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4年,華國鋒請示如何處置陷害賀龍的李仲公,周總理:就這樣吧

2024-07-25歷史

【前言】

1974年9月,鑒於賀龍寫給蔣介石「求降信」一事存有諸多疑點,中共中央決定對其重新展開調查,以澄清事實。

經一系列調查與取證後查明,所謂的「求降信」純屬偽造,其幕後黑手為國務院參事李仲公。

在知曉真相後,負責此案件的楊貴心懷憤懣與不平,他覺得這般惡行斷不可姑息,李仲公理應依法受到嚴厲懲處。

當華國鋒把此狀況呈報給周總理,並詢問怎樣處理之際,周總理僅言道:「如此即可。」

那麽,究竟何種緣由致使李仲公對賀龍進行陷害?對於這般肆無忌憚的陷害之舉,為何周總理未對其予以重懲呢?

【逮捕蔣介石派來的說客】

在大革命時期,賀龍憑借非凡的膽略及善戰之能,戰功赫赫。就連蔣介石也對其頗為賞識,許以高官厚祿,企圖將其拉攏至自己麾下。

然而,蔣介石所派遣的那些勸降人員,要麽遭賀龍扣押,要麽徑直被處決,蔣介石耗費諸多精力,也未能將其拉攏,其中李仲公便是蔣介石派出的勸降者之一。

李仲公乃蔣介石之心腹,於蔣介石左右為之籌謀。1927 年,李仲公抵達漢口,欲策劃鼓動駐於此地的部份將領擁戴蔣介石。

賀龍為其目標之一,然李仲公並不識賀龍,若貿然求見,恐遭拒。遂想到賀龍部下有其舊識——嚴仁珊。

賀龍毫無架子,與部下關系甚篤,時常前往部下家中。李仲公借此在嚴仁珊家棲身並耐心等候。

誠然,李仲公未向嚴仁珊言明自己此趟行程的意圖,僅表示期望其幫忙予以引見。不出所料,未過多久,賀龍便抵達了嚴仁珊的住所。

嚴仁珊借機向賀龍言明:「蔣介石的秘書長李仲公欲前來見您。」賀龍聞之,其面上掠過一絲警惕。

李仲公未言明此次之目的,故而嚴仁珊亦不明就裏。雖賀龍無意與蔣介石有所牽扯,然經權衡得失,仍頷首應允與李仲公之會面。

初次會面,賀龍對眼前的李仲公頗為反感,認為其極為虛偽。賀龍雖在表面維持著禮貌與客套,然而在與對方寒暄數語之後,便轉身離去。

李仲公知曉此事不可操之過急,次日設宴款待諸多川、滇將領,並竭力邀賀龍赴宴。

次日,賀龍依約赴宴,於宴間,賀龍察覺此次宴請,到場者皆為各路將領,且此宴規模頗大。

賀龍深感此事頗為復雜,其意圖絕非單純。其後,李仲公邀賀龍至嚴仁珊家打牌並交談。

賀龍思忖:狐貍尾巴終歸顯現了,恐怕並非僅是打牌這般單純。恰如賀龍所料,李仲公直截了當地闡明自己的意圖。

期望賀龍能夠赴蔣介石處任職,自然好處頗多,有何需求盡可提出,皆會予以滿足。

賀龍剛直清正,其投身革命,全然是為民眾利益籌謀,而當下竟有人妄圖以高官厚祿對其進行拉攏。

賀龍聞此極為惱怒,嚴詞回絕李仲公,鑒於彼時蔣介石尚未公然「反共」,遂命屬下部眾將其拘捕,移交予唐生智。

原本欲直接對李仲公予以就地槍決,然而此時鄧演達出面為其擔保。鑒於鄧演達於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遂將李仲公釋放。

