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中野12萬人為什麽僅半年便折損過半?

2023-12-19歷史

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中野12萬人為什麽僅半年便折損過半?

國民黨軍中有一位備受矚目的將領,名為白崇禧,以其智謀著稱,人們尊稱他為「小諸葛」。然而,對於這個外號,許多人質疑其實際價值。回顧歷史發現,在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並未參與過多個重要戰役,甚至連著名的三大戰役也未親臨其境。這讓人不禁思考,「小諸葛」這個稱號究竟有何依據?更令人質疑的是,在廣西戰役中,他被我軍擊潰,最終倉皇逃逸。種種表現讓許多人認為,白崇禧或許言過其實,或許不夠配得上「小諸葛」這一尊號。

當對白崇禧評價時,往往會忽略一些重要的細節。我們可以透過了解中野進大別山時帶領的12萬人,以及他們離開時的人數,來更全面地認識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些人們不太熟悉的白崇禧的一面。

抗日戰爭的結束標誌著解放戰爭的拉開。初期,革命根據地遭受國民黨軍隊瘋狂圍攻,解放區頻遭戰火侵襲,人民生活艱難。為解決這困境,中央決定將戰鬥引向國民黨區域,讓根據地和人民有喘息的機會,擺脫困境。

1947年6月,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12萬大軍進入大別山,如利劍刺向敵軍心臟,誓要徹底動搖敵方的根基。這次行動象征著我軍發起反攻的號角已經吹響。

為達到戰略目標,中野在大別山的茂密林地與國民黨軍激戰長達半年。盡管損失慘重,但最終完成了牽制敵軍兵力的任務。1948年3月,中野與白崇禧部隊浴血奮戰,終於脫離大別山。然而,中野部隊只剩下不到6萬人,這損失慘重。

中野素來以遊擊戰聞名,擅長在密林中作戰,但為何在大別山遭受如此嚴重的傷亡?這涉及到白崇禧的角色。盡管他與蔣介石有矛盾,卻在戰爭指揮能力和戰略思想方面堪稱國民黨軍中的佼佼者。

廣西臨桂出生的白崇禧,生於1893年,從小就展現聰明與勤奮。1914年,他進入保定軍校深造,憑著刻苦學習和善於謀略的特質,到了1924年已然嶄露頭角,成為一方軍閥。在北伐戰爭中,他以總參謀長身份運籌帷幄,功績卓越,還親自指揮了龍潭戰役,成功殲滅孫傳芳的部隊,在北伐戰局中幾乎獨力穩定了形勢。

白崇禧在抗日戰爭中透過對敵我形勢的精準分析,提出了零敲碎打、集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方針。在桂南會戰和武漢會戰中,他領導的桂軍表現卓越,取得了顯著的戰果。毛主席曾評價他是國軍將領中最陰險狡詐的人物。

粟裕大將指出,對於分析國民黨軍隊的精銳,有幾個方面需要註意,其中使用美式裝備的是精銳,說廣西方言的同樣被認為是精銳中的佼佼者。林彪也曾稱贊白崇禧是國民黨軍隊中為數不多真正懂得打仗的將領。

在和白崇禧部隊相互交戰的半年裏,中野遇到了不少困難。白崇禧對中野的遊擊戰法了如指掌,在開戰前充分準備,特別是選擇了大別山這樣的山區作為交戰地點,對戰前準備極為重視。

大別山曾是革命根據地,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的4、25、28師曾駐紮在這裏,借助當地群眾基礎多次擊敗國民黨軍的圍剿。為了防止重蹈覆轍,白崇禧首先著手破壞我軍在這裏的群眾基礎。

他采取了各種手段破壞中野在大別山地區的群眾基礎。首先采用殘酷的「坐連法」對大別山區的群眾進行清洗,對支持中野的革命群眾進行無情打擊。大別山地區人煙稀少,近年來大量居民遷移到人口密集地區,如今再次遭受殘酷打擊,留下的多是膽怯避事的百姓,他們不敢再支持革命,一見中國軍隊便躲避,生怕與我軍扯上任何關系,以免招致國民黨軍隊的報復。白崇禧對人性了解深刻,運用恩威並施手段熟練,殘酷鎮壓之余還施以些許恩惠。

