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主席特意調動四野部隊打白崇禧,是擔心二野三野打不過桂系?

2024-01-17歷史

主席特意調動四野部隊打白崇禧,是擔心二野三野打不過桂系?

渡江戰役後,出現了一個引人註目的情況。

毛主席沒有按照尋常的策略行事,他並未直接讓我軍的二野或三野近距離殲滅敵軍的最後一支主力,即白崇禧集團,而是選擇了一種「舍近求遠」的戰術。他讓西線的林總四野和中線的劉伯承二野進行了交叉運動,將林總的四野專門針對桂系,同時讓靠近東邊的劉伯承二野進行大規模的迂回行動,解放西南地區。

毛主席特意選擇了林總來對付白崇禧,難道是因為他擔心粟裕三野或劉伯承二野無法在桂系的面前取得勝利嗎?

粟裕、劉伯承和林總,與白崇禧的軍事業績截然不同。

在歷史長河中,華野(三野)的粟裕與白崇禧並未有過交鋒紀錄,二者在解放戰爭期間並未直接對峙。

粟裕的華野(三野)在解放戰爭期間主要活躍在山東和華東地區,而「小諸葛」桂系則一直駐紮在中南地區。因此,轉戰至華東的粟裕三野和鎮守武漢的「華中剿總」白崇禧之間並未發生正面對決。

不論是華野還是三野,其總兵力始終壓倒白崇禧的桂系。

白崇禧的桂系在蔣軍中戰鬥力強大,但「小諸葛」手下的兵力主要由10萬嫡系桂軍組成,其他部份幾乎全部是地方雜牌軍和一些中央軍。這些雜牌軍和中央軍,兵力在30萬左右,渡江戰役後減少到15萬左右。渡江戰役後,白崇禧手下最多也只有25萬兵力。

在渡江戰役爆發之前,我軍南線兩大野戰軍的兵力遠超白崇禧。粟裕的三野擁有65萬人,接近白崇禧總兵力的三倍。白崇禧的桂系以「鋼7軍」等5個軍為主,總兵力不超過10萬人,與黃百韜兵團兵力相當,而後者在碾莊戰鬥中損失最為慘重。

除了「禦林軍」張靈甫整編的74師,黃百韜的第7兵團可謂最為強大。整個解放戰爭中,我軍殲敵10萬人以上的大戰役中,碾莊戰鬥造成的傷亡最為嚴重。

白崇禧的桂軍曾有過輝煌歷史,但隨著時光推移,當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之際,他們早已失去了當初的戰鬥精神。因此,在華野的強大將士面前,他們的結局絕對不會比黃百韜更好。

粟裕的三野獨自面對白崇禧並無任何問題,那麽劉伯承的二野呢?

抗戰勝利後,劉伯承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曾是我軍七大戰略區中最強大的野戰軍之一。在劉伯承這位傑出的軍事家的指揮下,加上鄧公政治工作的卓有成效以及「活地圖」之譽的參謀長李達的專業輔佐,二野的戰鬥力相當強大。

在我軍野戰軍級別的軍事主官中,「軍神」劉伯承和「小諸葛」白崇禧的碰撞次數最多。在六次交手中,雙方互有勝負。

劉伯承和白崇禧的第一次交鋒發生在大別山。

當時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已非當初那支無堅不摧的鋼鐵雄師,由於在南下過程中丟棄了重武器,劉鄧大軍幾乎成了一支「沒牙的老虎」。因此,在面對白崇禧這位狡猾而強悍的對手時,劉伯承只能采取「避戰」策略。盡管如此,他仍險些在北向店被白崇禧的大將胡璉生擒。

在兩人的第二次交手中,白崇禧仍占上風。他派遣兩個師在信陽柳林伏擊南下補給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造成我軍2000余人傷亡,2000余人被俘。然而,王宏坤和第10縱仍成功將金條、藥品和物資安全送達劉鄧處。

命運輪流轉,劉伯承離開大別山後,如蛟龍入海、猛虎歸山,再也不是當初在大別山時被白崇禧追逐的「沒牙老虎」。

兩人的第三次交手發生在1938年7月的一次攻城阻援戰鬥中。劉伯承巧妙運用計謀,成功阻止了白崇禧的援軍,使得愛將王近山得以輕松奪取襄樊。

自那時以後,白崇禧在大別山時的好運似乎走到了盡頭。

在豫西的第四次戰役中,劉伯承成功頂住了白崇禧的進攻,雙方難分高下;而在淮海戰役的第五次交鋒中,劉伯承巧妙運用「五行術」,全殲了白崇禧馳援黃百韜的黃維第12兵團。第六次對決中,由於林總先遣兵團的阻撓,武漢的白崇禧望而卻步,眼睜睜看著劉伯承成功橫渡長江。

