!對於那些真心為患者好的醫生,保護還來不及呢!

所以,我常提醒自己,醫生這個活兒吧,論心不論跡,你心是定的,是好的,是善的,多數的時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