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華野兩戰不利,粟裕引咎自責,毛主席安慰:請安心工作

2024-01-29歷史

1946年12月至1947年5月,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遭遇宿北、魯南、萊蕪、泰安、孟良崮5次失利,損失7個軍/整編師19萬人,占華東戰場國軍的23%。

蔣介石非常希望有一位大師來指點迷津,幫助他走出不斷受挫的困境。

早在蘇中戰役開始之前,蔣介石就曾讀過一份名為【從敵對立場看中國軍隊】的機密材料。他看後拍手贊嘆,認為它從正反兩方面,把中國軍隊的缺點說得清楚透徹。

材料中的中國軍隊,主要指抗戰中的國民黨軍隊。

蔣介石或多或少地意識到國民黨軍隊存在的問題,但內部矛盾復雜積重難返,短期內,他確實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它們。

他現在想知道的是,如何對付共產黨軍隊,這個與他競爭了20多年的老對手。

在這方面,他曾有過諸如第五次圍剿等成功的經驗,但如今隨著對手的迅速強大,似乎已經過時,而那份材料的作者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觀察角度和方法。

作者是日本人,「中國派遣軍」最後一任司令官岡村寧次。

在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員期間,岡村寧次的主要對手是華北八路軍。

有強大生命力的八路軍,在岡村寧次部署的「鐵壁合圍」、「三光」等政策下,一度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

「五一大掃蕩」後,華北根據地減少一半,主力減員10萬,參謀長左權陣亡。

時任八路軍副總司令的彭德懷評價說:「岡村寧次是日軍在華北最厲害的指揮官。」

抗戰剛結束,延安總部就將岡村寧次列為頭號戰犯。直到1949年初,在與李宗仁談判時,作為談判條件之一,中共仍要求引渡岡村寧次。

此時,岡村寧次正被軟禁在南京。除了幫助遣返日軍和日僑外,他還充當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角色:蔣介石的秘密軍事顧問。

「魯中決戰」失敗後,岡村寧次成了蔣介石的座上賓。

岡村寧次對共產黨軍隊的理解是擅長諜報工作,作戰靈活,尤其喜歡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

在諜報戰鬥方面,蔣介石還無從下手——他不知道延安的間諜網絡會深入國民黨軍事決策的最高核心層。

有「特工之王」之稱的戴笠死後,國民黨的特務情報戰能力相當薄弱,根本無法組織防禦。

對於其他方面,蔣介石感同身受,盡力彌補。

為了避免國民黨軍被數倍於己的解放軍被殲滅,蔣介石在戰術設計上絞盡腦汁,從最早的「長驅直入」到「齊頭並進」,再到「中央推進」。

然而翻來翻去都沒能逃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最後連「五大主力」的頂牌都被粟裕挖出打掉了。

說到底,還是戰術上不如人家共產黨啊。

蔣介石從岡村寧次那裏得到啟發後,重新審視戰局,提出了全新的戰術構想:「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以三四個師重疊互動推進。」

1947年6月下旬,經過40多天的調整,蔣介石正式啟動了新的「魯中會戰」計劃。

湯恩伯已被撤職,蔣介石任命陸軍副總司令範漢傑為前線司令。

範漢傑根據蔣介石制定的新戰法,一改以往齊頭並進、肩並肩、臂挽臂的陣型,代之以重疊互動的前進方陣,采取「滾筒戰」,逐步「滾」入魯中山區。

1947年6月28日,由9個整編師組成的範漢傑兵團已「滾」向南麻一線。

面對「滾筒」,粟裕一開始確實撓了撓頭——從側翼穿插或者再來一次孟良崮吧,國民黨也學精了,20公裏擺了30個團,打死也不出頭,每天就走10公裏。

如果再耍龍燈,大海就會在他身後!國民黨中央社每天播報:「共產黨人背靠大海,海水不能喝。」

只有向前,往敵人的後方打,吸引部份敵人回援,然後尋機殲敵。

粟裕原計劃以三個縱隊進攻魯南,迫使範漢傑返援,華野主力則集結沂水待命。

但恰在此時,他接到了中央軍委的電報。電報上說劉伯承、鄧小平將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南渡黃河,掀起全國性的戰略反攻。

