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太黑了,洗不白

2024-01-13歷史
【明史】 封面

【明史】,是清朝修的。

後朝修前朝之史,這是老傳統了。

我們常說史筆如鐵,但官修史書大部份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所以按照這個理論來說,清朝統治者必然要在史料中埋汰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一頓。

因為,只有證明朱由檢做皇帝不行,才能體現出清軍入關定鼎天下的合理性。

如果崇禎是個好皇帝,哪哪兒都沒得挑,那麽皇太極興的就是不義之師,順治定鼎天下則更是竊據天位了。

但是,我們在【明史】中卻很少能看到直接批評崇禎的話,相反,大部份都是這種內容:

「承神(宗)、熹(宗) 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 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說崇禎和明神宗朱翊鈞,明熹宗朱由校比,那可以說是很有作為了,登基之後當機立斷,除掉了權宦魏忠賢,表現相當不錯,說明人家這皇帝就是奔著把天下治理太平去的)

「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鮮心治理」(說崇禎在位十七年,不貪圖享樂,更不沈迷女色,反而異常勤奮,是個工作狂人)

「盛德度越千古,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說崇禎皇帝人格優秀,品格高尚,就算是混到了國破家亡的地步,也沒有辱沒自己的名節,一生十分壯烈)

你很難相信,這是清朝統治者給崇禎皇帝的評價,如果作者不說,甚至會有讀者認為這是評價明太祖朱元璋的。

要知道,凡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那評價基本上都不怎麽樣,商紂王是昏君代名詞,秦二世無道,天下苦秦久矣,漢獻帝劉協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唐哀帝李柷形如傀儡,南唐李煜風花雪月受人詬病,宋徽宗宋欽宗肉袒牽羊留下一聲嘆息,主流史學對於亡國之君,基本上都是以批評為主,但是對於崇禎皇帝,人們卻往往能表露出更多的同情,從而對他的評價有所提高。

(朱由校下達聖旨的檔案)

當然,崇禎皇帝本人也是一個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人,在他看來,自己治下的盛世不復,政治昏暗,連年兵荒馬亂,以至於餓殍遍地的情況,一要怪上天不作美,怪小冰河時期的惡劣環境,二要怪自己治下的臣公們,一個比一個不中用。

上天決定的命運,縱然是皇帝,他也不能抗拒,所以崇禎只會把滿腔的怒火發泄到官僚階級的頭上。

崇禎其人,他最大的一個性格特點,就是喜怒無常,動輒就會對臣下施以殘酷的處罰,我們可以見得,在他即位的十七年裏,光是內閣大學士就換了五十多個,而被崇禎以各種理由殺掉的官員更是超過一百位。

崇禎生氣,為什麽六部不願意跟他通力合作,為什麽內閣總是在處心積慮的對付自己,為什麽大學士們永遠無法和自己同心同德,所以直到生命中的最後一刻,就在皇帝踏上煤山,準備自掛東南枝的時候,他還是忿忿不平的念叨著諸臣誤朕,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意思是以我崇禎的這個水平,我絕對是盛世明君那個級別的,我治國能力沒問題,我用人思路沒有問題,我基本上什麽都沒有問題,明朝之所以滅亡,都是因為我手底下的這幫大臣們有問題。

然而,崇禎老兄真的沒有問題嗎?

李自成當年曾經給崇禎發過檄文,檄文裏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意思是說李自成認為崇禎並不能算是一個特別昏庸的君王,之所以落到今天這步,主要是皇帝被大臣們給孤立了,而這些孤立皇帝,無法擔負拯救王朝的責任,更無力挽狂瀾之能力的大臣更是自私自利,枉為人臣,所以在這樣的管理層班子裏,崇禎屬於是被大臣們給拖累了。

這句話,表面上看是這個意思,好像是崇禎的對手李自成都在替他叫屈,為他說話,然而我們如果仔細想一想,就知道這是不現實的。

(李自成 塑像)

如果李自成真的欣賞且心疼崇禎,那他就沒有必要造反了。

所以,他說崇禎不太昏庸,那明顯是有下文的,是話裏有話,我們不妨把這句話接起來,那就是:君非甚暗,你崇禎不是一個昏庸的人,所以你也應該不糊塗,你既然不糊塗,那麽說明你智商也應該是線上的,既然你智商線上,那麽你就應該明白,明朝滅亡已成定局,你就不要抵抗了,趕緊投降吧。

而且,李自成的檄文中,也不都是誇崇禎的,批評起來崇禎,也毫不留情: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

