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科普|蛛網膜下腔出血

2024-04-01健康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又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中國發病率約為2.0/10萬人年,亦有報道為每年6-20/10萬人。

接下來就由許加軍教授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蛛網膜下腔出血

概述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臨床上將蛛網膜下腔出血分為外傷性(繼發性)與非外傷性(自發性)兩大類。

非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常見且致死率極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動脈瘤,約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腦周圍非動脈瘤性出血、血管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瘺、凝血功能障礙、吸食可卡因和垂體卒中等。

近年來,血管介入技術、診斷方法與圍手術期處理均有較大進展。但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預後仍然較差,病死率高達45%,且存活者的殘疾率也較高。

病因

各種原因造成的腦底部或腦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

發病因素

動脈瘤、高血壓、吸煙、酗酒等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濫用多種藥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與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相關。

癥狀

突然發生劇烈頭痛,呈脹痛或爆裂樣疼痛,難以忍受。可以是局部痛,也可以是全頭痛,有時脖子上段也可以出現疼痛,持續不能緩解或越來越重;大多伴有惡心、嘔吐;可以有意識不清晰或煩躁、幻覺、說胡話等精神癥狀;少數出現癲癇發作。發病幾小時後可以出現腦膜刺激癥(脖子僵直、頭疼、嘔吐等)。部份患者眼底鏡檢查可以發現玻璃體膜下出血、視乳頭水腫或視網膜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典型癥狀?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癥狀有:

1、頭痛與嘔吐:突發劇烈頭痛、嘔吐、顏面蒼白、全身冷汗。

2、意識障礙和精神癥狀:多數患者無意識障礙,但可有煩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譫妄,不同程度的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少數可出現癲癇發作和精神癥狀。

3、腦膜刺激癥:青壯年病人多見且明顯,表現為脖子僵直、頭疼、嘔吐等。

早期癥狀

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和腦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竈體征(眼睛不能動、輕微偏癱、不能說話或者感覺障礙)。

中期癥狀

上述癥狀緩解。

晚期癥狀

上述癥狀逐步消失。

伴隨癥狀

伴或不伴局竈體征(眼睛不能動、輕微偏癱、不能說話或者感覺障礙)。

治療

治療目的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並行癥,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如何治療

保持患者頭部在較高位置,側臥,給與脫水、鎮靜、止痛、絕對臥床休息,檢測血壓。出血量大時給與腦室穿刺引流。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哪些一般治療措施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應作為急診收入醫院並進行密切監護,檢測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體征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穩定的呼吸、迴圈系統功能。安靜休息,避免情緒激動和用力(如咳嗽或用力大便),保持大便通暢。對有顱內壓增高者,適當限制液體入量。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哪些藥物治療?

由於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1. 預防再出血

為防止動脈瘤周圍的血塊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選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如胺基己酸、氨甲苯酸(也稱止血芳酸)。

2. 防治腦血管痙攣

為防治腦血管痙攣,可以使用膠體溶液(白蛋白、血漿)等擴充血容量、升高血壓,必要時使用升壓藥物如多巴胺。早期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常用藥物為尼莫地平。

3. 治療腦積水

輕度的急、慢性腦積水,可給與乙酰唑胺治療,也可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藥物。

4. 鎮靜治療

煩躁者可給與地西泮類藥物鎮靜,鎮痛、鎮咳藥物可用於有相應癥狀者。癲癇發作時可以短期套用抗癲癇藥物如地西泮、卡馬西平或丙戊酸鈉。

5. 降低顱內壓

顱內壓增高時,臨床常用脫水劑降顱壓,可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也可以酌情選用白蛋白。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哪些手術治療?

1. 伴發體積較大的腦內血腫時,可手術清除血腫。

2. 確診蛛網膜下腔出血後,應請腦外科會診,確定有無手術指征。可選用手術夾閉動脈瘤或介入栓塞動脈瘤。

3. 防治腦積水,可選用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術和腦脊液分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