為此,毛澤東希望華野能分兵魯西、魯南,打通與劉鄧會師的通道。「如果行動遲緩,就來不及了」。

粟裕當時做了一番測算,按照軍委的部署,劉鄧必須在6月底南渡黃河。

如果華野不分兵,集中精力打魯中孟良崮那樣的大仗,也能起到牽制敵人、配合劉鄧南渡的作用。

問題是需要為大戰役找到合適的戰機。孟良崮戰役前,整整「打」了一個月的龍燈,才引誘74師。現在距離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南下大別山只剩下兩天了,誰能確定戰機會出現?

粟裕絕不會去做守株待兔這種純屬偶然的事情。

經過華野領導共同商議,最終決定兵分三路:一路向魯西;一路到魯南;一路留在沂水待命。原定從魯中分出的三個縱隊變成了五個。這是中國歷史史上的「七月分兵」。

劉鄧南下,華野調重兵去接應。蔣介石和顧祝同急忙調整部署,從魯中沂蒙區抽出整編7個師增援。至此,範漢傑在魯中只剩下4個整編師。

蔣介石這樣調動兵力,使粟裕一度以為「魯中戰役」已被粉碎,留在魯中沂蒙區的敵軍勢必陸續西撤。

然而,範漢傑沒有離開,也不打算再離開。

範漢傑畢業於黃埔一期,但與大多數黃埔學生不同的是,他在報考黃埔之前就已經擔任少將,在粵軍中有相當高的地位。

有一段時間,蔣介石在粵軍總部代理參謀長,範漢傑是兵站站長,所以範漢傑曾對別人笑著說,「蔣先生」是校長,但我們兩個還曾是同事哩。

範漢傑考入黃埔時已年近30歲。在黃埔第一期學員中,像他這樣的「大齡青年」有好幾個,但他是唯一一個以少將軍銜上學的,所以當時的黃埔教官對他印象深刻。

周恩來多年後才得以從人群中認出範漢傑,說:那個又高又瘦的人,比我這個當政治部主任的年紀還大。

粟裕是一位智慧型將領。如果和粟裕交手,一定不能莽撞,否則就會被挑落馬下。而在國民黨將領中,範漢傑以老謀深算著稱。

在留給範漢傑的四個整編師中,整十一師是最能讓粟裕一直盯著的部隊,它畢竟也是「五大主力」之一。

向南麻推進時,範漢傑把整十一師作為進攻楔子的錐體。攻占南麻後,他以此為誘餌,引誘華野主力。除了整十一師,其他部隊都遠離南麻,有意表現整十一師的孤立。

粟裕在發現範漢傑的兵團尚未完全撤退後,決定尾追,將整第十一師殲滅在南麻,同時切斷其他敵軍的退路。

粟裕有4個縱隊加上特種兵縱隊,第11師只有5個團。另外,從情報上看,第11師雖然在南麻修築了防禦工事,但並不堅固。

戰機刻不容緩,是時候乘勢而上,打一場類似孟良崮戰役的漂亮仗了。

1947年7月17日晚,粟裕發起南麻戰役。按照「圍點打援」的做法,一個縱隊和地方武裝負責打援,另外三個縱隊分頭開進,完成對南麻的合圍。

7月18日上午,在特縱的火力掩護下,華野三縱隊向南麻發起波浪沖鋒。

然而戰鬥一打響,粟裕就發現不對勁。

整十一師戰鬥力很強,這是可以預料的。該師由十八軍改編而成,是土木系統的骨幹部隊,土木系統源於此——十八合成木、十一合成土。

作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十一師,不僅戰鬥力強,而且早早裝備了美式裝備。這樣的部隊能打仗也就不足為奇了。

讓粟裕感到不對勁的是,南麻的工事很堅固、很完整,哪裏裏是沒修好的樣子?

不好,情報可能出現了問題!

