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將三個倒黴番號給八路軍,沒想到三個師發展出百萬之眾

2024-03-02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在此背景下,紅軍主動呼籲國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然而,蔣介石卻只給了八路軍三個看似「命運坎坷」的番號師編制,讓許多人感到疑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三個師並沒有被壓制,反而逐漸嶄露頭角,最終發展成為一支百萬雄師。

那麽,蔣介石為何只給八路軍分配三個師的編制,並選擇了哪三個「命運坎坷」的番號呢?八路軍又是如何克服初期的困難和限制,成功發展成為百萬雄師的呢?

一切的答案,都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期中。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期,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八路軍展現出了他們的勇氣和智慧,最終贏得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

在西安事變後,國民政府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如果不正視共產黨力量,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兩黨重新展開合作,八路軍就此誕生。

在西安談判中,國共雙方就紅軍改編問題進行了正式的討論。中共中央希望按照四個軍、十二個師、三十六個旅的編制,而國民黨則堅持紅軍只能編兩個師八個團。

雙方在編制問題上存在巨大的分歧,談判也因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結果。由此可見,蔣介石對八路軍充滿戒心,決心削減共產黨軍隊的實力。

否則,在抗日存亡之秋,他怎麽會吝嗇給予紅軍編制呢?後來,形勢的發展迫使國共重新合作。毛澤東認為,如果過分糾結於編制問題,可能會錯過團結的最佳時機,這才是真正的損失。

因此,中共做出了重大讓步,最終與國民黨達成了協定,紅軍改為三個師,即115師、120師和129師,每師兩個旅四個團。

蔣介石曾因打擊張學良而撤銷了115、120、129這三個師的番號,現在卻將這個「倒黴」的番號給了八路軍,可見其用心不良。

這無疑對八路軍造成了很大困擾,以徐向前為例,他本可擔任軍長,現在只能任副師長,其他紅軍幹部也多降三級使用。

盡管戰士們對「改旗易幟」意見很大,但毛澤東等領導人清醒認識到,既然國民黨同意改編,就是對黨軍的重大勝利。

畢竟,武裝的壯大,終究靠人心和實力,與編制大小無關。 1937年八路軍誕生之初,蔣介石就處處使絆子,設法限制共產黨軍隊發展。

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懷揣大局和遠見,忍辱負重,終於攜紅軍改編成功。雖然道路艱辛,但他們從未放棄,為了革命事業,他們始終堅韌不拔,這也是共產黨能夠在艱苦環境中發展壯大,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毛澤東曾言:「槍桿子裏出權威,我們必須自創槍桿子。」面對重重困難,八路軍並未氣餒,反而與日寇殊死拼戰,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在改編後的三個師中,孕育出一支神秘的「黑戶部隊」。這支部隊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成為八路軍的倚仗。按照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紅軍主力部隊被改編為三個師,但實人數並未減少。

這就導致部份兵力未能納入正規建制。於是,剩余兵力被整編為115師獨立團,成為一支沒有正式編制的「黑戶部隊」。

115師獨立團不在國民政府的正式序列之中,由八路軍自主設立。身為「黑戶」,獨立團生活艱難,沒有國民政府的軍餉支持,只能靠自己。

但這也讓獨立團擺脫束縛,能夠在戰場上自由發揮,大顯身手。

這支神秘的軍隊,曾在戰爭中一鳴驚人。1937年9月,日軍關東軍和第五師團猛烈進攻山西北部,相繼占領綏遠、大同等地。

在此關鍵時刻,閻錫山奉命在平型關防守,日軍向平型關發起猛烈進攻。為了減輕平型關的壓力,獨立團被命令封鎖日軍援軍。

在驛馬嶺,1700余名獨立團戰士與兩倍於自己的日軍展開激戰,盡管彈盡糧絕,但他們依然堅持肉搏,高呼口號,英勇犧牲。

他們的壯烈犧牲成功阻擊了日軍,為平型關大捷創造了有利的態勢。這場驛馬嶺阻擊戰,被視為八路軍在抗戰中的首勝。

「我們的隊伍,要在鬥爭中發展,要在鬥爭中檢驗。」 嚴峻的戰爭,磨礪著共產主義戰士的意誌品質。

電視劇【亮劍】以獨立團英勇事跡為原型,描繪了八路軍在戰火中奮發向前的風貌。他們以阻擊戰、殲滅戰等戰爭方式屢建戰功,書寫了血與火的壯麗篇章。

八路軍的奮鬥史,不僅僅是一個師的歷史,還包括自力更生壯大起來的眾多英雄部隊。他們的事跡證明了共產黨人的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

這些英雄部隊為八路軍在戰場上發揮更大作用,壯大為百萬大軍奠定了堅實基礎。讓我們繼續了解八路軍三個師如何最終成為百萬雄師的故事。

1937年,八路軍初建時,編制不足五萬人,對比裝備精良的日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危機中,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領導者和戰士。

在抗戰的艱苦環境中,這支隊伍不斷壯大,最終發展成為擁有百萬大軍的龐大武裝力量。

115師的傳奇故事:盡管在蔣介石的打壓下,紅軍編制被壓縮,但革命家和115師的戰士並未氣餒。他們憑借堅韌不拔的精神,在戰場上建立了無人能敵的地位。

例如,平型關大捷中的獨立團,面對敵軍,僅憑500余人的兵力,就成功阻止了日軍援軍,為平型關主戰場的勝利提供了關鍵支持。

可以說,沒有驛馬嶺阻擊戰的勝利,就沒有平型關大捷這一抗日戰爭中首次全殲日軍主力的誕生。平型關大捷不僅象征著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力軍地位,而且極大提振了中國軍民的士氣,使日軍在太原陷入困境。

115師在這場戰鬥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了躲避日軍的「掃蕩」,他們采取了靈活的戰術,將部隊分散到各個根據地,壯大自身。

這既削弱了日軍掃蕩的力度,又為他們迅速壯大打下了基礎。到百團大戰時期,115師已經由原本的一萬多人發展到了二十多萬人,盡管名義上還是一個師,但實際上已經達到了集團軍的規模。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115師共參加了3800多次戰鬥,殲滅了日偽軍18萬余人,表現優異。

120師的歷程同樣令人振奮,源自紅二方面軍和陜北紅軍的他們,在賀龍師長和蕭克政委的率領下,轉戰華北抗日前線,廣陽戰役、黑山阻擊戰、百團大戰等戰役中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至1944年,120師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30多萬人的大軍。而129師的傳奇戰績也無需多言,這是一支從華北根據地不斷壯大、並參加了黃河十二戰役、晉東南反「掃蕩」和陜南反「掃蕩」的老紅軍部隊。

至1945年,129師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約20萬人的大軍。這三個師在戰爭中不斷成長壯大,最終都達到了軍團規模,並且作為抗日主力,與野戰軍緊密配合。

八路軍之所以能夠從最初的三個師的規模,發展成為百萬大軍,關鍵在於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

毛澤東曾強調,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是打倒日寇的關鍵。八路軍深入敵後,同老百姓緊密合作,贏得了他們的支持。

士兵和民眾的力量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使日寇成為過街的老鼠,無處可逃。同時,黨的正確領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八路軍在戰術上逐漸成熟,如積極防禦、斷後打援、集中優勢兵力等,這些特色戰法在戰爭年代大放異彩。

1937年,蔣介石企圖削弱共產黨軍力,只給八路軍三個師編制,結果八路軍在戰火中發展壯大,三個師發展為百萬大軍。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汲取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敢於鬥爭,善於勝利。共產黨人需要懷揣偉大理想,歷經千辛萬苦,砥礪前行,才能最終達到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