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犧牲時年僅22歲,毛澤東惋惜地說道:「還我總指揮!」

2024-04-12歷史

一位年僅22歲的紅軍總指揮,他在紅軍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曾經成功領導三大起義,被譽為"朱毛紅軍"的象征。

在軍中,毛主席和朱老總是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但這位年輕的紅軍總指揮卻是與毛主席最早搭班的軍事指揮,他的存在為紅軍註入了新的活力。

他英年早逝,年僅22歲就在與敵作戰中英勇犧牲,成為紅軍隊伍中一顆閃亮的彗星,用他的光輝照亮了紅軍前進的道路,令所有人深感痛惜。

當毛主席得知紅軍總指揮盧德銘同誌英勇犧牲時,他的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悲痛和遺憾,他痛哭流涕地喊出了:「還我紅軍總指揮!」

這個聲音深深地刻在了毛主席的心中,以至於他在建國後仍然常常會想起這位曾經的搭檔,這位22歲的年輕紅軍烈士。

盧德銘同誌是一位具有傳奇經歷的紅軍將領,他的英勇事跡和堅定信念激勵著無數的革命者。他的犧牲,不僅是對紅軍的損失,也是對革命事業的重大打擊。

然而,他的精神和事跡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了革命歷史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盧德銘出生在四川自貢一個富裕的家庭中,祖父是個大商人,父親飽讀詩書,盧家良好的家風讓盧德銘沒有養成富家子弟的驕縱之氣,反而舉止得體、有禮貌。

中學時期,盧德銘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積極接觸先進思想,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貢獻。

在學校裏,盧德銘透過老師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

他心中播種了一顆革命的種子,接觸馬列思想後,這顆種子註定要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盡管父親安排他學習實體工業技術,期望他以實業報國,但他眼見四方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心中充滿悲憤。

他決定參軍報國,相信唯有推翻舊軍閥,中國才能邁向新的未來。

盧德銘在閱讀進步文章時,被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吸引,認識到其強大的實力後,他毫不猶豫地決定報考並參軍報效國家。

然而,他的父親卻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為參軍入伍上戰場太危險,建議他選擇實業報國的道路。盧德銘與父親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最終成功地說服父親,讓他同意自己加入黃埔軍校。

盧德銘的堅持和決心讓父親改變態度,從反對他從軍轉變為支持他參軍,並常常將他作為榜樣向周圍人展示。雖然盧德銘錯過了黃埔軍校的開校時間,但他並未放棄,而是采取了雙重準備。

他首先拜訪了非常愛才的老先生李筱亭,這位老先生為了同盟會和中國革命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和奉獻。

盧德銘與老先生探討革命後,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報國之誌。老先生被他的熱情和才能打動,寫了一封推薦信,保證他會得到孫中山先生的青睞,即使他錯過了學校的入學時間。

盧德銘拿到推薦信後,立即趕往軍校,成為了二期的插班生。然而,由於錯過了考試時間,招生辦公室不敢直接讓他入學。

為了實作自己的夢想,他決定找人走後門。然而,他知道走後門需要技巧,否則可能會事倍功半。

透過老鄉的引薦,盧德銘得以拜見當時的校長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對盧德銘的背景十分感興趣,並且了解到他是由他的秘書長李筱亭推薦的。

孫中山先生認為盧德銘一定有出色的才能,因此他直接同意了盧德銘的入學申請,並親自為他寫了一封推薦信。盧德銘因此成功入學,與未來的國軍名將成為了同學,並順利進入了黃埔二期輜重系。

盡管入學比同齡人晚,盧德銘憑借其出色的智慧與勤奮,不負孫中山先生的推薦,成為國共兩黨爭相爭取的焦點。周恩來總理對盧德銘寄予厚望,頻繁與他交談,鼓勵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共同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在與周總理的深入交流和對革命方向的探討中,盧德銘研讀馬列主義,終於成為二期生中的佼佼者。孫中山先生將他視為典範,從那以後,盧德銘開始了他為革命奉獻的不凡人生。

經周總理引薦,成為葉挺將軍麾下的一員猛將,與北伐軍一同出征,目標直指舊軍閥吳佩孚。

在這場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中,葉挺獨立團成為了最閃亮的明星,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獨立武裝力量的誕生。

在戰爭的洗禮下,盧德銘的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完美融合,讓他在軍中脫穎而出。當葉挺團長不在陣地,4連連長陣亡時,盧德銘挺身而出,勇挑重擔。

在攸縣地區,面對敵軍的大部隊進攻,4連在盧德銘的指揮下,不僅成功防禦了敵軍的進攻,而且還能保存實力主動出擊,緊緊咬住敵軍,等待大部隊的到來,最終一舉擊潰了敵軍。

當大部隊來到陳炯明的陣地前,發動進攻時,盧德銘大膽的多次喬裝潛入陳炯明的陣營,竊取情報,破壞敵軍部署,成功配合部隊拿下了敵軍陣地。

盧德銘在北伐戰爭中表現出色,從營長晉升為團參謀長,他作為一個積極投身革命的青年,盡管他的父母要他娶小時給他定下的娃娃親顏瑞琴,但他對顏瑞琴不滿意,因為她沒有受過教育,思想保守。

盡管他強烈反對,但他還是順從了父母的意願。為了幫助顏瑞琴改變,盧德銘多次給她寫信,鼓勵她拋棄舊思想和習慣,多讀書,學習革命思想。

顏瑞琴收到信後很高興,她知道盧德銘仍然關心她。

在得到南昌起義的訊息後,盧德銘立刻啟程前往南昌,卻在途中遭到了張發奎的阻撓。張發奎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麽現在就抓他,要麽投靠國民黨。

在與張發奎周旋了一段時間後,盧德銘想出了一個計策,成功逃離了張發奎的駐地。 然而,當他趕到南昌時,大部隊已經撤離了南昌城。

面對國民黨的追擊,起義軍開始向南轉移。盧德銘無法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只能獨自前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和調整,他最終與遠在萍鄉的羅帥取得了聯系。

羅帥告訴他,毛主席正在當地策劃起義。

在起義大會上,毛主席力排眾議,任命盧德銘為起義軍總指揮。他深知盧德銘的指揮才能,把軍隊指揮權交給他。盧德銘接到任命後,帶著從張發奎那裏搶來的部隊開始做準備。

秋收起義進展順利,起義軍大部隊連破數城,打得舊軍閥部隊節節敗退。打到長沙城下後,毛主席提議調轉部隊前往井岡山休整,但遭到了反對意見。

盧德銘頂住壓力,堅定支持毛主席的決定。

盧德銘同誌在大部隊向井岡山進發途中不幸犧牲,當時起義軍的三團正遭敵人圍攻,盧德銘同誌前去支援,成功帶領部隊突出重圍,但在這時,他不幸被敵人的子彈射中胸膛,壯烈犧牲。

年輕的盧德銘總指揮在犧牲時年僅22歲,他的英勇事跡深深打動了毛主席,他甚至感慨:「哪怕再多給我幾個師,我也不會讓他離開我。」

盡管戰鬥緊張,但盧德銘總指揮的遺體未能得到妥善安葬,直到多年後才得以找回。

如果這位總指揮沒有犧牲,或許他會在十大元帥之列,甚至他的搭檔時間還早於朱德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