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五次北征勞民傷財?朱棣:如不北征,大明或許要面臨亡國危機

2024-07-26歷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漠北蒙古阿魯台部再次率兵侵犯大明邊境,在大同、開平一地劫掠一空。

得知訊息後的朱棣立馬再次集兵北伐,結果阿魯台部卻再度望風而逃,哪怕朱棣深入答蘭納木兒河流域,依舊沒有找到阿魯台部主力。

無奈之下,朱棣宣布東征兀良哈,這是朱棣這一生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在征討兀良哈班師途中,朱棣病逝於榆木川。

王學圻版朱棣

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前前後後北征了五次,其中四次是為了征討漠北的阿魯台部,可以說朱棣晚年徹底和阿魯台部杠上了,但到死都未能徹底征服。

為何朱棣要執著於征討漠北蒙古呢?換句話說,漠北蒙古為什麽非打不可?

因為不打,大明說不定要因他們而崩潰。

有人說,元朝不是被滅了嗎?哪還有實力入主中原?

說實話,明初蒙古人勢力依舊很強,別看朱元璋時期,在捕魚兒海擊潰了北元朝廷,但消失的只是元這個統一的政權罷了,蒙古人可沒有被徹底打敗,雖然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但 其勢力依舊盤踞在草原上。

永樂初年,韃靼和瓦剌(圖源:史圖館)

而且其勢力不僅僅是在漠北草原上,事實上,從東歐大草原到漠北,到處都有蒙古人的身影。

一旦打不過,他們就跑,沿途吸收其他蒙古部落,休養生息後,又卷土重來,比如阿魯台部的永謝布十營就是從西邊帶回來的

可以說蒙古人根本打不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繼續發展壯大。

當然朱棣也可以等,讓他們互相內鬥後再出手。

但問題是在明初,北元的號召力依舊存在,這種情況下,基於黃金家族的旗幟號召下,一旦某個梟雄真的一統蒙古,那必然是大明的絕對威脅,而後必然南下。

所以,與其等蒙古重新被一個梟雄整合難以對付,不如趁他們還是比較松散的時候,槍打出頭鳥,壓住任何梟雄出現的可能,最好讓蒙古勢力向進一步零碎發展。

當然,這只是外部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明初對於北方統治的薄弱。

明初雖然重奪北方中原之地,但這裏長期脫離宋朝統治幾百年,盡管被武力統一,但又大量殘元勢力盤踞著,且朱元璋為了消滅元朝,又允許不少歸附的蒙古各部住在這裏,可謂是錯綜復雜。

明初人口分布圖

而朱元璋時期,南北割裂其實很深,「南北榜案」就是南北割裂的一次明面上的沖突,結果朱元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至死都未能徹底消化北方。

因而明初時期,北方經常爆發各種叛亂,這幫人明軍來了就是大明的忠臣,蒙古人來了又是元朝的忠臣,因而每次平定不久又會卷土重來。

因而需要時間進行對北方地區消化,比如遷都,比如將歸附的蒙古各部強行遷移到南方,然後大量遷居漢人在這裏居住。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期間也叛亂不斷,直到朱棣駕崩前,都未能徹底消停下去。

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麽能等蒙古人勢力整合好南下呢?萬一歸附的蒙古人當內應,北方豈不是要亂上天?

朱棣畫像

所以要打,且必須在他們勢力未整合的時候打,打到他們徹底沒有威脅為止。

那麽沒有其他辦法了嗎?還真沒有,朱棣以前的王朝,對北方草原都沒有很好的治理方式,唐朝搞出了一個安北都護府,但只存在於唐太宗後期和唐高宗時期,後面就基本沒有存在感了。

這還是中原王朝,至於遊牧民族自己?他們從草原來,也沒法好好管理草原,比如元朝。

別看元朝皇帝頂著蒙古大汗的名頭,打他們的基本盤都是在關內,對於蒙古草原依舊還是粗放式的管理,草原勢力時不時冒頭,也沒好的解決辦法。

所以,按照朱棣的認知,自然是學漢唐巔峰時期那樣,趁著國力強盛的時候,不斷出兵,打散他們的戰鬥力,最好就是促使他們內部的分化,只要北方草原勢力無法整合,哪怕中原王朝衰落了,也能自保。

五次北伐路線

只是朱棣前前後後打了五次,還未徹底滅了阿魯台部,是朱棣戰鬥力不行嗎?

