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日不落帝國,到帝國落幕,英國如何一步步淪為二戰最大輸家?

2024-02-05歷史

閱讀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865年,英國霸權如日中天之際,一代名相帕麥斯頓曾對國民自豪地宣布:北美和俄羅斯是我們的谷倉,澳洲為我們牧羊,阿根廷為我們養牛,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

那時候的英國,舉目四望獨孤求敗,沒有人會懷疑大英的霸權會將千秋萬代傳承下去。

帕麥斯頓

然而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任誰也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80年的時間,當年那座高不可攀的山巔之城,就轟然倒塌了。

那英國從巔峰到隕落,究竟經歷了什麽呢?

英國崛起

英國位於歐洲西北大西洋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歐亞文明的邊緣地帶。

按理說,這種地方不該崛起一個世界強國。

但自從大航海以後,世界的規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原來作為歐洲貿易中心的地中海開始衰落,貿易航線開始往大西洋地區轉移。

英國得天時之先,他的統治者敏銳地把握住了時代的風口,加入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之中。

大航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白銀時代,商業時代和工業時代。

白銀時代,西班牙跟葡萄牙靠著先發優勢,占據了南美白銀產地稱霸一時。

可西班牙跟葡萄牙不知道的是,貨幣只是財富的符號而非財富本身。

他們把這些財富,都用來跟英國和明朝購買商品,催生了他們的資本主義萌芽,而自己卻一無所得,最後被時代拋棄。

西班牙隕落後,以金融和航海著稱的荷蘭後來居上,執世界貿易之牛耳。

荷蘭人靠著海外貿易,賺得盆滿缽滿。

世界進入商業時代,而荷蘭要進入大西洋,就不可避免要經過英國。

英國透過發動四次英荷戰爭,最終奪取了荷蘭的海上霸權,史稱英荷禪讓。

英國接過荷蘭霸權後,又面臨法國的威脅。

五次反法同盟中,英國鍥而不舍,最終用錢砸死了一代天驕,最終獨霸世界。

拿破侖

後來沙皇俄國又冒頭挑戰,英國又從多瑙河到海參崴圍追堵截,構了建一條長達萬裏封鎖防線,最終將沙皇俄國的國運徹底堵死。

到1840年,英國工業革命大功告成時,舉目四望早已天下無敵。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足足在世界的巔峰,傲然獨立了74年。

那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總噸位高達驚人的271.4萬噸。

大家要知道,當時排第二的德國和第三美國海軍,加起來都沒有他多呀。

此外英國手上還掌握著3300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領土,和占據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世界三分之一的工業產能。

米字旗插遍了世界每個角落,只要太陽普照的地方,就有英國人的勢力範圍。

所以帕麥斯頓,才能自豪地對全世界,說出文章開頭的那句話。

但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英國依靠海量的殖民地,孕育出工業革命的果實,自然也逃不掉對殖民地的依賴。

取得霸權之後,英國並沒有進一步推動,並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反而沈浸在殖民地帶來的廉價資源和低價傾銷市場中不可自拔。

而沒有殖民地可供剝削的後起之秀美國和德國,則不得不窮則思變。

他們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面費盡心思,最終成功點爆第二次工業革命,實作彎道超車。

到了19世紀末期,德國工業產能已經超越英國。

而美國在甲午戰爭爆發那年,便已經在GDP上反超了英國。

可面對世界的變化,英國人卻沈浸在一強獨霸的幻夢中,不肯醒來。

國雖大,好戰必亡

英國非但沒有正視美德兩國的崛起,還在19世紀末期,卷入了一場讓帝國元氣大傷的戰爭。

這場戰爭就是布爾戰爭,發生地點:南非。

南非本來是荷蘭人的殖民地。

1795年荷蘭霸權隕落後,英國人登陸南非,接管荷蘭人的殖民地。

原先荷蘭留在這裏的白人殖民者布爾人,不願意接受失敗,跟英國鬥爭了半個世紀。

但胳膊最終拗不過大腿,19世紀50年代,布爾人被迫北遷到南非北邊的奧蘭治河和瓦爾河流域定居,並在這裏建立了兩個共和國,即奧蘭治共和國和德蘭士瓦共和國。

19世紀70年代,奧蘭治共和國發現了大型鉆石礦。

於是英國人,就像聞見血腥的鯊魚一般尋聲而來。

雙方話不投機半句多,爆發了第一次布爾戰爭,此戰英國損傷慘重黯然收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84年,德蘭士瓦共和國又發現了當時世界最大的金礦蘭德金礦。

