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將領馮欽哉起義後,卻拒絕任命官職,是為什麽?

2024-02-05歷史

對於革命中做出貢獻的人,黨始終秉持著公正和公平的態度。在戰場上英勇奮鬥的將士們,黨都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榮譽和地位,從士兵到元帥,他們都被授予了相應的軍銜,這是他們應得的回報,也是他們為黨和人民所做出的貢獻的體現。

然而,對於曾經的敵人,比如「投降」的國軍將士,他們的貢獻並不被忽視。他們透過「起義」加速了解放戰爭的行程,減少了我軍的傷亡,這同樣是他們為黨和人民做出的貢獻。

對於這樣的「起義」者,黨也應該給予他們應有的獎勵和榮譽。 其中,傅作義就是一位「起義」者中的傑出代表。

在解放戰爭初期,他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總」,手握重兵,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最強悍的對手。然而,他最終選擇了「起義」,這為我軍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這樣的「起義」者,黨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榮譽和地位,這是他們應得的回報,也是對他們為黨和人民做出貢獻的肯定。

傅作義雖然手握百萬精兵,但他清楚戰爭的勝負並不完全取決於兵力的多少。在戰爭的關鍵時期,快速拿下北平這一戰略要地至關重要。

為此,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傅作義的作戰計劃,毛主席嚴令一定要快速拿下北平。然而,就在關鍵時刻,傅作義卻選擇了起義,華北和平解放。

毛主席在見到傅作義後,開心地握著他的手,稱贊他是有功之臣,避免了華北生靈塗炭,保護了北平這個歷史名城。

傅作義緊張地表示,他將堅決服從毛主席和黨中央的任何命令,不管讓他做什麽,他都會堅決完成。但是,該給傅作義安排什麽工作,卻讓毛主席犯了難。

毛澤東深知接納國民黨降將的意義重大,但同時也需要一視同仁,不能因傅作義之前的職務過高而偏袒。因此,他做出了一個公正的決定,任命傅作義為水利部長,與他之前的地位相同,並對傅作義的下屬也委以重任。

傅作義和下屬們都對這一決定感到欣喜,欣然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官職。然而,馮欽哉是唯一一個例外,他對此並沒有接受。

馮欽哉:亂世中的青年才俊馮欽哉,1889年4月11日出生於山西,自小聰明過人,學習用功,成績次次名列前茅。

在一所新式學堂讀書期間,他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思想和有誌青年,深刻認識到腐朽的滿清王朝的無能,早早立下了推翻清政府的誌向。

1909年,他加入同盟會,秘密從事反清活動,年僅20歲。1911年太原起義爆發,馮欽哉積極參與其中,他明白要幹革命,必須有自己的武裝,於是他回到家鄉組建了一支縣大隊,攻打當地的清政府,年僅22歲。

當地人都驚嘆他的才華,認為他將來必定成為重要人物。辛亥革命勝利後,馮欽哉回到學堂繼續學習,但很快又發現「天下並不太平」。

馮欽哉,一位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對於袁世凱的稱帝,他感到無比憤慨。於是,他決定回到家鄉,組織軍隊,響應孫中山的「討袁戰爭」。

雖然面對北洋軍閥的強大兵力,馮欽哉毫不畏懼,艱苦作戰,但是最終寡不敵眾,被迫撤離了山西。然而,他在山西土地上發誓,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這個誓言,就像黑夜降臨前的最後一縷光芒,雖然微弱,但卻充滿了希望和力量。 馮欽哉作為山西討袁代表去拜謁孫中山,受到了中山先生的隆重接待。

孫中山認為馮欽哉是一個難得的好苗子,不僅年輕有為,而且有著堅定的信仰和勇氣。他忍不住對周圍人說:「這麽年輕就能作為一省代表,實在是罕見!」

馮欽哉的名聲因此而傳開,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英勇青年。 新文案的核心思想是:馮欽哉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展示了勇氣和決心。

雖然他面對強大的敵人,但他從未放棄,始終堅信自己會成功。他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希望和勇氣的故事,他的名字,將永遠被人們記住。

在孫中山之後,馮欽哉來到了陜西,成為了楊虎城麾下的一名營長。他在南征北戰的生涯中一路攀升,從營長升至軍長,成為楊虎城手下的得力幹將。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楊虎城和張學良對蔣介石進行兵諫,希望能夠停止內戰,共同對外。當張楊二人劫持蔣介石後,中央軍立即向西安進發。

楊虎城非常焦慮,他命令馮欽哉立即進駐潼關,阻止中央軍的進攻。然而,馮欽哉的固執讓他違背了命令,他宣布自己不會與共產黨、張學良或者中央軍作戰,完全站在了領袖蔣介石的一邊。

