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王牌部隊未能入朝參戰?四野二個,三野一個

2024-01-26歷史

在抗美援朝期間,我軍一共有27個步兵軍加入誌願軍行列入朝參戰。這些步兵軍中不乏我軍的絕對王牌部隊,比如四野三虎的38、39和40軍,三野兩個最能打的絕對主力軍20和的27軍,還有二野的陳賡兵團的13和14軍,以及華北野戰軍出身的60軍等等。

當然,對於這些部隊來說,能入朝參戰本身就是一經榮耀和我軍對其實力的認可,但在這些軍之外還有很多實力強勁的部隊,這些部隊或多或少因為其他原因,未能入朝。

那麽在我軍的王牌中,都有哪些部隊未能入選誌願軍的呢?他們又因為什麽原因落選的呢?

入朝作戰的誌願軍子弟兵

落選誌願軍的各大王牌軍

先說四野這邊。

要知道四野可是誌願軍裏面出兵最多的部隊,合計有的8個軍入朝參戰,不過在四野13個主力軍中(含50軍),依然有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兩個軍無緣入朝參戰。這兩個軍,就是同為東野五虎,也是四野前身東北民主聯軍最初的五個縱隊之一,和38軍齊名的:

41和43軍。

41軍——就是大名鼎鼎守衛塔山的4縱,前身可以追溯到山東的八路軍部隊,在解放戰爭的東北戰場上屢建奇功。和3縱一起組成了我軍在南滿的主力,在新開嶺等戰役中表現出色。在進入到大決戰階段,4縱更是被林總賦予了守衛塔山的光榮任務,以一個縱隊擋住國軍一個兵團(該兵團中有國軍強大的美械54軍)一場戰役下來,有三個團直接獲得英雄部隊稱號。

塔山戰役中防守的東野4縱

在入關之後,奇襲密雲,摟草打兔子協助華北野戰軍消滅傅作義王牌35軍。在南線大追殲期間,作為中路軍主力擔任衡寶方向的突破主力,正面擊潰桂系部隊與兄弟部隊共同殲滅桂系王牌第7軍及4個精銳師,並參加到廣西解放廣西的作戰中去。

43軍和41軍相反,和善於防守反擊的41軍不同,43軍在四野內部一直有著攻堅第一軍之稱。特別是6縱17師,被林總三次點將,在四平、錦州和天津擔任攻堅投頭頭號尖刀部隊。到了入關之後,更是一直擔任四野的尖刀部隊的角色,被編入先遣兵團最開始南下。在抗美援朝前期,參加了我軍最大規模的渡海戰役——海南島戰役,直接打的國軍戰神薛嶽連連敗退,解放海南島。

在錦州城下的東野6縱

接著是三野。

粟裕晚年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曾說過

「第1、第3、第4、第8、第9、第10縱隊,其中第10縱隊稍弱一些,但仍可算作是頭等主力。前五個頭等主力縱隊的戰鬥力不相上下。……,第1、第4縱隊善長野戰,第3、第8、第9縱隊善長攻堅,第10縱隊善長防禦。」

華野代司令粟裕

這這對話有一個背景,那就是粟裕一手帶出來的6縱剛才漣水被整編74師擊敗,所以他將10縱替代6縱接任為華野6打主力之一,但實際上人們常說的華野6大主力除了上面的5個之外,應該加上6縱而非10縱。而在抗美援朝時期,1(20軍)、8(26軍)和9縱(27軍),則是組成最開始額的9兵團加入到抗美援朝戰場取得長津湖大捷。4(23軍)和6(24軍)為後面入朝輪戰部隊。

唯一未能入朝的軍,則是被稱為「陳軍長袖子裏的小老虎」的3縱(22軍)。

洛陽戰役後,22軍某部被授予「洛陽營」

該軍在解放戰爭中一直是華野攻堅的絕對主力,該軍出自陳老總開創的的魯南根據地,在宿北、魯南戰役中均有出色表現,在反攻階段更是率先攻克洛陽、開封等國軍重鎮,是華野攻堅小老虎。淮海戰役被配屬給劉鄧在雙堆集和陳官莊等作戰中發揮出色,渡江戰役後22軍跟隨三野一起大戰滬寧杭,隨後跟隨第7兵團一起進浙江境內清剿國軍殘部,被部署在浙東沿海一線作戰。

在浙江行軍的22軍

最後是二野和一野。

二野入朝作戰的主力,主要是為二野陳賡第4兵團(誌願軍3兵團)。但實際上去的僅僅是12、 15和16軍。二野其他兩大王牌軍——第13和14軍都沒去。

而說到這兩個王牌軍就不得不說,解放戰爭期間陳賡的4縱了,這兩個軍皆是出自該縱隊,而4縱則是二野最強的縱隊,沒有之一。從成立開始,就一直作為軍委直轄戰力,先後參加了我軍在陜南、晉南、豫西的幾乎所有戰鬥,比如在上黨戰役就殲滅晉軍史澤波3萬余人、隴海路作戰殲敵3萬,在大城市作戰中,還攻克國軍重鎮洛陽。而4縱最巔峰時刻,無疑就是在淮海戰役中,作為正面主力擋住了全美械的黃維兵團進攻,將敵人牢牢摁在了雙堆集地區不能動彈,為主力部隊調整部署,爭取了時間,此戰4縱當立首功。

