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3年蔣介石50萬大軍圍攻中央蘇區,毛主席:我有一計必可破老蔣

2024-02-28歷史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了約60個師的50萬兵力,從四面八方向中央蘇區發起新的一輪「圍剿」。

這一次,蔣介石吸取了前幾次「圍剿」失敗的所謂「經驗」,認為要壓縮紅軍的轉圜空間,限制紅軍的機動性,就必須堅決執行「堡壘戰術」,因此命令各路國軍圍繞著中央蘇區大修堡壘,打算和紅軍打陣地戰。

眼看幾十萬人挖封鎖溝修碉堡,搞得熱火朝天,只有在福建省境內的蔡廷鍇所部按兵不動,但他的部隊人數不多,而且福建也算是個獨立王國,因此他的異動並不惹眼。

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進攻自9月25日進攻黎川開始,由於 紅三軍團 和閩贛軍區的主力在福建境內作戰,此時黎川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據負責黎川防務的時任閩贛軍區司令員肖勁光回憶,此時他的手下只有一個70多人的警衛連,而前來進攻的國民黨軍有三個師,因此他好漢不吃眼前虧,當即率部撤退。

肖勁光成了黎川失守的背鍋俠

黎川的失守成了後續一系列血腥戰鬥的開端,由於博古和李德堅持「寸土必爭」的防禦戰略,認為紅軍必須收復黎川,否則就是膽怯示弱,於是強令紅三軍團為主的東方軍必須奪回黎川。

彭德懷指揮東方軍在黎川、 硝石 、南豐三縣之間狹小地帶和已經修築堅固堡壘的國民黨軍十多個師苦戰了一個多月,不但一無所獲,而且搞得部隊傷亡慘重,疲憊不堪。

特別慘烈的是11月中旬的滸灣八角亭之戰,當時新組建的紅7軍團以劣勢裝備向敵人滸灣陣地發起近乎於自殺式的進攻,遊擊隊出身的紅軍團長、營長們從來沒有見過敵人的裝甲車和飛機,因此在敵猛烈火力打擊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6000多人的紅7軍團,在滸灣打了2天就傷亡1000多人,前來援救的紅3軍團同樣陷入苦戰,最後2個軍團打得元氣大傷,也沒有撼動敵人的陣地分毫。

在蔣介石的「圍剿」剛開始時,已經沒有實權的毛主席就曾經向李德、博古建議,要麽堅持前幾次反「圍剿」的戰略,誘敵深入相機殲滅之,要麽就跳到外線,吸引敵人回援消滅之。

結果這些正確的建議卻被李德斥為「保守與膽怯」,並全盤否定,在李德看來,毛主席根本就不懂軍事,他曾這樣評價毛主席:「與其說他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人,不如說是一個思想家和詩人。」

按照李德的意見,紅軍絕對不能主動放棄陣地,只有堅守陣地和敵人拼到最後,才能贏得反「圍剿」的勝利,但凡是提出機動作戰的都被他視為懦夫和膽小鬼。

到後來,他又提出了「短促突擊」的策略,要求紅軍以碉堡對碉堡,在國民黨軍走出碉堡出擊的時候,紅軍則發動突然進攻以消滅之。

結果,紅軍非但沒能消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反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短兵相接中損失嚴重,因為全軍一人都攤不上一支步槍,要靠大刀片和手榴彈和敵人對抗,裝備上吃虧實在太大了。

本來紅軍的處境是越來越被動,不料在雙方打得你死我活,血肉橫飛之際,在福建的國民黨蔡廷鍇所部卻不幹了。

1932年日寇發動「一·二八」事變,駐上海的蔡廷鍇、蔣光鼐所部 十九路軍 奮起抵抗,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來國民黨中央軍一部也陸續投入戰鬥,經過一個多月的大戰,最後粉碎了日軍完全侵占上海的圖謀。

「一·二八」抗戰之後,十九路軍廣大官兵都不願意再打內戰,並積極主張抗日,雖然被調到福建參與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但表現明顯不積極。

後來,由蔡廷鍇、蔣光鼐主持的國民黨福建省政府於10月26日派出代表到瑞金,與中央蘇區代表秘密協商,簽訂了基本上等同於互不侵犯協定的【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

協定 】的簽訂相當於解除了福建方面的後顧之憂,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1933年11月20日,蔣光鼐、蔡廷鍇終於公開反蔣抗日,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福建事變」。

