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美國為何放任蔣介石失敗據毛主席說,因為美國要扶植新的亞洲霸主

2024-02-02歷史

美國為何放任蔣介石失敗?據毛主席說,因為美國要扶植新的亞洲霸主。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了地球上的兩大霸主。他們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但也常常互相拆台和合作,形成了兩極世界的歷史背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 蔣介石玩了一出「假和談,真準備」的把戲後,撕毀了停戰協定,挑起了內戰。

令人震驚的是,蔣介石集團竟然喊出了「三個月消滅共軍」的口號。不知是歷史知識的缺乏,還是健忘癥的影響,這樣的口號顯然不切實際。

有人說,三個月是魔咒。無論是過去紅軍時期的蔣介石,還是日寇侵華時期的日本,都曾放言三個月消滅對手。然而,事實證明,三個月只是一個幻想。

對於蔣介石集團來說,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喊出三個月,但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終,蔣介石被打垮,新中國成立,中國開始崛起。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在蔣介石被打垮的那一刻,他的盟友美國也沒有介入。這是為什麽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戰後的美國,曾以「講道理,有追求」的形象示人,就像青春美少年一樣。盡管如此,美國的本質始終是為了本國利益服務的,這一點不容忽視。

在對待中國這位二戰重要盟友時,美國曾嘗試透過談判解決國共問題,其中馬歇爾就是代表人物。然而,蔣介石卻堅決不肯妥協,堅持打內戰,無論馬歇爾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心。

這使得馬歇爾與蔣介石的關系變得非常緊張,甚至可以說是水火不容。蔣介石認為馬歇爾偏袒延安,甚至在日記中稱呼他為「馬下兒」,並大罵他「神經錯亂」。

最終,馬歇爾的調解失敗,內戰爆發,馬歇爾被迫離開中國。

美國對於中國的重要性無法忽視,因此他們無法輕易放棄對中國的影響。於是,杜魯門派出了魏德邁,他的身份特殊,是蔣介石的老朋友。

然而,延安卻對他的到來表示出抵觸,因為在1946年,美國曾想讓魏德邁擔任駐華大使,但延安強烈反對,最終選擇了司徒雷登。

這次的調整似乎是對蔣介石的鼓勵,但結果並不理想。在1947年,魏德邁向杜魯門報告稱,國民黨在軍事上處於劣勢,中共有可能統一中國。

他建議美國承諾給予國民政府援助,但這個建議被美國政府拒絕,報告也被列為機密並束之高閣。 這意味著,美國雖然預見到了蔣介石的劣勢,但並沒有采取有效的行動。

魏德邁懇求美國給予支持,特別是在物資上的援助,但他的請求被杜魯門拒絕。那麽,杜魯門為什麽要這樣做呢?答案很簡單,他對蔣介石已經失去了信心。

美國早已知曉四大家族在國難中大肆斂財,利用我們的援助發財。然而,蔣介石對此卻視而不見。杜魯門為了競選總統,支持對手,利用美國的援助試圖影響美國總統大選,這讓杜魯門情何以堪?

因此,他將魏德邁的報告束之高閣。美國的本質是追求本國利益,雖然會拋棄蔣介石,但不會拋棄國民黨。後來,李宗仁取代蔣介石成為總統。

然而,大勢已定,國民黨最終無法逃脫崩盤的命運。這就是美國未介入的第二個原因。

二戰後,美蘇兩國的重心都集中在歐洲,對亞洲的關註相對較少。這是因為蘇聯在歐洲的擴張引起了美國的警惕。例如,1945年至1948年間,美國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爭奪中敗北,這一事件震動了當時的歐洲。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部,工業發達,其中捷克式輕機槍在二戰中非常有名。美國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失敗,促成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接著是德國的「柏林危機」,又稱柏林封鎖。歐洲局勢緊張,美蘇兩國都在竭力關註,沒有多余的力量介入中國局勢。

在1948年,中國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大戰役開始打響,分別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的勝利,讓美國即使有通天本領也無法再次介入。

一方面,中國的地盤太大,美國需要調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而且前期的準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歐洲的情況也需要考慮,美國是否要在那裏投入更多的資源?

同時,蘇聯的存在也是關鍵,蘇聯也深知中國的關鍵,並且會如美國一樣采取行動。例如在渡江戰役之前,美國和蘇聯都希望中國能劃江而治,這是因為他們需要互相制衡。

但是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場災難,可能會重蹈南北朝的悲劇。

三、毛澤東的遠見毛澤東的遠見,早已預見到了美蘇的企圖。早在1948年6月,他就預見到了解放戰爭的緊迫性,並說出了著名的話:「抗日戰爭快不得,解放戰爭拖不得!」

毛澤東的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規律。他看到了美蘇在歐洲爭鬥的良機,果斷地發起了三大戰役,提前結束了蔣介石的統治,把中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結束了百年的屈辱歷史。

因此,當毛澤東得知美蘇希望劃江而治時,他堅決反對,並表現出豪情壯誌:「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美國沒有在蔣介石被打垮時介入,不是因為他們無能,而是因為遇到了毛主席。早在1949年8月5日,美國釋出了【中美關系白皮書】,批評了蔣介石,並表示中華民國的失敗是由於國民政府自身的領導問題,而非美國的責任。

十三天後,新華社開始廣播【別了,司徒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