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顯然四野和三野實力更厲害,為何先反攻的是二野?

2024-07-18歷史

所有熟悉解放戰爭歷史的人都清楚,我軍開始戰略反攻的關鍵是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即後來的二野千裏躍進大別山。

用其他話來說,劉鄧大軍發起了我軍戰略反擊的第一波攻勢。

很多人就問了,當時我軍各大野戰軍裏面,為何其他野戰軍實力都不差,唯獨卻是中野率先開啟反攻的呢?

需要了解的是,除了劉鄧野戰軍之外,東北還有東野(四野)以及山東的華野(三野)等部隊,它們實力更加強大。

懷著這樣的質疑,我們今天將和雨田一起探討,中野率先展開了反擊,揭示了辛秘秘聞,讓我們再次領略到「劉鄧大軍」的無畏犧牲精神,何其偉大!

晉冀魯豫劉鄧兩位首長(照片)在其他根據地內,不能進行反攻行動,因為條件有限。

在解放戰爭第一年結束後,我軍透過在各大戰場取得勝利,擊潰了蔣介石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計劃。在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消滅和重創敵軍71個整編旅,共殲滅120萬敵人。在這段時間裏,我方軍隊和敵方軍隊的軍力對比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我方軍隊的總人數從戰爭開始時的127萬人增加到了195萬人,其中野戰部隊從66萬增加到了105萬人;而對方國軍的總人數則從430萬下降到了370萬,正規軍從200萬下降到了145萬人。在野戰軍隊方面,他們的人數只比我們軍隊多30萬。

並且更加重要的是,用於戰略機動作戰的國軍士兵數量已經不到50個旅。換句話說,敵方已無力再進行全面進攻,戰爭只是相互消耗,敵方由攻轉守,我們必然將由守轉攻。

那麽多解放區中,為何只有劉鄧率領中央軍隊進行反攻呢?

我們軍隊的戰略打擊。

實際上,答案就很明顯:

在其他地區,沒有實施戰略性反攻的條件。

請先看一下東北方面的戰區。

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結束後,我軍已經開始在東北站住陣腳的也開始了夏季攻勢。

當時東北戰區劃分為南滿和北滿兩個根據地,北滿擁有3個主力縱隊(編號為1、2和6)、6個獨立師,總計約21萬人;南滿有2個縱隊(編號為3和4)、3個獨立師,總兵力為8萬多人。總共29萬人的正規軍,再加上二線的地方武裝和炮兵部隊,總共有38萬人,比國軍的32萬人稍多。

1947年在東北戰場作戰的中國軍隊(戰鬥照片)。

盡管敵我雙方實力差距較小,但由於東北的國軍是杜聿明的遠征軍和駐印軍組成,他們在裝備上仍然具有優勢。他們管控著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鐵路公路交通路線,使解放區無法聯通。南北兩個拳頭都很有力量,但卻無法充分展現出來。

東北的反攻還為時尚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林總在夏季攻勢中的最後一戰和陳明仁在四平打了平手,事實也證明當時的東野並沒有大城市攻堅能力,自然也不能開啟反攻。

在東北優秀的國民革命軍技藝精湛的陸軍部隊

西北和華東地區的情況與東北相似。

盡管彭總在三戰中勝利,包括陜北保衛戰的勝利,但總兵力仍然處於劣勢,再加上陜甘寧地區被認為是次要戰場,不清楚從這裏發起反攻能取得多大成就。

華東戰場地域廣闊,在1947年3月和5月,華野相繼取得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期間殲滅敵正規軍近10萬人,為各大戰區之最。

但與此在山東戰區的華野也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方面,由於大兵團持續作戰,部隊疲憊不堪,需要休整和鞏固戰果;另一方面,國軍雖然經歷了兩次失敗,但顧祝同的徐州陸總仍然擁有將近100萬的兵力,比陳老總和粟裕的華野多出2:1的兵力,且主要是精銳的美械部隊。盡管華野可以在華東地區開始反攻,但必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剛剛打完孟良崮戰役的華野軍隊

華北根據地不僅擁有充足的軍力,還具備發起反攻的條件。

最初,蔣介石在重點發動攻勢時,曾經表明過

在晉冀魯豫、晉察翼、東北等戰場上變守為攻,調動兵力進攻解放區南線的兩翼——山東和陜北兩解放區,試圖先消滅山東和陜北兩解放區的我軍,然後再將主力用於其他戰場,逐個將敵人消滅。

當華北軍區最初成立時,它只是一個新組建的野戰軍,缺乏豐富的大戰經驗,因此並沒有能力執行一次具有決定性或更具戰略意義的戰略進攻任務。

各大戰區實際上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壓力也隨之降臨到——劉陶宋兗兵團……

劉帥對晉冀魯豫軍團進行講話,他認為劉鄧大軍是最適合進行戰略反攻的。

既然其他野戰軍不具備反攻條件,那麽當時的劉鄧部隊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呢?

為什麽當時的劉鄧是最適合的,也是戰略進攻部隊的最佳選擇?

請聽從雨田君的引導,仔細分析……

請先觀察一下當時的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情況!