首先,李自成認為,崇禎不是一個仁愛的帝王,他對王朝的命運和興盛與否太過看重,而對治下子民們的生活十分漠視,缺乏最基本的關心。

為了剿滅農民起義軍和抵禦遼東的女真,崇禎瘋狂的提高賦稅,也就是加派三餉,在那種近乎瘋狂的搜刮之下,老百姓一天掙一塊錢,得交給朝廷十塊錢,百姓們交不起,先變賣家產,中變賣土地,後賣兒賣女,最後妻離子散,走上流亡之路。

因為,如果不流亡,就會承擔無窮無盡的徭役,無論老幼中青,只要是男丁,一律拉上戰場,最終埋骨他鄉。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我們評價的他的次要標準可以是他的個人品質,比如崇禎的日常生活十分節約,金銀不用,禮樂全無,如果深入了解的話,你會發現皇帝的節儉簡直到了骨子裏,到了變態的程度。

又比如皇帝不好女色,不愛享樂,反而十分勤勞,殫精竭慮,宵衣旰食,天不亮就起床,半夜也不睡覺,論勤政的勁頭兒,堪比太祖和太宗。

這些,都可以算作是皇帝的優秀品質,而且這些品質還頗為不俗,在皇帝圈裏都是佼佼者。

(崇禎皇帝 復原畫像)

然而,既然以個人品質為次要,那麽就應該以一個皇帝對他的子民們如何,為主要評價標準。

很顯然,征榷之使,急於星火,搜括之命,密如牛毛的崇禎皇帝從來沒有善待過他的子民。

他死的時候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可他不知道,自從朝廷開始加征賦稅,很多百姓們不是死於流寇,不是死於女真人,不是死於戰爭,而是死於這種無盡的搜刮,朝廷拿走了他們的一切,壓榨盡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要不就是餓病而死,要麽就是一頭栽倒在離家而去的陌生道路上,再也醒不過來。

他讓李自成別傷害百姓,可是他凡在位十七年,因他而死的百姓還少麽?

其次,李自成說皇帝用人有問題,說皇帝寵信宦官,輕視大臣,而且在選拔人才上太過看重科舉成績和門第出身。

這個批評,其實多半是李自成在為自己叫屈。

崇禎六年以前,李自成也是大明的子民,他也許有過一腔報國的熱血,所以他投身陜西米脂銀川驛,為朝廷做了一個小小的馬夫。

然而,崇禎六年之後,皇帝為了開源節流,為了省錢,大手一揮關停了明王朝半數以上的驛站,李自成就此下崗失業,這才走上了農民起義的道路。

所以,李自成當然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而他懷才不遇當然就是崇禎識人不明造成的。

對崇禎皇帝來說,他未必會承認自己不會用人,因為崇禎到死的思路都是臣盡亡國之臣,認為明朝滅亡都是大臣們搞的。

但是皇帝有沒有想過,這些亡國之臣都是誰任用的,都是誰替換的?

他越是說自己不是亡國之君,其實反倒印證了就是一個亡國之君,正是因為他有著絕對的,說一不二的權力,他才能殺掉中興之臣而把那些昏庸無能的大臣們如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

是的,這是一個很難直視自己的人,也不懂得及時的改正自己的錯誤。

(明思宗殉國處)

當臣公們因為他的無端猜忌和濫殺而與他離心背德之後,他仍然用刑罰來解決自己在政治上的矛盾,而當天下大部的農民們已經被迫拿起武器來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時,他反而進一步的加緊了對社會的壓榨。

崇禎怪這個,怪那個,後世那些對他頗有同情之心的人也往往樂於為他找一些客觀條件。

但其實,真正的問題,就出在崇禎皇帝本人的身上。

他狐疑反復的性格,不適合做皇帝。他高開低走的才能,不適合做皇帝,他稚嫩冒失的年齡,不適合做皇帝,歸根結底,當他被專制制度所創造的同時,他的命運就已經被寫好了。

如果不是萬歷不是皇帝,他將會成為一個精明的商人,如果天啟不是皇帝他將會成為一個高超的工程師,而如果崇禎不是皇帝,也許他會成為一個他想要成為的人。

公元1644年,明朝死去了,李自成得償所願,但他不知道,他的理想在不久之後也將會成為一場幻夢,厲兵秣馬的清軍即將入關,獲得一切。

作者本人有一個朋友,閑聊時他時常嘆息,如果不是李自成攻陷了京師,那麽崇禎也許還有可能守住遼東,守住了遼東,他就有希望再度振興明朝。

到頭仍以英明累,掌上珍珠一劍流。

我不知道朋友是高看了崇禎還是小瞧了清軍,因為任誰都知道,哪怕高皇帝再臨,大明也救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