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代學者認為建都北平弊端巨大,毛主席猶豫時,一位高人給出答案

2024-04-10歷史

古代學者認為建都北平弊端巨大,毛主席猶豫時,一位高人給出答案

首都,仿佛是一個國家的心臟,在整個國家的運轉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關乎著國家的興衰。這一點,從中國歷朝歷代的發展行程中,就可以輕易看出來。而對於新中國而言,定都在哪座城市同樣至關重要,曾一度困擾著毛主席。

弊端

由於定都事關重大,中國歷史上的都城又多,選定都城之事令毛主席也猶豫不定。北平雖然是明清兩個王朝的都城,似乎是新中國首都的最佳選擇,但問題在於,北平這座城市優點很多,但也不是沒有缺點,曾有古代學者就明確指出,建都北平存在巨大的弊端。

此人名叫顧祖禹,是清代的一位著名地理學家,對中國的各個城市有很深的研究。他有一本著作,名為【讀史方輿紀要】,他在該著作中明確指出,北平雖然「雄峙東北」,但與北方強敵相近,一旦城破,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顧祖禹將北平視為諸多首都候選城市的末位,認為關中最佳,北平最差,洛陽則在兩者之間,是一個不上不下的選擇。

「建都之地關中為上,洛陽次之,燕都又次之。」

毛主席熟讀歷史,對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有獨到的見解,自然清楚古代學者對建都北平所提出的巨大弊端。因此,毛主席在考慮定都這件事上,始終猶豫不決,在西安、南京、武漢、北平等城市中不斷徘徊,甚至連哈爾濱也有過考量。

定都一事,事關重大,必須慎重考慮才行。其實,在清朝滅亡以後,新的首都定在哪裏,一直都存在爭議。原因也並不復雜,由於時代變遷,許多歷史問題都已經發生巨大改變,一味的因循守舊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

北平在明清兩代都是都城,成為一座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尤其是明朝時期,定都北平,有著「天子守國門」的美稱,後世傳為佳話。但需要註意的是,明朝的強敵在北方,天子鎮守北平,一方面可以節省軍隊開支,一方面可抵禦強敵,保天下太平。

但清朝滅亡以後,北平雖然仍然具備控制東北的功能,情況卻與明清時期完全不同。彼時,八國聯軍侵華的硝煙剛剛散去不久,國人都已經意識到,新的時期有新的威脅。而這種外部威脅已經不再單純來自北方,反而是沿海一帶,成為抵禦列強入侵的全新防線。

歷史已經證明,列強從海上進攻,登陸以後可以長驅直入,兵鋒直指北平。反觀清朝軍隊,失敗固然與武器裝備落後有關,但無險可守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孫中山先生在談及建都問題時,心中首選城市並非北平,而是南京!

猶豫不定

孫中山的理由很充分,認為南京地處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又鄰近上海,經濟發展有保障。而且,南京在中國歷史上承擔過首都的重任,經受過歷史考驗。即便放眼全世界的所有城市,南京也絕對是翹楚,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定會發展成長江下遊的經濟中心。

孫中山對自己的觀點很自信,對南京這座城市也很有信心,但最終對建都城市進行投票時,卻並未出現南京票選一騎絕塵的情況,反而還是北平憑借20票成為第一選擇,而南京僅獲得5票屈居第二。

這樣的結果表明,孫中山對南京的看重,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無論出於對兩代古都的信任,還是出於結合當時情況作出的判斷,明顯北平才是更多人心中的建都首選。那麽,為何古代學者已經點出建都北平的弊端,北平仍然具有如此高的人氣呢?

長沙譚延闿都督表示,建都北京雖然有弊端,但好處更多。北平地處咽喉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四通八達,貫通全國,有高屋建瓴之勢。蔡鍔的觀點與譚延闿差不多,他認為北平位於中國的樞紐之地,連通南北,未來可以統馭中外,符合時代需求。

毛主席則另有一番考慮,他在新中國定都之前,曾重點考慮過哈爾濱,武漢,還有北平。其中,毛主席考慮哈爾濱時,時間是1948年,彼時新中國的革命形勢一片大好,東北基本解放,哈爾濱又保存完整,有著發達的工業基礎。

因此,毛主席將哈爾濱設立為「特別市」,有意將哈爾濱定為首都,當時的這個「特別市」,可以視為首都候選城市的意思。但這個先發很快就因為三大戰役的勝利而改變,國內局勢發展迅速,解放軍勢如破竹,國民黨節節敗退。

在這種情況下,再以東北為布局來看待首都問題,就顯得有些不夠格局了。而從全國角度來選首都,哈爾濱這座偏北方的城市,顯然不是上佳之選。因此,武漢和北平逐漸在諸多城市中脫穎而出,這兩座城市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兩者之間該如何權衡?毛主席一時拿不定主意。

咱們先說武漢,武漢這座城市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可以說 四通八達,具有先天的優勢。在如此暢通的水路支持下,必然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未來武漢成為首都,資源大振幅傾斜,經濟必然騰飛。

而且,武漢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幾乎處於整個中國的中心地帶,輻射全國各地。交通便利,地處中心位置,這是武漢的優勢,但也是武漢的劣勢。一旦有戰火席卷而來,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與武漢相連,想要重兵扼守一處成為難題。

咱們再看看北平,北平的地理位置所在,從軍事角度來看,則更加符合首都的定位。四周不僅有天險為屏障,海洋上也有遼東和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是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值得經營。

而且,武漢自古以來從未有朝代定為首都,缺乏歷史底蘊。北平則不同,明清兩個朝代,歷經數百年之久,有著古都的文化底蘊,也經過歷史考驗。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更多人支持定都北平,這是綜合考量的結果。

下定決心

一時間,毛主席在定都問題上無法下定決心,思索再三。這個時候,毛主席昔日的老戰友王稼祥來了,兩人久別重逢,相談甚歡。言談之間,毛主席說出了困擾自己的難題,新中國到底在哪座城市定都比較好?

一聽到這個話題,王稼祥表情嚴肅起來,開始對各個城市的情況給出自己的建議。他首先排除了南京,因為南京離海太近,隨著海軍發展,未來容易遭受攻擊。而且,南京雖然也是古都,但歷朝歷代在南京建都的王朝,無不是短命王朝,具有很大的弊端。

隨後,毛主席問到西安。王稼祥依然不同意,他的想法是,西安是唐朝國都,曾經盛極一時。但如今的情況早已經與隋唐時期不同,經濟重心已經向沿海一帶偏移,若苦守著西安,恐怕難有發展空間。問題出現後,再想遷都,難上加難。

最終,王稼祥認為北平是新中國首都的最佳選擇,因為北平的地理位置優越,群眾基礎又好,既有工業發展的基礎,又距離沿海地區的經濟中心不遠。從國家角度來看,北平同樣可以照顧到全國各地。

最重要的是,北平地處平原地區,周邊的土地廣袤,未來首都發展必然會擴大規模,北平具備擴充的條件,可以適應多個發展時期的需求。經過王稼祥的一番解析,毛主席不再猶豫,最終下定決心定都北平,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