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北方已經守不住了,崇禎何不南遷?顧慮太多,想走的時候麻煩大了

2024-07-20歷史

大明王朝處於巔峰之時,國家已經風雨飄搖,岌岌可危。關外遼東的松錦之戰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洪承疇及其軍團全軍覆沒。面對滿清鐵騎的步步緊逼,李自成農民軍的威脅也日益嚴峻,北方地區已難以守住。唯一的出路或許只有南遷,把江南作為根據地重整旗鼓。然而,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崇禎皇帝卻遲遲未能拿定主意,究竟是何種顧慮讓他蹉跎歲月,錯失良機?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利益紛爭和權力角力?

崇禎皇帝登基後,大明王朝經歷了一段暫時的復蘇,朝政曾一度穩定。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朝政愈加憔悴,皇帝亦日益頹廢。正當這時,湖北地區農民起義蓬勃興起,雄師已遍布大半個中原,當權者卻仍在固步自封,對此等危機視而不見。

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在湖北襄陽築起根據地,自此迅速崛起。朝廷遣將平亂,卻徒有虛名而無實力。左良玉雖統軍九江,卻根本不敢正面進攻農民軍,更遑論消滅之。崇禎先帝倚重孫傳庭,命其練兵防守陜西,竟實乃徒勞無功。

孫傳庭雖得皇命遠征,卻兵力單薄,歸期無幾。及至潼關失守,孫軍遭李自成殲滅,崇禎乃徹底目睹農民軍之可怖。彼時李軍已壓境陜西,步步緊逼。山西、京畿均已闕無可調遣之兵力。崇禎登時驚怖,猶疑不定。朝野上下,誰也未曾預料,一支草莽之師,居然能如此神速銳不可當。

農民軍風起雲湧,勢不可擋。卻是滿朝文武睥睨太甚,方致上下失機,徒留後患無窮。李自成雖出身卑微,然統帥有方,步騎遍施,遂能在咫尺之間攻陷西安,兵臨城下。速度之快、氣勢之盛,著實使守舊朝野大感意外,顏面盡失。

明王朝自建國之初,即將大半個中原納入版圖。數百年來,京師北平周邊財富漸次集中於北方士紳及勛貴之手。其地廣權重,富可敵國。此等階層世襲顯貴,土地資產遍布關中及外患地帶。倘若遭遇動亂,勢必元氣大傷。

及至崇禎年間,滿清入侵,農民起義蜂擁而至,北方阻且戰禍闌珊。朝野倉皇,南遷江南或許是唯一出路。然而,此等北方權貴顯要,對於離鄉背井深懷疑慮。由他們恐懼,動輒失去在京積累已久的權力及財產。

江南雖富庶,但地盤早已被南方士紳所占。一旦北人南渡,雙方必將為土地及權力劇烈角逐。北人決計難以留得全尾,南人亦無心容納異鄉來客。於是北人苦苦相諫,懇請崇禎留京固壘。即使明朝不保,他輩亦可歸順新朝。彼時北人雖居顯階,卻對農民起義軍懷恨入骨,未曾料及農民政權短命而無常。

此消彼長,北南矛盾愈演愈烈。富戶紛紛環伺朝野動向,為私利維系利益。東林黨人光時亨素與皇帝閑見叵測,每每出面力阻南遷。終於使崇禎抱殘守缺,伺機南逃。而丞相閣臣亦難有同心同德,各懷黨爭。

明王朝自創業之初,欽點虎賁勛舊,分阮戎馬。歷代屢經沙場,制勝於強將猛將。崇禎禦極之年,朝政煥然一新,六軍堅不可摧。誰料朝露蛾眉間,勁敵已在暗暗積蓄力量。

當年松錦之戰,明軍節節告捷,戰事漸趨白熱化。洪承疇將軍統領精銳旗下,奮勇直前,所向披靡。不料遭賊軍伏擊,全軍覆沒。終至崇禎年間,明軍闕如狂瀾,無可施展。

李自成草莽之徒,自湖北襄陽一帶紛起,至河南方遑,如臨大敵。左良玉鎮守九江,未敢正面迎戰。孫傳庝朝命征伐,兵力單薄,節節退敗。及至潼關失守,明軍主力不復存在。陜西、山西、京畿及河南均無可調遣軍隊,覆滅在所難免。