第11師師長胡璉因石牌防禦戰而聲名鵲起。他被毛澤東稱為「狡猾如狐,兇猛如虎」。換句話說,他比張靈甫更聰明、更狡猾,但比李天霞更勇敢、更善戰。

胡璉和張靈甫是老鄉,同時也是黃埔四期的同學。張靈甫死於孟良崮,無異於給他敲響了警鐘,使他在行動上更加奸詐謹慎。

胡璉一占領南麻,陣地500米範圍內的樹木、莊稼全部被砍伐,村民全部被趕走。胡璉也不允許指揮外邊有任何可供人辨認的標誌,師部設定了兩個以上的假地點。

不到半個月,第11師的所有工事和外壕陸續修好。但由於訊息封鎖嚴密,華野始終得不到相關準確資訊。

胡璉的防禦戰術與一般國民黨軍完全不同,采用「大縱深彈性防禦」。

整十一師有一個前哨連,搖擺不定,引誘華野的進攻部隊,設法使他們撲空。但是,前哨連一和華野接觸,就立刻後退,退到核心陣地。

胡璉在核心陣地周圍設定了許多鐵絲網和鹿角,其中鹿角就有3—5層。這些障礙不僅阻礙了華野前進,而且第11師發動的突然火力打擊也給進攻部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南麻戰役從一開始就異常激烈。經過18日一天的進攻,華野終於占領了南麻周邊的大部份警戒陣地。

1947年7月19日下午3時,華野在粟裕親自指揮下,向南麻核心陣地發起第一次總攻。

胡璉祭出第一個法寶:子母堡,這是他用來守衛南麻的殺手鐧。事後,第三野戰軍戰史上記載:「所有參加南麻戰役的華東野戰軍部隊,都沒有想到子母堡如此難攻。」

胡璉利用自己控制的村莊和山頭,修築大大小小的碉堡1200多座,其中大堡叫母堡,小堡叫子堡。

每一個大碉堡和二三十個小碉堡組成一個母碉堡,幾個母碉堡由交通壕溝連線,形成縱橫交錯的碉堡群。

母堡有一個班,子堡只有兩三個士兵,但這些像觸角一樣分散在母堡周圍的子堡,可以迫使進攻部隊在到達母堡之前提前分散兵力,從而失去襲擊的突然性。

子堡一觸發,母堡立即啟動,為子堡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在硬仗中,一般可以先用大炮摧毀要塞。

但子堡又矮又多,用大炮打就像用炮彈打蒼蠅一樣,效果並不明顯。對於大部份彈藥必須依靠繳獲的華野來說,這樣使用炮彈無異於揮霍浪費。

在當天的總攻中,華野縱隊形成密集隊形,向碉堡群猛沖。在子母堡密集火力網的攔截下,部隊傷亡驚人,沖鋒仍一次又一次被擊潰。

粟裕在前線觀察哨看到,前線部隊被子母堡阻擊,舉步維艱。他問身邊的作戰參謀:「你們以前訓練過進攻子母堡的戰術動作嗎?」

參謀回答說:「我訓練過攻擊碉堡,但沒有訓練過攻擊如此密集的子母堡。」粟裕後悔莫及:「這是深刻的教訓!」

華野偶爾能攻下一個子母堡,但平均要付出幾十甚至上百人的傷亡代價,整十一師的損失也不過子堡兩三個兵或母堡一個班。

粟裕迅速改變戰術。除了用炮火射擊,他還組織了爆破小組進行爆破。爆破小組先用炸藥包炸毀碉堡,突擊小組隨後發起快速沖鋒,占領陣地。

這樣一來,進攻部隊的傷亡減少了,但碉堡不是城墻,炸一個碉堡也沒問題。炸毀這麽多碉堡需要時間。

胡璉也針鋒相對地制定出防守戰術。粟裕有突擊組,他有反攻組,反攻組的人都是攜帶湯姆森衝鋒槍和手槍的老兵。

解放軍爆破時,反擊小組會同時發起攻擊,從不同方向猛撲爆破口,在突破口附近打死打傷沖上來的突擊小組。

就在雙方鏖戰的關鍵時刻,突然下起了大雨。

由於缺少防潮器材,華野彈藥被雨淋濕,無法使用,進行爆破攻擊所依靠的炸藥包大多失效。大雨還引發了山洪,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重炮無法拉動前線,難以轟擊碉堡。

