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00年前,大英帝國應該沒想過,自己會淪為美利堅馬仔

2023-12-15歷史

大家好,我是一路坐滑梯向下但沒有底線的英國,別看我現在常跟著美國鞍前馬後,想當初,我可是妥妥的世界老大啊!至於怎麽從日不落帝國混成美利堅馬仔的,說來話長.......

本期,我們就根據今日美國的發展,反思它的前任英國從世界霸主位滑落的那些事。

咳咳,據說,這樣可以警示今日的美國,畢竟,美國又在走當日英國的老路。

好,話不多說,開講。

【一】

17世紀下半葉,荷蘭憑借發達的海上貿易優勢一躍成為了海上霸主,巔峰時幾萬艘荷蘭商船在全球各大洋穿梭,人送美稱「海上馬車夫」,可以說是風光無限。

然而,在經歷了短暫的榮光之後,荷蘭就有些飄了,不好好搞老本行了,而是直接搞投資。

這就類似於地主鬧革命鬧乏了,只想坐在米堆上發財——最好動動手指就有人給發錢。

這時候,荷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隔海相望的英國躍躍欲試,眼紅荷蘭海上霸主的地位了,覺得荷蘭不配,於是英國開始不斷找荷蘭的茬,兩國關系很快便從盟友轉變為生意上的競爭對手。

荷蘭眼瞅英國強大了起來,心急如焚,想做點什麽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但耐不住國內的貴族階級奢靡還懶惰,他們不僅不怕英國打劫,還在荷蘭金融體系瓦解後,把自己剩余的資本一點點轉移了過去,美其名曰「轉移廢品」,實際上是賺取投資基金和利潤回報。

就這麽著,荷蘭逐漸被掏空,帶英得到了啟動帝國資本的第一桶金。

後來英國一看發展差不多了,一腳踢開荷蘭這個「老馬車夫」,轉而開始大搞技術創新,英國還真搞出了名堂,搞出了引領現代工業社會崛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帶英從此一躍替代老荷蘭地位,成為世界第一。

英國的野心也開始迅速膨脹,它想要開拓全球市場——沖出工廠,走向世界。只不過,英國走向世界的步伐是邪惡的,不是純粹以技術走出去,而是拿大炮轟開其他國家的國門。

此後,英國的勢力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充套件,從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到亞洲的印度新加坡;從大洋洲的澳洲,到非洲的肯雅、烏幹達....英國的殖民地幾乎遍布全世界。

英國的統治階級張狂地高喊:全世界都是帶英的土地,都是帶英的糧倉和鑄錢廠。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無比自豪地說:

「北美和俄羅斯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洲和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洲的黃金流到倫敦......你們看,全世界都有英國的臣民。」

這個時期,英國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

【二】

問題來了:巔峰時的英國有3300多萬殖民地,橫跨全球五大洲,英國怎麽管的過來?

為了控制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英國規定所有殖民地都不能對外貿易,只能買英國出產的東西,如果不聽話,帶英就開炮,甚至都懶得動嘴。

英國崛起後的紅利基本都被貴族跟工業資本家賺走了,而嚴格來講,那些貴族基本都是維京海盜的後裔,他們為了私欲,不僅往包括美國等地瞎搞投資,還鼓勵對外挑起戰爭。

看,有沒有當初荷蘭貴族吃飽了撐著投資對手英國那味兒?

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大英帝國走向落寞,不止是美國從中加了一把勁的事兒,還包括自己對手中財富的不珍惜,大英的霸權迷夢終究還是被戰爭絞肉機攪碎了。

在英國貴族的不停攛掇下,帶英在19世紀下半葉發動了不少戰爭, 雖然開辟了市場,卻也極大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尤其在布爾戰爭中,英國元氣大傷,前後耗資2億英鎊。

但此時英國已經收不住手了,它還要打。

而這時貴族們又有了新理由:一是美國和德國正在強勢崛起,得給他們點顏色看看;二是帶英貴族自信滿滿地認為路線沒錯,一邊擴張一邊白拿,比坐地搞生產發展速度快多了。

此時的大英帝國似乎全然不知,自己已經落入了「過度擴張」陷阱。

此處事先總結: 英國之所以在此後讓出全球霸主地位,順序是由四次會議決定,但根由卻離不開三個原因「技術創新+戰爭+民主覺醒」。

【三】

1870年前後,美國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是電氣革命,比機械工業革命又跨了一大步,英國沒能抓住這次機會,被後起之秀的德國、美國超越。

這就是在技術創新上放松警惕的結果——許多英國高技術人才被美國和德國給挖走了。

好像所有搞創新成功的都是「第二家公司」,「第一家公司」怕把原來的底牌輸掉,更喜歡投資,而不是完全跟著創新,比如把機械化全大膽換成電氣化。

美國就是這裏的「第二家公司」,英國是那個關鍵時重視投資的「第一家公司」。

這似乎成了商業歷史鐵打的規律,也成英國工業衰退的一大起始弊端。

幸運的是,此時美國受「蒙路孤立主義」的限制,沒有大肆挑戰大英的霸權,而且這個時候美國的「無恥向」霸主血脈還沒有完全覺醒,對外表現還算克制。

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來了。

英國雖是戰勝國,但卻元氣大傷,欠下了天文數碼般的債務。

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組成的決策層「三巨頭」可謂各懷鬼胎:法國想徹底肢解德國,防止他後面繼續搞事情;英國則還想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好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