楊虎城對此非常憤怒,他痛斥馮欽哉只考慮個人的忠誠,卻忽視了國家的利益。

馮欽哉堅持不防守潼關,險些讓西安事變功虧一簣,但也因此得到了蔣介石的信任。抗日戰爭爆發後,馮欽哉與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協同作戰,殲滅了大量日軍,但也因此被蔣介石猜忌並奪去了兵權。

他深愛家鄉,請求老蔣給他一些軍隊,保衛鄉民。老蔣答應給他5個軍,馮欽哉滿懷希望,但苦等一年後,他看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知道他只是「隨口一說」。

馮欽哉將軍在傅作義麾下時,以自己的智慧和遠見勸說傅作義投降,避免了無謂的傷亡,促使北平糊平解放。他的貢獻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多次提出要給他合適的官職,但他婉拒了這些機會,表示他希望成為像傅青主那樣的人。

那麽,馮欽哉口中的傅青主又是誰呢?

傅青主:出生於明朝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十九日,出身官宦世家,原名傅山,字青竹,後改為青主。他天資聰穎,家學淵博,年輕時便積累了深厚的學識,成為當地備受矚目的學者。

有一位名為袁繼鹹的大儒,聞名遐邇,聽說傅青主才華出眾,決定親自前來考驗。袁繼鹹出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期待能真正考驗傅青主的實力。

然而,傅青主不僅輕松解答了所有難題,還表現出極度的自信和從容。袁繼鹹喜出望外,認為這個年輕人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己多年的研究終於有了傳人。

於是,他向傅青主提出請求:「你願意成為我的徒弟嗎?」傅青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袁繼鹹是天下聞名的大儒,就這樣成了自己的老師?

這真是天上掉餡餅了!他趕忙作揖,恭敬地回答:「弟子願意!」從此,師徒兩人潛心治學,共同創作,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袁繼鹹和他的弟子傅青主,生逢亂世。傅青主在戰火中帶著家人四處避難,目睹了明朝滅亡的慘狀,寫下詩句以表達心中的悲傷。

而袁繼鹹則不幸被清軍擄走,最終因不肯降清而慘遭殺害。傅青主對此深感痛心,為紀念師恩,戴孝三年。傅青主天資聰穎,不僅超越了他的老師袁繼鹹,還成為了可以彪炳史冊的學者。

梁啟超甚至將傅青主與其他五位明末清初的大師一起並列,視為時代的精神象征。

梁啟超聲名顯赫,清廷欲藉其之力穩定江山,特意向他征召為官,以期為天下士子樹立榜樣。然而,傅青主拒絕了清廷的多次征召,此舉得到了世人的贊賞。

自此,他的精神在山西廣泛流傳,影響了無數人,其中包括馮欽哉。

馮欽哉拒絕上任後,毅然選擇過起了平民生活,以傅青主為榜樣,生活儉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傅青主雖然沒有做官,但作為地主,家裏有大量的土地,不愁生活。然而,新中國消滅了剝削階級,如果再無所事事,就只能面臨「餓肚子」的困境。

雖然馮欽哉自己道德高尚,但他還有家人需要照顧。最初,家人對他的決定沒有表示反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裏的生活開始變得拮據。

此時,妻子站了出來,支持馮欽哉的決定,並鼓勵他去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然而,隨著生活的壓力逐漸增大,妻子開始勸他考慮重新就業。

此外,傅作義也經常勸他考慮一下這個問題。面對家庭和朋友的建議,馮欽哉深感壓力,但仍然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

傅作義在成為水利部長後,傾盡全力投身於中國的水利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連毛主席都常對身邊人贊嘆:「傅作義確實是個非常有才的人!」

傅作義剛到任時,心中有些忐忑,因為他曾經是「敗軍之將」,與同事曾經是「敵人」。但漸漸地,他發現共產黨沒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傅作義感嘆:「我終於知道國民黨為什麽失敗了!」

傅作義曾與老部下馮欽哉一同出門遊玩,傅作義詢問馮欽哉的現狀。馮欽哉回答自己無官無職,只是一個平民。傅作義對此感到驚訝,詢問馮欽哉是否犯了什麽錯誤。

馮欽哉表示自己並無過錯,而是因為自己認為「忠臣不事二主」,想學傅青主。傅作義聽後哈哈大笑,認為現代社會和封建時代已經不同,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國家做事。

經過一番交談,馮欽哉恍然大悟,最終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任命。

馮欽哉總結:現代社會和封建王朝有根本的不同,我們在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去除其中的糟粕。雖然馮欽哉有些固執,但他對國家的熱愛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

魯迅曾說:「年輕人要積極向上,發一份光,就散發一份熱。如果沒有火炬,那就做唯一的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發光發熱,照亮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