在圍攻期間,白崇禧組建了「小保隊」,其中包括地主、地方惡棍和一些我軍的叛徒。這些成員通常是當地人,對周邊情況了解頗深。他們的存在讓我軍面臨更大的困難。他們經常協助國軍襲擊我軍藏匿的傷員,迫使我們不得不帶著大量傷員轉移,嚴重影響了軍隊的靈活性,削弱了我們的遊擊戰能力。

「小保隊」還協助國民黨在山外設立檢查站,嚴格搜身進出大別山的老百姓,導致物資難以運進山區。中野的軍隊為了迅速進入大別山,選擇輕裝簡行,丟棄了許多重型裝備和補給物資。如今,軍需無法進入,只能依賴一些支持革命的老百姓。但這些百姓也困苦不堪,難以提供大量支援,因此在大別山區,中野部隊缺醫少藥,生活艱難,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證,如此情況下又如何繼續戰鬥呢?

在面對裝備精良、兵力眾多的國民黨軍時,中野部隊不僅武器彈藥匱乏,連糧食也幾乎耗盡,境況困頓不堪。白崇禧采取針對我軍遊擊戰術的有針對性對策,嚴令各部隊不得單獨出擊,要求每次行動至少幾個師同時出動。這樣的策略嚴重限制了中野的遊擊戰術的發揮。

白崇禧還集結大批精銳部隊對我軍進行尾隨追擊,這些部隊包括第48師、第7軍等桂軍的精銳。他明顯意圖是不讓我軍有足夠的時間休整,長時間疲於奔波,削弱戰鬥力。廣西地區多山林,桂軍擅長山地作戰,他們熟悉這樣的地形,輕松自如地在山間穿梭。在抗日戰爭期間,桂軍曾在大別山對抗日本侵略軍,因此對大別山地形十分熟悉,為他們在與我軍的戰鬥中占據有利地位提供了便利條件。

大別山區對桂軍極為有利,因他們曾長期駐紮於此,與當地人關系融洽。許多士兵甚至在此安家立業,與當地人結下深厚關系。這些優勢使得桂軍在大別山區的作戰如虎添翼。相反,我軍受到種種限制。盡管中野的高級幹部曾在此展開過革命活動,對地形略有了解,但絕大多數士兵都是北方調配來的,對南方環境不甚了解。

氣候對北方戰士造成了困擾。北方幹燥且相對寒冷,與南方潮濕炎熱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戰士很難適應南方濕熱的氣候。南方雨水充沛,道路泥濘,戰士的鞋子難以應對雨水浸泡,導致許多人不得不赤腳行軍,導致嚴重水泡。南方蟲患也給他們帶來了諸多困擾。這些不適應情況導致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嚴重削弱了我軍的戰鬥力。

國民黨軍隊能夠透過鐵路、公路和水路調集兵力和物資,蔣介石也能迅速向大別山區派遣援軍,而我軍只能艱難地步行在崎嶇的山路上。這不僅極度消耗體力,還極大削弱了我們的機動性。在大別山戰鬥中,我們有幾次圍殲國民黨軍的機會,但因機動性不足而錯失良機。

在劉鄧大軍與白崇禧對峙期間,由於白崇禧的全面施策,我們遭受了巨大損失。12萬人進入大別山,僅剩6萬返回,大量物資和重型武器損失殆盡。這次是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中的重大勝利。白崇禧因此被譽為「小諸葛」。

雖然中野在大別山戰鬥中損失慘重,導致後來的淮海戰役無法獨力殲滅黃維軍團任務,但在華野的配合下仍完成了戰略目標。盡管處於被動,但中野在大別山成功牽制了數十萬國民黨精兵,有力支援了其他部隊的行動,減輕了許多根據地的軍事壓力,為全國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百家幫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