孟良崮戰役時一滴雨都沒下,直接導致74師潰敗,但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下起了大雨,一不小心就救了整十一師一命。

胡璉乘勢組織兵力反擊,把華野開啟的缺口一一堵住。

1947年7月20日,戰鬥進入最激烈階段。華野全力突進,十一師一線部隊彈藥幾乎耗盡。雖然他們空投了彈藥作為補充,但這些彈藥不足以讓部隊在晚上消耗兩個小時。

胡璉急得團團轉,就連師和團發射訊號彈的火藥全部集合起來,送到前線。

經過一場惡戰,華野將整十一師壓縮到方圓十裏的區域,卻未能攻入和占領南麻任何一個主陣地。

1947年7月21日上午,粟裕以正面佯攻、側面偷襲的方式切入第十一師的薄弱陣地,最終攻占馬頭固。

馬頭固是第十一師南面的屏障。鞏固後可以擴大戰果,但粟裕的時間不多了。

南麻槍聲一響,蔣介石就接到範漢傑的報告,緊急命令黃百韜所部第二十五師、邱清泉所部第五軍迅速進攻南麻,對華野進行反包圍。

有了孟良崮的教訓,蔣介石這次的命令異常嚴厲,警告如果整11師像第74師一樣被華野消滅,將按照連坐法嚴懲各師的軍官。

「校長」祭出了必殺令,前面還有李天霞的榜樣,增援部隊沒有一個敢怠慢。

李天霞(右)

靠近南麻的3個整編師已與華野打援部隊發生激烈交火,粟裕計劃於21日晚再次發起總攻。

一場戰鬥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最後五分鐘」。孟良崮戰役也經歷了三次總攻,在敵軍援軍到來前的最後時刻,奪取了糧彈兩絕的74師的勝利。