多大呢?超過人類已知金礦總和。

靠著這座金礦,德蘭士瓦一夜暴富,在金礦附近建立了約翰內斯堡,也就是今天南非的第二大城市。

南邊的英國人,當時實行的是金本位制度,見狀那個饞啊!哈喇子都流了一地。

但由於第一次布爾戰爭的教訓,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1895年英國南非殖民地來了一個總督,張伯倫。

沒錯,就是後來搞綏靖政策的那位。

張伯倫

在張伯倫的默許下,一個叫詹森的黃金商人,帶著500名南非警察發動遠征,想要滅掉德蘭士瓦共和國,結果慘敗。

雙方圍繞詹森事件,來回扯皮了三年,甚至遠在歐洲的德皇威廉二世,都來湊了一把熱鬧。

英國人一看,這是通敵啊!這是德國要染指非洲殖民地的前奏啊!打吧!

1899年,第二次波耳戰爭爆發。

這次戰爭中,布爾人利用南非北部的山地地形,跟英國人打起了遊擊戰,讓英國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

德國、法國、美國、荷蘭、俄國,看到老霸主被套住了,各種軍火援助不要錢似地往布爾人身上堆。

得到外援的布爾人,這下子更硬氣了,逼得英國人不得不祭出臭名昭著的集中營,來對付他的人民戰爭。

沒錯,集中營就是從這個時候發明出來的。

後面的希特勒跟英國人比起來,充其量只是個山寨。

這場戰爭從1899年一直打到1902年,直把英國拖得元氣大傷,前後投入南非戰場的軍費,高達2.2億英鎊。

這是什麽概念呢?大家要知道,同一時間的八國聯軍戰爭中,慈禧太後量中華之物力,也只是賠了6750萬英鎊而已。

英國人這回,可真是元氣大傷了。

以至於一向秉持光榮孤立的英國政府,在戰後再也矜持不下去了,竟然在戰爭結束的1902年,破天荒地跟日本結成了英日同盟。

另外,這場戰爭中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插曲。

當時有一個叫甘地的印度人,正在南非給英國人搞後勤,親眼目睹了宗主國的雄姿。

不過布爾戰爭只是前菜而已,歐洲那邊還有一場真正的滅頂之災,在等著大英帝國呢!

自從英國發跡以來,他對歐洲大陸實行的都是離岸平衡政策。

這套政策的核心,就是防止歐洲大陸崛起一個統一強國。

因為歐陸的工業生產力,加起來比英國3300萬平方公裏殖民地還要龐大。

而且離他本土這麽近,一旦發難就是滅頂之災。

所以過去幾百年,英國人一直都不遺余力地,在歐洲大陸玩打地鼠遊戲。

誰強就打誰,誰弱就扶持誰。

但第二次工業的爆發,完全打亂了英國人的布局。

德國後來居上,一枝獨秀,甚至其工業產值還反超了英國。

這本該引起英國的警惕,但俾斯麥執政期間,為了防止引來英國人的忌憚,一直都在韜光養晦,盡力不去觸碰英國人的軟肋,殖民地和海軍,而是竭盡所能去提高勞動生產率。

俾斯麥

這一做法,讓德國成功在英國眼皮子底下,實作了大國崛起。

但時間來到1890年時,俾斯麥的伯樂威廉一世去世,上位的是老領導的孫子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誌大才疏,不願意苦哈哈地去點科技樹,居然也想像英國人那樣,躺在殖民地上吸血。

為此他公開喊出了那句話:把火藥備好,把軍刀磨亮,去爭奪陽光下的地盤。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當時德國的海軍部長,為了迎合領導的雄心壯誌,也公開呼籲要把德國海軍,擴張到英國人的三分之二。

你這不是在挖英國人的祖墳嗎?