渡江戰役結束後,劉伯承的二野完全有能力獨立消滅白崇禧的集團。

此刻,二野總兵力包括三個兵團和野司直屬隊共計35萬人,個個都是經驗豐富的強大力量。透過全軍大整編和武器裝備的升級,二野甚至形成了特有的縱隊,遠非白崇禧手下的25萬雜牌軍可比。

事實上,白崇禧對粟裕和劉伯承也同樣心生忌憚。在淮海戰役之前,白崇禧曾多次揣度,最終果斷辭去了「徐蚌會戰」總指揮的職務。

白崇禧雖是一名武將,但他也深知中原大勢:粟裕的華野和劉伯承的中野,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實力,都遠勝於徐州周邊的同僚。而白崇禧手下的除了10萬桂軍,其他無論是黃百韜領導的雜牌軍,還是邱清泉領導的心腹嫡系,都難以指揮得當。

劉伯承的中野兵力雖然較少,但在戰鬥力、韌性和謀略方面,都讓白崇禧深思熟慮:劉伯承最擅長屈能伸,表面上看似經常移動,但一旦決定出擊,絕不馬虎。

因此,渡江戰役結束後,劉伯承的二野完全有能力獨立對抗白崇禧的集團。劉伯承麾下的陳錫聯、陳賡和楊勇三個兵團擁有35萬人,足以輕松包圍並殲滅包括「鋼7軍」在內的10萬桂軍,然後對付15萬雜牌軍就更是信手拈來。

既然三野和二野都能夠全殲桂軍,那為什麽主席要派遣林總的四野專門打擊白崇禧的桂系呢?

實際上,這並非主席刻意為之,而是在我軍四大野戰軍的整編階段,戰略分工已經早有明確規劃:

彭總的一野負責解放大西北,劉鄧的二野主管大西南地區,粟裕的三野負責解放華東和東南沿海地區,而林總的四野則負責南下解放中南地區,包括兩湖和兩廣在內。

至於聶帥領導的華北軍區三大兵團,則作為全軍的戰略機動力量,會根據需要從各地抽調兵力。

在渡江戰役發起前,我軍北線主要由彭總的一野應對「西北王」胡宗南率領的30萬大軍,因此華北軍區的18、19兵團被轉隸至兵力最少的一野。

在南線上,三野、二野和四野這三大野戰軍沿著長江從東到西一字排開:

強渡長江後,粟裕的三野65萬大軍布陣在上海、杭州一線,面對湯恩伯集團的45萬人;劉伯承的二野35萬大軍進入江西南昌,直插浙贛線。

接下來,陳賡指揮的10萬大軍臨時隸屬於林總,向中南地區進發,50萬大軍直下廣東、廣西;與此同時,劉伯承指揮的四野7個師,總計13萬人,臨時隸屬於劉鄧,與賀老總指揮的18兵團12萬人一同,總兵力約50萬人,向大西南地區進軍。

對於主席的這一宏大布局,「小諸葛」白崇禧哪裏能夠看得明白!

在他看來,主席竟然動用一個林總和半個劉伯承來對付他,實在是高估了他的重要性。然而,他並不了解,這正是主席在全國解放後為了迅速推進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戰略區的經濟建設所做的鋪墊。

主席特別派遣林總專門應對白崇禧,其中一個重要考慮是林總是湖北人,可以坐鎮中南地區,這對於全國解放後的整體戰略非常關鍵。而劉伯承作為四川本地人,對川渝地區更為熟悉,在敵軍內部也擁有巨大的號召力和威懾力,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敵方西南地區擁有10個兵團,總兵力達到93萬大軍,但不到18天的時間裏,陸續發生了9個兵團的起義,參與的人數超過50萬。

【孫子兵法·謀攻】中指出:「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自稱為「小諸葛」的白崇禧直至臨終也無法領悟:在戰爭中,最高的境界並非在於勝利,而是能夠在不經過正面戰鬥的情況下使敵方妥協。

主席運籌帷幄的智慧,讓我軍的開國將帥們都能深刻理解,從而極大地縮短了解放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