可以預見,十一師的彈藥庫將空空如也,華野有望重演孟良崮的輝煌。

就在這時,戰事突然轉向,狡猾如狐、兇猛如虎的胡璉突然發難。

胡璉已經能聽到援軍的火炮聲。他知道援軍越近,粟裕進攻的時間也會提前。

為了爭取防守時間,他幹脆轉守為攻,把最後一次空投儲存的彈藥全部用光,集中部隊進行了反攻。

華野措手不及,陣地一度失守,粟裕的總攻計劃被徹底打亂。

與此同時,黃百韜已突破華野的阻擊陣地,邱清泉逼近南麻,其他援軍也越來越近。

粟裕手中沒有預備隊,無法增加打援力量。如果他不撤退,就可能被敵人包圍,使他不僅不能殲滅敵人,還可能被敵人殲滅。

1947年7月21日晚,粟裕當機立斷,下令撤退,各縱隊向東北撤退。但他們已經進入範漢傑的包圍圈。

範漢傑原計劃是以胡璉為誘餌,透過南麻堅固的工事和十一師強大的戰鬥力消耗華野有生力量,待對方精疲力竭後再實施反包圍。

李彌的整編第八師直接增援南麻國民黨軍,已於夜間到達南麻東北臨朐,切斷華野退路。

臨朐是魯中解放區與渤海解放區的咽喉要道。華野要退入渤海解放區,這座城市是必攻之地。

民國時期的臨朐城

粟裕臨時得到的偵察情報是,整八師遠道而來,主力還在半路上。前衛雖已入城,但還沒來得及修築工事。

盡管部隊仍十分疲憊,傷亡未得到補充,野外仍下著大雨,但粟裕決定於7月24日黃昏發起臨朐戰役,以速勝攻克城池。

但這次情報又錯了。

1947年7月23日,即預定發起進攻的前一天,李彌率主力入城,控制了當日臨朐城周邊的制高點。

整第八師雖然不是「五大主力」,但也不是無名小卒。該師前身第八軍是抗戰時期滇西遠征軍主力。

這支部隊在時任第八軍副軍長李彌的指揮下,為攻克松山、龍陵立下汗馬功勞。

在國民黨內部,李彌被認為是一位「有魄力、身經百戰、善於治軍、長於謀略的將軍」。

進入臨朐城後,他也不忘先修築子母堡,且修築速度極快。入城僅4小時,每個班至少完成一座碉堡。

1947年7月24日上午,撤出南麻的華野主力會同渤海軍區三個團冒雨行軍,包圍了臨朐。夜間,華野主力按計劃攻城。

粟裕定夜出擊,是為了體現攻關的突然性,然而,惡劣的天氣仍然拖著他的後腿。

暴雨導致河水暴漲,王必成縱隊無法按時到達指定攻擊位置,特縱的炮兵也因道路被毀無法參戰。

再調整部署為時已晚,粟裕命令部隊先進攻。

此時,城外已是一片汪洋,水深及膝。解放軍的幾次進攻都沒能越過護城河。

1947年7月25日,特縱、王必成縱隊到達,華野拿下部份外圍陣地,但攻城仍困難重重。

臨朐城墻堅固,城外地勢開闊,守軍易於發揮火力優勢。即使是城墻,僅靠人海戰術也難以接近。

1947年7月26日,粟裕指揮特縱榴彈炮團,先對城內南北街道進行遠端射擊,然後對其炮兵陣地進行壓制。

在炮火掩護下,攻城部隊對城墻進行了第一次爆破,但因雨天潮濕、炸藥失靈,爆破失敗。

當晚,又組織第二次爆破,終於在西門附近的城墻上開啟了一個約100米寬的突破口,7個連得以攻入城內。

李彌連忙堵漏,派兵從兩翼重新封閉突破口。

在守軍密集的火力封鎖下,解放軍後繼部隊傷亡太大,未能持續投入,城內城外失去聯系。

西門是一塊空地,四周是八師臨時修建的梅花母堡。失去後援的七連難以突圍,全部損失,場面極其慘烈。

1947年7月27日,粟裕從城防中尋找薄弱點。

臨朐城外有南關、北關。南關外靠近城墻的地方有一座房子,攻城時可以作為支撐,但它們已經被李彌用大炮炸毀。相比之下,北關三面有略低的土墻,尚有搭架雲梯進攻的條件。

進入解放戰爭後,華野已經很少使用雲梯攻城,這次也是暴雨之下的不得已之舉。

搭了雲梯以後,才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

土墻整天浸在雨水裏,土成了泥。搭不起梯子,就勉強爬上去,腿陷在泥裏拉不出來,行動困難。

北關仍不能攻下,攻守雙方形成僵持,短時間內難分勝負。

粟裕還需要一點時間來攻城。他能不能拿到足夠時間,取決於打援部隊的堅持。

此次擔任阻援任務的華野二縱四師表現異常出色。臨朐戰役結束前,他們獨立阻擊國民黨軍7個旅的增援部隊長達6晝夜,可謂「打得最硬,守得最好」。

粟裕得到了寶貴的時間。他繼續組織軍隊,向這座城市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整八師傷亡慘重。

截至7月29日,華野占領了南關、北關的大部份地區,整八師被壓縮在城內的狹小地帶。李彌彈盡糧絕,離全軍覆沒只有一步之遙。

眼看對手搖搖欲墜,粟裕集結三個縱隊全部兵力,當晚向臨朐發起總攻。

整八師就像南麻的整十一師。它是從死人中爬出來的精銳之師。即使即將死去,它的臂膀上還有一把力氣。

但從南麻戰役開始,華野縱隊連續幾天苦戰,部隊很累,總攻的氣勢大打折扣。

加上粟裕沒有新生力量和預備隊可以投入。結果,解放軍這次總攻還是沒能突破城墻。

1947年7月30日,雨過天晴,對攻城一方來說似乎是好事,但最先嘗到甜頭的還是守城一方。

天氣條件的改善,給國民黨空軍的行動帶來了便利。

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由於規模和能力有限,國民黨空軍對軍隊的支援一直十分有限,有時甚至無濟於事。但這一次,它的確實給了城裏的整8師雪中送炭。

