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年,孫權接手了父親的創業公司。按照年齡,「50後」曹操、「60後」劉備是「80後」孫權的父輩,在他們眼裏,孫權是個年輕人。
但論創業資歷,劉備在官渡之戰前後替袁紹打工的時候,孫權已經是江東創業公司的老板。
直到孫權先後給曹、劉兩位大叔開了顏料鋪,所有人終於不能不承認,這小子真的做大事了:赤壁之戰,打得曹操落花流水;夷陵之戰,打得劉備客死白帝城。
孫權用實力贏得曹、劉及其後繼者的尊重。那是建安十八年(213年)的事。曹操起兵進攻東吳的濡須,正在兩軍隔江相持之際,孫權坐著一條大船來觀察曹軍的動靜。
可見,孫權是很機智的一個人。他起初沒料到會中了這麽多箭,弄得船一側輕一側重,都要傾覆了,但他急中生智,設法使船得到平衡,腦瓜子靈光得很。
目睹孫權的船像刺猬一樣滿載而歸,估計曹操整個人都傻眼了。
曹操後來說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以表示對這名晚輩兼勁敵的尊重,連帶著傷害了親生兒子曹丕、曹植們的感情。
連羅貫中捧諸葛亮,虛構草船借箭,都要從孫權這裏揩油。
再後來,蜀國有一幫人叫囂著要揍孫吳,諸葛亮寧可認慫也不同意,還給孫權狂點贊,說孫權用人治國很有一套,不是我不打呀,你叫我怎麽打呀?
江東集團的CEO孫權,盡管他來自創二代,但是接手的公司財務狀況並不理想。孫權家族來自江東土著,但是他們發跡於北方,對於江東本土大族來說,他們是侵略者。
孫權的哥哥孫策采取了強硬的手段來樹立權威,但是他也被江東豪族僱用的刺客殺害。孫策在臨終前告訴孫權,槍桿子不能保證政權的穩固,關鍵在於舉賢任能,保江東。
孫權在接任CEO後,重點調整了中高層的人事架構,留任了一批孫堅、孫策舊部的將領,留任或起用了躲避戰亂的江北士人,同時也吸收了江東豪族入股。
這些舉措使得公司的事業蒸蒸日上,朝著更加穩健的方向發展。
孫權,現代企業家般的風範,將企業文化建設視為重責。他擅長演講,用事例說服部下,用感情打動人心。
在孫曹濡須大戰中,他以平等的心態任用周泰,面對周泰身上的傷痕累累,他親自敬酒,讓周泰講述戰鬥事跡。
在宴會上,他深情地回憶往昔,獎勵周泰,讓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
他的口號是「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因為他深信骨肉之感,對他的將士們充滿了信任和關懷。
孫權的政府像一個家庭,充滿了溫馨和凝聚力。
孫吳集團在魏蜀吳三國中創造了兩項紀錄:孫權在位時間最長,吳國享國祚最長。做一棵常青樹,無論是對領導人還是國家來說,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孫權成功地將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條,談錢不傷感情,談感情不傷錢。然而,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卻不盡人意。根本原因在於他過於註重實用主義和利益,缺乏信仰。
而曹操和劉備則懂得標榜路線,爭奪正統,宣傳為正義而戰。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一方打著興復漢室的旗幟,都裝成名正言順的樣子。
孫權卻不同,他承認孫吳集團就是個利益集團,他認為真誠並沒有錯。
在魏蜀的夾縫中,他活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當代國際政客」,只要對孫吳集團有利,他想跟誰好就跟誰好,一會兒跟蜀漢感情飆升,一會兒又跟曹魏卿卿我我。
這是他在現實中得到的便宜,也導致他在歷史中吃了大虧。魏蜀吳三國,長時間內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孫權其實居功甚偉。
不過,傳統史學家不吃這一套。他們寫史的原則只有一條:正統,正統,還是正統。
三國之後,有的朝代奉曹魏為正統,史家就美化曹操;有的朝代奉蜀漢為正統,史家就美化劉備和他的好搭檔諸葛亮。
但沒有一個朝代會推崇利益至上的孫吳,孫權就這樣,被輕飄飄地無視了。孫權的成功和他的被忽視,提示我們在追求實用主義和利益的同時,也應該註重信仰和道德。
孫權,一個歷史上的梟雄,因為「擁劉反曹輕孫」的定式,雖然被世人所忽略,但卻留下了無數的故事。他曾忍辱負重,做了一把手的時間比誰都長,但稱帝卻比誰都晚。
他曾拉下老臉,向曹丕稱臣,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他的心理調節方式,就是在曹丕、劉備的年號中各取一個字,組成自己的年號。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皇位的渴望。然而,稱帝之後,孫權的人設卻塌了。他的任性驕逸,好大喜功,昏聵猜忌,都成為了他最後的敗筆。
他晚年的宮鬥戲,更是寒了多少人的心。他的骨肉之感,他的創業精神,他的思想工作,都化為了泡影。他的好名聲,也毀於一旦。
孫權的故事,告訴我們,稱帝並不一定就是好的,有時候,放縱自己,也是一種毒藥。
孫權,這位曾經的「忍者」和失落初心的稱帝者,他的前世也許是王莽,轉世也許是袁世凱。公元252年,當他71歲時病逝,他已經做了24年的皇帝。
他的謚號「大皇帝」輝煌奪目,幾乎可以與秦始皇的「始皇帝」相提並論。然而,盡管他的野心如此「大」,但最終的存在感卻如此弱,這無疑是對歷史的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