「福建事變」的發生使蔣介石一時之間陣腳大亂,經淞滬一戰,十九路軍的戰鬥力天下聞名,全軍有5萬多人,他們調轉槍口,與正在「圍剿」的國民黨東路軍、北路軍發生交火。

對於遠在蘇區鄉下的毛主席來說,「福建事變」的發生猶如一扇突然敞開的大門,讓他看到了挫敗蔣介石「圍剿」的希望。

蔡廷鍇、蔣光鼐既然決心反蔣抗日,那麽勢必會與中央紅軍聯手作戰,這樣一來,紅軍向東的通道就完全敞開了。

他一面與朱德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央紅軍的名義致電福建政府,表示願意和十九路軍聯手對蔣介石作戰,一面又積極向李德、博古主持的中革軍委提出建議,認為紅軍完全應該和福建方面積極配合起來,以尋求整個反「圍剿」戰局的改觀。

對於蔣介石而言,十九路軍突然反水令他猝不及防,暴跳如雷,這樣一來不僅福建的6個師指望不上了,還得抽調十幾個師去對付他們。

很快,蔣介石匆忙從北路軍和滬杭地區不多的守備部隊中抽調了11個師,以自己的親信蔣鼎文為總司令,分別由江西和浙江進入福建攻打第十九路軍。

而這樣一來,直接和紅軍對抗的國民黨軍兵力就減少了約四分之一,使得紅軍面臨的壓力大大減輕。

於是,毛主席緊急向李德、博古提出了一個修正後的作戰方案,在今天看來,如果這個方案得到實行,勢必將對蔣介石造成致命一擊。

按照毛主席的計劃,紅一方面軍只留紅5軍團保衛蘇區,以全軍主力部隊紅1、紅3、紅7、紅9軍團向閩、浙、贛交界處進軍。

因為方誌敏、邵式平已經在那裏建立了贛東北根據地,紅軍先走福建人民政府的地盤,再經贛東北入浙,就可以進入浙江、安徽、江西、福州之間的遼闊地帶。

到那時,紅軍的兵力可以活動在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這些地方可都是蔣介石的根本之地,是江浙大財閥的主要根據地,也是國民政府的命脈所在。

而且,蔣介石在這些地方根本就沒有多少兵力了,其主要部隊都放在江西,其他的江南各省已經沒有可調之兵,即使是南京城也只有一些憲兵和警察,後方極度空虛,更沒有什麽像樣的堡壘地帶。

紅軍跳出江西,突然在江蘇、浙江、安徽出現,勢必令蔣介石驚恐萬狀,而且會抽調在江西的部隊回援,這樣一來,所謂的「圍剿」也就不攻自破了,不僅中央蘇區,連福建人民政府也可以保全。

更何況,紅軍也完全可以在一些國民黨軍兵力不足的地方建立根據地,這樣的話只要紅軍高興,以後分分鐘可以打到南京城下找蔣介石請吃飯。

後世的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按照毛主席的這個建議執行,無疑將會徹底動搖蔣介石的根基,即使是對全國革命形勢的影響也將非常深遠。

我們無法得知,蔣介石在知道了毛主席這個釜底抽薪之計後是什麽反應,反正背後冒出一片冷汗是少不了的。

然而,李德、博古卻再一次拒絕了毛主席的建議,並且拒絕出兵支援福建人民政府,這樣一來,就使得紅軍和十九路軍陷入各自為戰的不利境地。

他們不僅拒絕這些正確主張,連張聞天、周恩來提出的給予十九路軍必要支持的方案也一並否定了。

從他們的角度來說,一個是不願信任蔡廷鍇、蔣光鼐這些曾經的對手,也害怕毛主席的正確的意見得到實施並生效之後影響自己的權威。

李德偏執而荒誕地認為,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是「反動統治的一種新的欺騙」,紅軍決不能相信他們。

而且,他們更加害怕的是只有紅5軍團防守的中央蘇區可能要全部丟掉,到時候紅軍如果沒有建立新的根據地可能會陷入流動作戰的局面。

丟掉了中央蘇區,他們對在蘇聯的共產國際是不好交代的,有可能共產國際會派出新的人來取代自己,那麽領導就當不成了。

結果他們不僅固執己見地要求紅軍從西線向國民黨軍進攻,而且把毛主席的正確建議扣上了「脫離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冒險主義」的大帽子。

可悲的是,紅軍主力向西調動之後東面原來的防禦陣地洞開,國民黨軍恰恰從這些地區大批湧入,夾攻十九路軍。

到1934年1月底,泉州、漳州相繼失守,十九路軍宣告失敗,紅軍重新陷入了四面為敵的危險境地,導致粉碎第五次「圍剿」最有利的時機也失去了。

據說在徹底鎮壓了十九路軍後,蔣介石曾心有余悸地對親信顧祝同說:「我最擔心的,就是匪軍由閩北竄到浙江、安徽、江蘇一帶去。」

後人讀史至此,只有一聲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