臨朐地勢平坦開闊,城外已被華野完全占領,飛行員更容易發現目標或空投物資。

大量彈藥和物資的補充迅速恢復了八師的士氣,同時空軍戰機也對沒有防空能力的華野攻城部隊構成威脅。

此時,國民黨援軍也改變戰術,利用阻擊部隊缺口較大的弱點,突破華野四師的一線防禦。

再拖下去,華野不僅無法攻占臨朐,而且可能和在南麻一樣,它又一次被包圍了。

1947年7月30日晚,粟裕決定放棄臨朐,同時改變撤退路線,向臨朐東南的膠東半島轉移。

這意味著華野被迫放棄經營了十余年的沂蒙山根據地,後者曾是華野在山東的主要根據地。

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載,南麻、臨朐之戰,國民黨軍傷亡1.8萬人,華野自身傷亡2.1萬人。

殲滅戰最後變成了弊大於利的消耗戰。

華野本身並沒有穩定豐裕的後方基地,除部份由東北解放區海運補給外,大部份補給依靠戰場繳獲。

對於這樣一支主要依靠俘虜生存的野戰軍來說,如果不能徹底消滅對手,並從中獲得給養和人員(被俘士兵),從而進行良性迴圈,後果將極其嚴重。

這也是粟裕打仗只能贏不能輸的重要原因。

戰後,僅華野第四師所在縱隊就減員6000余人,人員無法補充,只好縮編,其中一個師被迫縮編為兩個團。

在孟良崮戰役中,華東特縱隊消耗了萊蕪戰役繳獲的部份炮彈,但繳獲了74師一批汽油和炮彈。

結果,這些汽油和炮彈在南麻、臨朐等戰役中全部消耗殆盡,形成了有車無油、有炮無彈的尷尬局面。

蔣介石也知道華野的情況。他在日記中寫道,經過南麻、臨朐兩戰,華野「已耗盡半年來獲得的我軍武器彈藥」。

由此,國民黨將南麻、臨朐戰役視為孟良戰役後的「翻身仗」「打氣仗」。

在這一輪較量中,粟裕確實忽略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個重要條件:天時。

每年七八月份,南麻、臨朐是雨季,暴雨連連,山洪暴發,這勢必會影響缺少雨具和防潮器材的華野的作戰效能。

其實,早在一年前的泗縣攻堅戰中,陳毅就已經吃過虧了,就在那時,大家都把失敗歸因於守泗縣的桂軍戰鬥力強,未能從中吸取其他教訓。

魯中下雨了,魯西、魯南也在下雨。大小河道、溝渠水位暴漲,低窪處被淹成澤國。

進入魯西、魯南的陳唐葉陶五個縱隊,因連日大雨,兵力分散,未能攻克滕縣、鄒縣,反而陷入敵人圍追堵截中。

用劉伯承的話說,就是「五指壓五只跳蚤,結果是一只都抓不到」。

陳唐葉陶南下西進,原本是為了配合劉鄧南渡黃河,最後實際上變成了劉鄧協調他們向魯西南突圍。

部隊赤腳行進,在洪水泥濘中連續作戰,非戰鬥減員相當嚴重。許多師只能縮成一個團。

在電報和對講機中,國民黨軍給華野兩大主力各取了一個他們認為很酷的綽號。一縱(葉飛縱隊)被稱為「麪包」,四縱(陶勇縱隊)被稱為「西瓜」。

這些人一開啟對講機,就會像要辦酒席一樣「吃麪包」「嚼西瓜」。

陶勇談到這次突破的艱難困苦時說,即使與二萬五千裏長征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個7月可以說是華野的災難月。

當時華野高層的分工是,粟裕主要負責戰役的組織指揮,陳毅主要負責戰略的設計策劃。

戰鬥剛結束,陳毅在動員部隊時說:「我們總要有積極的態度,不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他強調:「南麻、臨朐戰役不是敗仗,我們不僅沒有被敵人消滅,而且還俘虜、殲滅了一部份敵人,最後能主動結束戰鬥,敗仗從何說起?」