威廉二世

德國人這麽搞的後果,就是英德關系全面惡化,雙方在戰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後,雙方多年積累的矛盾徹底爆發,把歐洲乃至於全世界,都卷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之中。

前面說過,布爾戰爭打了四年,英國人前後花費也只不過是2.2億英鎊而已。

可一戰的花費,卻是每年20億英鎊,後期甚至一度高達25億英鎊。

戰前英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戰後居然倒欠了美國8.5億英鎊。

殖民地體系崩潰

一戰後,美國成為了最大的贏家,眼見大英霸權就要就此易手了。

可姜終究還是老的辣。

戰後美國總統韋遜意氣風發,準備要到歐洲指點江山的時候,英法兩國聯手搞殖民地貿易保護,將美元拒絕在世界市場之外。

韋遜空手而歸,美國第一次染指霸權宣告失敗。

美國總統韋遜

不過老美吃一塹長一智,他們知道英法這兩個老家夥,之所以死而不亡,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有殖民地可供回血。

要想徹底顛覆英國霸權,就要肢解英國的殖民地體系。

一戰後,英國人和法國人往死裏壓榨德國人,試圖透過戰爭賠款從德國那裏得到補償。

但戰爭打下來,德國早就已經是一窮二白,但凡還有還手之力,人家又豈會那麽痛快就投降?

被壓榨得苦不堪言的德國,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樣,只需一顆火星子,就能把英法炸得粉身碎骨。

而美國人就是那顆火星。

德國雖然戰敗,但是工業體系仍然得到保留,只要有外部資金輸入,馬上就能滿血復活。

於是美國人很貼心地送上了道威斯計劃,幫德國恢復。

這個道威斯計劃,本質上就是馬歇爾計劃1.0版。

在他的輸血下,德國短短10年就回到了戰前巔峰。

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扶持,就算後來的希特勒說得天花亂墜,都是白搭。

果不其然,德國這顆棋子沒有讓美國失望,希特勒真就將本就奄奄一息的英法一波帶走。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則借助【租借法案】渾水摸魚,趁機以白菜價收割了英國在美洲的所有軍事基地,成為最大贏家。

但是德國再怎麽鬧,充其量也是重創英法的本土而已,那些海外殖民地,希特勒可是鞭長莫及啊!

為了摧毀英法在東方的殖民地,美國人又扶持了另一個國家:日本。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美國人才是最大的幕後黑手。

在珍珠港事變之前,日本戰爭所需的石油、鋼鐵、橡膠全都是美國人給他提供。

否則就憑那個資源貧乏的島國,他能打那麽多年?

珍珠港事變

日本的戰爭規模越大,對美國的依賴就會越大。

等他把杠桿拉滿之後,美國就突然撤資,讓日本暴雷。

這時候日本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把吞下去的土地,全都吐出來交給美國人。

第二、把矛頭對準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從那裏掠奪戰爭資源作最後一賭。

最終日本人選擇了第二條道路,成功摧毀了英法在東方的殖民地體系。

戰後美國又踩著日本的屍體,把這些地方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可還不夠,還有中東、非洲尤其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印度,沒有解決呢?

這該怎麽辦呢?

中東跟非洲方向,戰後新貴蘇聯聯合美國,一起煽動當地民族獨立運動,無限拉高殖民地統治成本,逼迫武功盡廢的英國不得不撤離。

至於印度方向,前面說過,甘地自從布爾戰爭回國後,就一直不遺余力地在推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雖然對英國人造不成傷害,但是這個統治成本那是真的高。

英國人再也扛不住了,1947年宣布允許印度獨立建國。

至此,英國人成為了二戰的最大輸家。

其實英國也不是沒想掙紮過的,1956年英國人不願再退,在蘇伊士運河的問題上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納賽爾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

結果美蘇兩國強行出手,喝退英法。

美國說再不收手就斷絕援助,蘇聯說限期不退,紅軍就要出現在埃及。

英法兩國人窮誌短、馬瘦毛長,哪裏還有跟美蘇叫板的資本呀?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

至此,長達400年的殖民地時代一去不復返。

帶走的,還有殖民地時代,集大成者的日不落帝國。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