這倒不是,前兩次北征,韃靼和瓦剌徹底領教了朱棣的實力,因而每次得知朱棣北征,都嚇的直接逃跑了。

因而真正困擾朱棣的其實是遙遠的行軍,畢竟當時漠南在明初已經徹底淪為無人區,想要和蒙古人決戰,只能在漠北。

那麽上次在漠北和遊牧民族大規模決戰的是什麽時候呢?是漢武帝時期。

別看漢唐宋時期,異族侵擾中原,但雙方基本都是在漠南開戰的,至於到漠北,純粹是追擊去的。

可以說每次北伐,其實都是朱棣冒著糧草不濟,以及各種惡劣環境的遠距離北伐的。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朱棣也知道兒孫幾斤幾兩,自己還能勉強壓制蒙古,但等自己死後,子孫不一定能壓制了。

朱棣也知道兒孫幾斤幾兩

比如朱高熾是內政高手,但在軍事方面幾乎一竅不通,至於朱瞻基,雖然軍事優於朱高熾,但朱棣也摸不清這大孫子以後會幹啥,事實上,這個大孫子後面真的瞎搞。

本著自己能解決就不交給兒孫解決的理念,朱棣哪怕年老,也要北伐。

如今,網上好多人說朱棣是朱高熾的征北大將軍,加上【大明風華】裏,朱棣和朱高熾關於北征事情上的扯皮,誤認為朱棣是好大喜功。

更別說朱棣後三次北伐裏,沒找到阿魯台主力,幾十萬明軍淪為「漠北旅遊團」,白白耗費了無數的錢糧。

因而不少人說朱棣晚年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類的,且二十年後,瓦剌的也先居然俘虜了朱祁鎮等等,可見北伐一點沒啥用。

這其實並不準確,大家就看個樂子好了。

事實上,朱棣五次北伐,雖然未徹底滅了阿魯台,但效果是巨大的。

朱棣第二次北伐征討的是瓦剌,忽蘭忽失溫一戰,瓦剌元氣大傷,而後答裏巴汗也被殺了,瓦剌徹底打不過韃靼了。

因而朱棣打算扶持瓦剌對付韃靼,自第三次北伐開始,朱棣打的都是韃靼部。

盡管永樂二十年(1420年),第三次北伐,阿魯台跑了,但阿魯台為了逃命,丟下大量輜重和牛羊,其中輜重被朱棣燒了,牛羊帶了回來,途中又教訓了反復無常的兀良哈。

而沒了牛羊的阿魯台,在冬天註定要出現大量非戰鬥的減員。

永樂二十一年(1421年),朱棣第四次北伐,結果阿魯台又跑了,但斥候卻發現了蒙古貴族也先土幹,將其招降過來,此時朱棣還未出塞,只能作罷,不過也是有收獲的。

至於朱棣最後一次北伐也是如此,阿魯台丟下輜重和牛羊跑了,韃靼戰鬥力再一次被削弱,只要韃靼被削弱,朱棣目的就達到了。

朱棣去世前,大明疆域

看出朱棣的最後目的了嗎? 就是要徹底擊潰北元正統的韃靼部,擊潰黃金家族的號召力 ,而扶持瓦剌,就是他在草原上找的幫手,畢竟痛打落水狗,人人都想幹。

這就是朱棣北伐最大的價值。

而且在朱棣的連續打擊下,黃金家族的號召力徹底下滑了,也讓蒙古各部對北元的信仰徹底坍塌,直接導致日後蒙古部落,哪怕出現了也先和俺答這樣的梟雄,但始終未能整合蒙古部落,就是缺乏了號召力。

至於朱棣這邊,他生前的擔憂成為了現實,朱棣、朱高熾接連駕崩後,朱瞻基的確扛不住了,被迫鎖邊縮邊和妥協,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卻發展實控的地方。

更要命的是,好聖孫朱瞻基放棄了擊潰阿魯台的最好機會。

宣德六年(1431年),阿魯台被瓦剌擊潰,徹底逃亡到漠南,這時候的阿魯台已經到了明朝邊塞附近了,且無法約束永謝布 十營了。

現在,朱瞻基要麽學漢宣帝招降匈奴的舊事,讓其歸附大明,成為大明北方的門戶,要麽學唐朝,趁頡利可汗被鐵勒諸部和薛延陀汗國的排擠的時候,直接滅了他。

可惜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被朱瞻基放棄了。

盡管當時有人建議趁機出兵,徹底收降韃靼的永謝布十營,結果朱瞻基卻說:「 乘人之危而擊之,豈仁義之師 。 」

朱瞻基白白浪費了朱棣等待了十幾年的好機會

白白浪費了朱棣等待了十幾年的好機會,甚至約束大同總兵鄭亨不準出兵。

至於為何瓦剌做大,還是朱瞻基的鍋,明明韃靼衰落了,就得遏制瓦剌了,結果他啥也沒幹,給兒子埋了一個坑。

可以說,朱棣的擔憂都成為了現實,好在朱棣北伐之功沒有白費。

盡管朱棣之後,大明皇帝們的軍事能力迅速下滑,明軍戰鬥力也遠不如明初。

但即便如此,因漠北蒙古接連遭到朱棣打擊而徹底走向稀碎,因而雙方整體始終處於一個勢均力敵的狀態,蒙古最多也就是騷擾關內,無法和之前契丹、女真和統一時期的蒙古人那樣,對中原年地區進行深入侵略。

可以說終明一朝,蒙古人始終未能給大明帶來實質性的傷害。

這也是朱棣拼了老命,給後世子孫帶來了二百年安穩的日子。

只是朱棣考慮了眼前的困境卻無法預料到後世,大明終究還是被東北遊獵的女真人偷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