晉冀魯豫反攻作戰,取得了顯著的勝利。

在這一年的自衛反擊戰中,戰鬥的主要目標是山西的民團領袖閻老西、河北的獨立軍首領孫連仲,以及由胡宗南率領的出潼關部隊,他們都接受劉峙指揮。

劉峙是鄭州綏靖公署的主任。

在這段時間裏,劉鄧連續取得了定陶戰役的勝利,殲滅了敵人整編第3師。接著,他又在蒲路和隴海路等戰役中擊潰了劉峙的精銳部隊。再加上1946年初被劉鄧擊敗的閻老西部隊,以及邢台、邯鄲戰役中擊潰的孫連仲部隊。

陳賡的部隊在晉南也攻擊了胡宗南試圖支援山西的部隊,進一步壯大了山西的閻老西。

劉鄧在戰爭中的成就超過了東北戰場,僅次於粟裕和陳老總在華東戰區的成就。

1947年5月,豫北戰役結束後,晉魯魯豫野戰軍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自衛反擊,其戰鬥力和士氣達到了頂峰。

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新入伍士兵

除了過去的1、2、3、4和6縱以外,8縱屬於王新亭,9縱屬於秦基偉,10縱屬於王宏坤,11縱屬於王秉璋,12縱屬於張才千,整個野戰軍的規模達到了9個縱隊,總兵力為27萬人。加上軍區的地方部隊,總兵力達到42萬人,與華野的野戰兵力持平。

並且更為關鍵的是,歷經一年的抗戰,晉冀魯豫地區的國軍已經全數撤離,也就是說,目前的晉冀魯豫地區是一個安全的內線據點,不同於東北、西北和華東地區都處於戰爭狀態。

既然有能力騰出充足資源,選擇以實力雄厚的劉鄧大軍進行反攻是必然的選擇……

晉冀魯豫地區野戰軍的最精銳部隊。

這是利好一面的反攻,更為重要的還是利空一面的反攻。

在晉冀魯豫取得勝利的看似光鮮亮麗的表象之下,實際上隱藏著各種暗流湧動,並非盡是利好之因。

鄧公在晚年回憶起為什麽要前往千裏大別山時,曾經鄭重地說到

我們將散落的遊擊隊員整合成為野戰軍,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現在是一個適合的時機,應該將註意力轉移到外部,否則會吃虧。以魯豫為例,經過一年的內地作戰,農民的家禽、家畜見得不多了,村裏的樹也減少了,問問自己,在解放區進行鬥爭,我們能忍受得了嗎?如果我們只是想在內線作戰時舒服些,那就中了敵人的圈套。

的確,透過鄧公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我解放區實施的全面進攻是毒辣的手段。

在老蔣領導的還鄉團隊中在解放區收縮。

他老蔣雖然不在意,但他能動用國統區三億人口支援作戰,而我們軍隊只能動用一億人口。由於都在戰區,這一億人口無法生產,全部卷入戰爭,持續下去將削弱我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於此在我軍的四大根據地中,就經濟而言,以晉冀魯豫最為薄弱。

東北地區自有豐厚礦產和糧食資源,再加上鋼鐵和煤炭等資源,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山東地區稍顯弱勢,但擁有渤海和膠東等戰略要地,也是產糧和礦產豐富的地區。膠東兵工廠在各大解放區享有盛譽,同時還可透過陸路與晉察冀、海路和東北實作聯動。

蔣介石的擠壓策略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問題並不嚴重。

只有晉冀魯豫解放區受國統區的影響最為顯著。

對抗劉鄧的國民黨軍(劇照)

晉冀魯豫解放區,自身貨幣價值不高,糧食產量不如山東和東北,自給自足還有不足,唯一有利可圖的經濟作物是棉花。然而這種出口物品在國統區的需求很大,蔣介石利用貨幣政策,導致紙幣貶值,導致棉花出口收入減少了好幾倍,經濟支柱動搖,解放區更加遭受老蔣經濟壓迫。

以1947年為例,晉冀魯豫地區在解放區經濟中,通貨膨脹率是抗戰時期的130倍,整個晉冀魯豫地區如果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整個經濟將面臨崩潰。

緩解這場經濟危機的最佳策略是采取主動進攻的態度,將戰爭引向國民黨控制區,減輕解放區的壓力。

更為重要的是晉冀魯豫解放區,比其他解放區都需要在這個時間節點,進行反攻。

山西、河北、山東和河南解放區的居民(劇照)

就地理條件而言,晉冀魯豫野戰軍是各大戰區中最適合發起反攻的。

1947年,國軍全力出擊,集中所有兵力向解放區發動進攻,造成後方守備薄弱,而且由於戰事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使得長江以南和西北地區等接近20個省份中,國軍只有20個團在駐防,即使在國軍華中地區的武漢,也只有不到4萬人駐紮,湖南、廣西、福建和浙江等地區都沒有一支正規部隊。劉鄧的晉冀魯豫地區恰好是離國統區腹地最近的前線。

在這種虛空的背景下,如果劉鄧真的進入深處大別山,就能對武漢、南京構成威脅,也可以與外線的華野形成配合,開展中原戰場。

退一萬步說

他們的攻勢必將引發國軍的反擊和圍剿,有些特許能會吸引敵人的註意,減輕解放區的壓力,這種奉獻精神和無畏精神,正是我們那一代革命者的代表……

劉鄧千裏躍進大別山更多是一種壯士一去兮的悲壯,這是為何後面陳老總等人都說,劉鄧和中野為了解放戰爭犧牲太多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