未能成功拉攏,反倒使自己遭扣押乃至被槍斃,李仲公怎能忍受這般屈辱。自此,李仲公便與賀龍產生了嫌隙。

【偽造信件,陷害賀龍】

國民黨失勢後,李仲公投向共產黨,其恰逢共產黨對曾有過錯但願意悔改之人實施團結合作、過往不究的方針。

進而,他如願成為國務院參事室的參事。然而,他並不安於現職,遂向組織遞交了調至西南軍區工作的請求。

加入該部門實非易事。經由初步審查,組織認定他對「三三一慘案」負有不可推脫之責。

出於謹慎考量,周恩來總理憶及曾和李仲公有過接觸的賀龍,覺得賀龍或許知曉李仲公的狀況,遂致信賀龍以詢其意見。

賀龍的回應客觀且公正,毫無個人主義傾向,他將該事件據實呈報,使得周恩來對其有了大致把握。

此後,經多方研討並征求意見,李仲公未被納入西南軍政委員會。且李仲公得知賀龍曾致信周恩來。

獲悉賀龍向周恩來致信陳述自身狀況後,李仲公便斷定自己無法進入西南軍政委員會是賀龍加以阻撓所致,其內心愈發憤恨。

1957 年,李仲公面見周恩來,聲稱自己籍貫為貴州,對貴州頗為熟悉,進而懇請調往貴州出任省長。

周恩來指出,有想法固然可隨意提出,然而需由組織審慎考量。未料李仲公竟執意滯留不肯離去。

此刻,周恩來致電賀龍前來,賀龍抵達後,面帶笑容言道:「李先生,昔日於武漢,我將您送至唐生智處後,其後為何不見您身影,您緣何離去了呢?」

李仲公頗為窘迫,唯恐其再言,將自己的底細揭露,隨口應了一聲,便狼狽而走。

賀龍指出,鑒於李仲公存在歷史問題而未被調往西南軍區,現今委任其擔任地方省長,無論從情理還是事理上看,皆不恰當。

盡管李仲公心懷憤懣,然而賀龍位高權重,他也不便有所行動。當特殊時期來臨,賀龍遭受沖擊,李仲公認為時機已到。

他著手縝密籌謀對賀龍加以構陷,以此宣泄內心積久的怨恨。

他捏造了一個謊言,宣稱在三十年代,賀龍曾給他寫過一封手書信件,信裏對他極力奉承,期望他從中協調,助力賀龍和蔣介石取得聯系,乃至祈求歸降。

據李仲公所述,此信已然焚毀,故而無紙質憑證,然其堅稱此事屬實,而李仲公竟將這子虛烏有的故事講述得繪聲繪色。

為增強自身說服力,李仲公於短期內創作一份千余字的材料,對這一虛構情節予以詳細闡述,妄圖將其當作陷害賀龍的憑據。

李仲公手中並無所謂的「求降信」,盡管其為了圓此謊言,宣稱信已被焚毀。

然而,對方全然不信信會遭焚毀,遂尋到他,責令其將信呈上。一旦撒下一個謊言,通常就需一個更為龐大的謊言來彌補。

為對賀龍加以陷害,其決意偽造信件。當專案組人員問及此前為何謊稱信件已被焚毀時。

他只得把這一切歸咎於他的妻子,宣稱是妻子的懼怕與不解致使他未能按時呈交所謂的「投降信」。

這兩封所謂的「投降信」,將賀龍汙蔑為背叛革命、投靠蔣介石之人,此乃賀龍遭受迫害的導火線。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乃是居心不良的李仲公,賀龍則淪為了無辜的受難者,由此,賀龍受到了迫害。

【沈冤昭雪,真相大白】

1974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對賀龍寫給蔣介石「求降信」一事予以重新審查,以對賀龍進行平反,蓋因該事件存有諸多疑竇。

華國鋒把信件交付給楊貴等人,楊貴對信件上的字跡加以詳察,察覺若憑借字跡進行辨別,頗具難度。

畢竟時間流轉,字跡會有一定變化。故而他們把調查重點置於紙張與墨汁之上展開調查。

未過兩日,結果便已明晰,該信件確為偽造!何以如此斷定?經一番調查得知,其紙張與墨汁均為建國後所產。

然而,李仲公所稱賀龍在三十年代給自己寫的「求降信」,其所述背景全然不符實際,實則是他為構陷賀龍而編造的謊言。

知曉真相後,負責此案件的楊貴憤慨且不平,他覺得對這般惡劣行徑斷不可姑息,必須依據法律對李仲公予以嚴厲懲處。

華國鋒向周總理全面匯報了這一事件,轉達了楊貴的建議,並就如何處置李仲公一事進行請示。

周總理言道:「如此即可。」聞此言語的華國鋒雙眉緊蹙,顯然未明總理此般行事之意圖。周總理輕籲一聲,徐緩言道:

李仲公年逾八十,當下其身體與精神狀況皆顯著衰退。莫說對其予以判刑,即便將調查結果告知於他,恐怕他亦未必能夠承受。

最終,1974 年 9 月 29 日,李仲公誣陷賀龍之事水落石出,賀龍的聲譽得以恢復。

次年 6 月,他已然身患重疾,然而其依舊帶病之軀,執意參與了賀龍元帥骨灰的安放儀式。

周總理牢牢地握住賀龍夫人的手,眼眸中淚光閃動,語調微顫地言道:「我對不住你們,未能將賀龍同誌妥善保護!」

而李仲公,此乃曾對賀龍元帥加以陷害之人,其在暮年亦因往昔之過錯而承受後果。

黨中央審慎考量後,鑒於李仲公年近九十,身體虛弱且生活難以自理,基於人道主義關懷,決定不對其予以收監。

然而,這絕非是對其過往行為的寬宥與放任。故而,解除了李仲公的職務,其每月僅可獲得80元的生活費用。

此懲罰既為對其過往行徑的懲處,亦為對其暮年生活的警誡與示警。他需正視自身過錯,省思己之行為,為往昔之謬誤承擔後果。

此般結局,既展現出黨中央的明智決策與人文關愛,亦凸顯了對歷史真相的敬重與守護。

【結語】

歷史的公正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泯滅,正義的裁決終會降臨。

不論時光怎樣流轉,我們皆不可忘卻那些為國家、為民族造就卓越功績的英雄,且絕不容許其名譽遭受玷汙與詆毀。

在探究歷史真相的過程中,不可盲目相信傳言及缺乏依據的言論,而應當憑借嚴謹的證據與分析來重現事實原貌。

與此同時,他們愈發深切地明白,對待歷史人物與事件,需秉持客觀且公正的態度。

李仲公的晚年境況乃是其過往行徑的必然結果。其錯誤之舉不僅致使他喪失往昔的權勢與地位,還使他於暮年承受著愧疚與懊悔之情。

此種懲處,不單是對其個人的示警,更是向整個社會發出的告誡。其昭示著,但凡有悖正義與良知的行徑,皆會遭到相應懲處,不論歷時長短,皆難以規避歷史的裁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