陳毅這樣說,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鼓勵戰敗後士氣陷入低落的部隊。

粟裕則起草並行出了一份內容簡短的電文,

此時,他的心情異常沈重。在部隊轉移途中,陳毅、譚震林提議他起草一份電報給中央,電報內容是檢討前兩次戰鬥失利的原因。

粟裕在電報中說:南麻、臨朐兩場戰役沒有打好,影響了整個山東戰局,「言念及此,五內如焚」,並引咎自責,請求處分。

中央有中央的考慮。

毛澤東已選定大別山區作為戰略反攻的矛頭,作出「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戰略部署:

劉鄧為主力,直奔大別山,粟裕為左翼突擊集團,陳農為右翼突擊集團,三軍逐鹿中原。

從粟裕的【自請處分電】發出那天起,延安總部兩天連發四封電報,要求粟裕迅速奔赴魯西南,指揮陳唐葉陶五個縱隊,策應劉鄧躍進大別山。

在「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戰略構想中,毛澤東對華野在魯西南的配合寄予厚望,並專門電告陳、蘇:

「劉鄧南下之戰能否取得勝利,一半要看陳唐葉陶五縱隊能否發揮作用。」

第三天,中央對「電自請處分」作出正式答復:「幾場戰役打不好不要緊」,「請安心工作,鼓舞士氣,以便再戰」。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同日,陳毅致電中央,對粟裕作出極高的評價:「我看中國共產黨二十多年來造就的傑出軍事家不多。近來粟裕、陳賡脫穎而出,前途光明,將與彭(彭德懷)、劉(劉伯承)、林(林彪)並列……」

由於作戰方向和重點的轉變,華野被一分為二。陳毅、粟裕在魯西南指揮的部隊是西兵團(後又稱陳粟大軍),隨譚震林、許世友留在膠東的部隊是東兵團。

1947年8月8日,粟裕率領王必成縱隊和特縱,準備強渡黃河,進入魯西南地區。

沒有人在戰鬥失敗後能提起精神。此外,隨粟裕行軍的部隊遠離老根據地,紀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種消極的怨言開始擡頭。

有人甚至懷疑全國戰略反攻的總形勢。為什麽全國反攻,他們的山東老家卻救不了?

行軍途中有句順口溜不脛而走:「反攻反攻,丟掉山東。」

早一步進入魯西南的陳、唐、葉、陶五縱隊,也是慘不忍睹。「七月分兵」以來,一個多月過去了,他們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就是整天被敵人追在屁股後面跑。

與陳粟的內線兵團相比,陳、唐、葉、陶縱隊的思想更加混亂。有的幹部直接說:「這樣下去,我們只會拖死,戰死總比拖死好。」

五個縱隊中,宋時輪縱隊已被迫退至黃河以北,這次粟裕南下才重新加入行軍佇列。

思想上的問題固然可以透過政治工作來解決,但解決幹部戰士思想疙瘩最有效的藥方還是打勝仗解氣。

渡河前,粟裕下定決心要大幹一場。他要權衡的是,是在黃河以北休整後再戰,還是立即渡河發動攻勢。

粟裕出發後不久,陸續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急電,通知劉鄧形勢日趨困難,「情況萬分緊急」。

1947年8月30日,粟裕再次接到毛澤東親筆簽名的急電:「劉鄧在大別山無法立足」,毛澤東要求粟裕立即渡過黃河,全力配合劉鄧。

劉鄧的處境讓粟裕做出了選擇。

魯西南作戰不同於以前的蘇中、蘇北,以及後來的魯南、魯中,因為他們已經離開根據地,成為蔣介石所說的「流寇」。

此外,還有一個「好時機」--雨季仍在持續,各地一片汪洋,敵人的機械化部隊行軍相當不易。

在回顧南麻、臨朐兩場戰役時,粟裕的認識非常嚴肅深刻,「過分樂觀」就是輕敵,這確實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或者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為有了輕敵作為前提,才會出現求勝心切、情報失誤、準備不足等漏洞,而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漏洞,在粟裕以往的盤算中都很少出現。

驕兵必敗,這是軍事科學上的一大詛咒。無論什麽時候你忽視它,你就會在戰場上受到懲罰。

七月分兵以後,華野已遠離「輕敵」思想,如今這個詛咒將應驗在國民黨軍隊身上。

華野成了「流寇」,蔣介石的註意力明顯下降,躍入大別山的劉鄧成了他新的心腹之患。

在國民黨陣營內部,也普遍認為「山東共軍被殲滅,無力再戰」,「魯西南共軍處於絕境……四麪包圍,無路可走」。

如果說,追擊華野的敵人都是像整11師這樣的精銳主力,華野還能自我安慰一下,更讓華野士兵想吐血的是,其中不少是雜牌軍,比如華野鄙視的「泥鰍部隊」吳化文部。

許多幹部戰士紛紛吐槽:這是把我堂堂華野當成民兵遊擊隊了!