中野四縱司令員陳賡

而在我軍進行整編後,強大的4縱也分成了兩個軍——13和14軍,兩個兄弟部隊一起在中南戰役中,一起進入兩廣作戰解放了廣州等地,並隨後西進解放雲南。

而至於一野,因為作戰地域原因,其主力王牌部隊則為第1、2、3軍,除去第1軍之外,剩下的都沒入朝作戰。王牌第2軍參加了西北著名的蟠龍和宜川戰役,在作戰中該部的獨4旅(第2軍第4師)表現出色攻克敵核心陣地集玉峁制高點,確保了戰役的最後勝利,在宜川戰役之後該部給授予「宜川第一功」的錦旗。 第3軍則是紅二方面軍的老底子,在彭總手下一直以打硬仗著稱,其中荔北、沙家店和扶眉都有亮眼發揮。

那麽這些落選的王牌部隊們,又是因為什麽樣的原因,未能入朝的呢?

解放廣州的13軍

王牌部隊們未能入朝

其實這些部隊未能入朝的原因不外乎兩種:部隊有更重要的作戰任務,或者部隊地方化。

先說第一種,部隊有更重要的作戰任務。

在新中國剛成立時期,我軍不僅要面臨著抗美援朝這個立國之戰,在國內還要對付老蔣的時刻準備反攻的殘部,以及一些地方匪患。

比如,四野的41軍,在進入廣東之後,就一直駐紮在粵東的汕頭地區,這裏是閩粵兩地的交匯處,同時也距離寶島很近。駐紮在這裏不僅可以剿滅當地蔣軍的殘余勢力和禍害當地已經很久的匪患,同時也可以預防老蔣所謂的反攻登陸作戰。

在廣東剿匪的41軍

而同樣是預防老蔣,在抗美援朝初期,在三野絕對王牌9兵團主力3個軍入朝作戰後,華東我軍也將22和23軍作為華東地區的機動防禦力量,駐守在浙江一線。時刻準備援閩作戰,23軍後期入朝之後,22軍則成為華野6大主力中唯一在東南的力量,這也就決定了這支部隊不可能入朝作戰。

如果說22和41軍兩個軍的防禦重點是東南沿海的話,13和14軍則是拱衛西南屏障。

雲南解放後,不甘心的蔣軍殘部紛紛躲在邊境地區伺機準備反攻,比如電影【異域】裏面的那支李彌留下來的殘軍,以及在越南的黃傑第一兵團。面對這麽強大邊境壓力,二野只能將陳賡4縱的2個軍——13和14軍全部留在雲南地區,一來是防止敵人越境騷擾雲南邊境地區,二來則是隨時準備入桂,協助四野部隊消滅盤踞在那裏的十余萬桂系留下來的匪軍。

駐守和解放西南的的13軍

而除了作戰任務之外,第二種則是部隊地方化。

典型的是四野最強的攻堅王牌——43軍,在解放海南島之後,中南軍區就以43軍為基礎成立了海南軍分區和粵西軍分區,大量的部隊都轉入軍分區工作填入地方軍隊系統,或者都開始轉業到地方工作,比如現在海南地區大大小小的軍墾農場都是43軍子弟兵後代。

和43軍同樣安置的還有在西北的一野王牌第2軍(王震為軍長),在進入邊疆之後,第2軍除了部份部隊一直保持戰備任務對付國軍殘部和西北的馬匪之外,剩下的大部份都投入了地方建設,成為了邊疆生產建設兵團。

比如第2軍在1950年3月入疆之後,迅速往南疆地區發展,並成立了喀什軍區。

在邊疆軍墾的一野將士們

除了步兵第4師還擔任戰備任務之外,剩下的第5、6師被編組成生產建設兵團第1和2師,負責軍墾生產任務。

當然除了上述的主要兩種之外,還有一種就是被改編和取消番號。

這裏面最典型的就是第3軍,其實在抗美援朝期間,第3軍抽調了第7師組成了第1軍第7師入朝,但因為軍部整體沒去因此不算正式入朝,而除了第7師之外,剩下的第8和9師被編入了炮兵和空軍部隊。

在大西北的一野將士們

雨田君說

整體來說,這些未能入朝作戰我軍王牌部隊,多少都有點遺憾錯過了和當時最強軍隊交手的機會。

但他們對於抗美援朝的貢獻卻並非沒有,正是因為有他們在國內守衛東南、西南和西北地區。投身地方建設,確保國內安穩的環境,才能讓前線戰士們無後顧之憂,專心作戰。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上說,這些未能入朝的王牌部隊們,也在用另一種視角進行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