美國則都不同意,他希望能制定新的國際秩序,真正目的是好讓自己上位,為此美國提出了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裏頭好幾個地方都讓帶英感覺窒息。

比如「允許公海航行自由」、「允許各殖民地搞平等政策,進行民主自決」,還有「咱們成立個國際聯盟吧,讓這個聯盟來維護世界和平」。

英國聽完美國所設想的「十四點和平原則」,直接臉都黑了。

各國都知道,帶英能維持兩個世紀左右的霸權,最大原因就是具有獨一無二的「海洋霸權」,美國這不是往死了玩他嗎?

這還不算,美國又搞起了「民主自決」,什麽意思?

就是讓殖民地的獨立血脈覺醒啊!

這一招很絕,叫「從外部份化,比不上從內部瓦解」。歷來君主統治最怕思想覺醒,被統治者一覺醒,起義就要來了,王朝地位就不保了。

這時的美國的確是個狠人,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它此前韜光養晦忍辱負重,就是為了今天,要不美國怎麽在一戰中賣那麽多武器,趁機大發橫財呢?

美國不再隱藏自己的野心,也毫不在意他國會有什麽反應。

英國雖然生氣,但卻很無力,因為一戰中英國沒收住勁,打過了頭,戰死了115萬精銳,幾乎整整一代青壯年損耗殆盡,連貴族軍官都折損了17%。

顯然,英國正在從它一向引以為傲的霸主地位上跌下來。

【三】

這之後,英國還沒來得及喘口氣,「華盛頓會議」又來了。

與兩年多前的巴黎和會相比,華盛頓會議上的英國再也高傲不起來了,會議上,美、法、意、日等國簽訂了【五國海軍條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被扯掉。

英國從此喪失海上霸主地位,海軍建制縮小成和美國的一樣了。

但總的說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時的英國還是列強之一,努努力說不定還能翻身。

可英國的運氣實在不好,德國賊心不死地又發動了二戰,英國再次參戰。作為世界老牌霸主,英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實在不亮眼,納粹差點把帶英部隊包了餃子,一戰成王。

二戰快結束時,美國主導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和黃金掛鉤,正式確立了美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此時英國因為欠了一大屁股債,債主還是美國,所以在金融權益方面也沒了話語權,盡管心裏不服,卻也無能為力。

從此美國拿捏了世界的錢袋子—— 用美元霸權洗劫全球財富。

這一次,英國除失去海洋霸權後,又丟掉了金融霸權,「殖民霸權」也岌岌可危了。

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召開,這是第四次會議。會議上,美、英、蘇三國本來商量著怎麽分配戰爭蛋糕,英國的丘吉爾情緒還興致勃勃,但沒想到,他的後備被掏了。

此時的英國已經亂成一鍋粥,貴族們長期作死,國家窮兵黷武,民眾疲憊不堪,一聽仗打完了,民眾們便用選票將丘吉爾趕下了台,把承諾分配醫保的艾德禮推上了英國首相之位。

就在艾德禮任內,英國丟掉了「帝國帽冠上的明珠」——印度殖民地。

此後就跟多米諾骨牌開倒了一樣,各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同時,美國也給歐洲送溫暖,鼓勵大家買美國的「特惠商品」, 英國的霸主之位從此徹底拱手讓給了美國。

【今日的馬仔,脫歐的眼淚】

如今的英國,已淪為了美國的附庸和馬仔,只不過,在眾多馬仔中算位置較重要的那個。

經濟方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就從制造工業轉型,走進「為全球服務」時代。英國做的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方面,這是當時已開發國家的轉型標誌。

但是2008年次貸危機後,英國跟著美國背負上難以負荷的財政赤字,於是又跟著美國搞「制造業回流」。這也是為啥特朗普上台後,跟中國大搞「貿易戰」的根本原因。

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這時的英國,對手挺多,各個國家都在競爭,講究稅務更優惠、勞動力更廉價等,連越南也成了英國的競爭對手。

到2021年最後一個季度,印度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晉升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英國反而屈居第六。想當年,印度可是帶英的小小殖民地啊。

政治和軍事方面,英國多年來也緊跟美國步伐。

比如在2003年跟隨美國出兵伊拉克,從此得了一個綽號「美國的好走狗」。後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還給小布殊寫信,說:「無論發生什麽,我都在你身邊」。

近年來,英國再屢屢獻媚美國,揚言要制裁中國。

英國這是還把自己當「大英帝國」嗎?真是匪夷所思荒謬至極。

縱觀這前後400年發展史,英國唯一的堅持大概只有,仍茍住沒成為二流的國家。最後只能說一句:大英帝國,400年過去,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