當然,一堆雜牌裏也有亮眼的,比如邱清泉所在的第五師(由原第五軍更名而來)。

在有生力量損失較大的情況下,粟裕暫時不想打最強的敵人,他只會先挑軟的。

粟裕選中的新科倒黴蛋是整編五十七師。

五十七師下轄兩個旅,一個旅由蘇北保安團改編,一個旅由原偽軍改編。半日械半國械裝備,裝備陳舊,戰鬥力差,屬於三流部隊。

早在宿北戰役中,57師就被華野殲滅一個旅,兵力被削弱。這樣的「食材」正合粟裕胃口。

第57師早些時候與第5軍一起追趕華野,但後來有所松懈,逐漸拉開了與第5師20公裏的距離。

20公裏,夠了。

可供粟裕指揮的部隊,除了華野西兵團和特縱外,還有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30個團面對敵人4個團,兵力十分充沛。

1947年9月6日晚,粟裕南渡黃河後,立即下達戰鬥命令,發起沙土集戰役。

9月7日上午,華野集中三個縱隊向整57師發起進攻,整57師見勢不妙,迅速收縮到集沙處。

就兵力而言,解放軍的主攻力量是第57師的4倍,因此很快就在沙土集包圍第57師。

沙土集是一個有圍墻和外壕的小集鎮。57師進入後,挖了一些碉堡和掩體。這個地方的好處是土質疏松,易於開展土工工作。

掩體附近很快挖出了交通壕溝。就在總攻即將發起前,粟裕再次檢查戰備情況。當他看到碉堡和掩護時,皺起了眉頭。

魯西南不同於魯中山區,屬於平原,更適合炮兵作戰。如果有一定數量的炮彈,攻擊敵人碉堡和工事是沒有問題的。

可以很現實情況是「車無油、炮無彈」,除王必成縱隊有部份迫擊炮彈外,其他參戰縱隊均兩手空空。

劉鄧在大別山困難重重,這是由於純粹的外線作戰,完全脫離後方。

陳粟比他們強多了。西部兵團雖然脫離了山東根據地,但仍然以晉冀魯豫解放區為後盾。實際上,它在半外線作戰,離後方不遠。

粟裕連忙讓留守黃河以北的後勤部送來炮彈,越快越好。

1947年9月8日晚,華野發起總攻。經過半個小時的炮火轟擊,進攻部隊以連續爆破的方式將碉堡炸毀。

至9月9日晨,57師全殲,師長段霖茂以下8000余人被俘。

不怕打敗仗,就怕走過場,總結不好。粟裕以南麻、臨朐戰役為鑒,精心設計了沙土集戰役的各個環節。

南麻、臨朐沒有配備足夠的預備隊,這次他配備了一個縱隊作為預備隊。當時阻擊部隊太少了。這次他用三個縱隊加一個師阻擊援助,而且阻擊部隊比主攻部隊還多。

在華野圍攻沙土集期間,雖然邱清泉的第5軍都想救援,但面對這麽多阻擊的部隊也無能為力。

沙土集戰役是華野進入魯西南後的一個良好開端,也是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陳粟大軍第一次勝利。

對於「以戰養戰」的華野來說,這樣的勝利猶如久旱逢甘露。此後,人員、武器和彈藥得到了供應。

僅從57師繳獲的槍炮就有20余門,輕重機槍數百挺,以及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

戰鬥一結束,蔣介石再也不能輕視華野了,從山東和大別山抽出重兵馳援,減輕了劉鄧和華野東兵團所面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