武將英勇無蹤,軍士潰不成軍。至此,李軍已逼近關中,昔日英武遍野的明軍竟無一兵可阻。農民起義軍雖為鄉勇,然組織嚴密,統帥有方,一介草莽之徒,竟能決堤般撲入明軍腹心地帶。未幾,西安淪陷,北平城下,薜帽黃巾已臨門一腳。

彼時,崇禎昏聵內政,朝野上下皆已準備移師南疆。孰料李自成飛速殺至北平,不足兩載間,即已攻陷北平城下。皇城危在旦夕,崇禎雖欲堅守,但朝臣祖訓中流,禍不旋踵而至。面對內憂外患,嚴陣以待為上策,南逃無疑是最後出路。

倘若崇禎下定決心南渡,面臨的並非只是朝野內鬥以及軍事力量的崩潰。即便決意舉家遷徙,亦需跋山涉水,克服重重艱難。當年明朝江山不薄,疆土遼闊。南北兩地相距萬裏,地勢復雜多變,中途障礙層出不窮。

北平駐紮有數十萬大軍及宮廷勤王。一旦啟程,所需的馬匹、糧草和後勤補給可不在少數。積聚過程必然費時費力,加之戰火臨頭,來去之路更加艱險。暴發戶李自成馳騁鉅鹿之野,虎視眈眈盼崇禎離京。若是力主南逃,只怕遭遇來犯,前途堪憂。

且當時沿途河道交通阻塞,舟楫無從調遣。即便脫離重圍,行軍亦需繞道前進。木柄峪一帶水陸夾攻,生死也休矣。途中糧草告急,軍隊行伍自然潰散。倘若領路者視野不清,恐怕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步。

即便成功抵達江南後,新的棘手阻礙也將接踵而至。江南八思巴陣以及縉紳豪強的分布將是大問題。由於地利不熟,後勤無門籌備。倘若步騎大軍步入聚族大族領地,便要招致仇視。即便不激化矛盾,庶民亦難容身,仍需各自求存。

軍糧告急之際,節外生枝之患盡顯。倘若後勤中斷,大軍便要在路上就伺機割據。一旦兵力分裂,明室的大業將要徹底覆沒。然則各路豪強見機反戈,誰與相從?兵革可期?

雖然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一度振作了朝政,重振王朝威嚴。但時移世易,終究無法阻止明室走向覆滅的命運。其中一大隱患,便是皇室權力的漸次分裂。

先皇年間,太子黨與東林黨鍥而不舍地爭鬥不休,致使權力中心在朝野閣臣間不斷轉移。到了崇禎禦極之年,這一病根未除,反而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趁勢窺視朝政,勾心鬥角,上下陰陽相錯。就連嬪妃也狼狽為奸,結黨營私。

朝野上下權力分裂,皇帝喪權漸至無可挽回的地步。在如此動蕩不安的大環境下,許多王公權貴更是借機窺視江山。數十年來,宦官專權泰半,家世顯赫的王孫世族亦被邊緣化。這些昔日夙熟權貴,見勢不妙,亟思反戈一擊。

北平城下叛變風聲日盛,先聲奪人朝野陰謀暗算不絕於耳。崇禎皇上決意南渡,恐怕難免引火焚身。一旦左右環伺者乘機謀逆,前路將無計可施。

即便成功渡江,南方的格局也將重新洗牌。明室在南方根基尚有欠缺,拱衛大臣親信不足。南方藩王以及地方豪強亦將另起爐竈,擁兵自重。屆時將士閥閱,朝野紛亂,欲重振王室基業,難如登天。

若是崇禎臨渡江前親信被叛亂分子殺害,皇權亦將支離破碎。屆時郡縣親貴必另起爐竈,各逞心術。明室大業將難復存在,數百年來一同疆土,頃刻間將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