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30萬誌願軍回國該怎麽安置?楊勇提出一計,毛主席:照他說的辦

2024-04-21歷史

1953 年, 韓戰結束後 , 中朝雙方都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誌願軍官兵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三年有余 , 如今終於迎來了和平的曙光。他們脫下沾滿硝煙的軍裝 , 或歡聚高歌、或晾曬被褥 , 享受著難得的閑暇時光。然而 , 戰爭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棘手問題的到來 : 如何安置這支 130 余萬的雄師 ?

誌願軍若是全部撤回國內 , 恐怕後勤供給難以為繼 ; 但若是全部滯留北韓 , 又有礙國內建設。正當中央領導們一籌莫展之際 , 時任誌願軍後勤部長的楊勇將軍挺身而出 , 提出了一個頗具遠見卓識的建議 : 何不讓部隊分批回國 ? 先遣部份官兵回國休整 , 剩余部隊則暫駐北韓 , 發揚 " 軍墾 " 精神 , 既能自給自足 , 又能幫助戰後重建。如此一來 , 國內壓力驟減 , 誌願軍也能平穩過渡 , 真可謂一舉多得。毛主席聽取匯報後 , 非常贊同楊勇的意見 , 當即批示 " 照他說的辦 "

於是 , 第一批誌願軍踏上歸途 , 去了濟南軍區駐防。余下官兵則在北韓大展身手 , 他們修渠築壩、建廠墾荒 , 不但緩解了後勤壓力 , 更為北韓戰後復蘇立下汗馬功勞。在中蘇兩黨助力下 , 原本滿目瘡痍的北韓迅速實作了工業化 , 人民生活水平直線攀升 , 甚至一度超越了中國。

1958 3 , 駐朝誌願軍開始分批撤離。前五年已有大部份誌願軍陸續回國 , 此時北韓境內還有約 25 萬人。為確保平穩有序 , 他們仍是分批次、間隔一定時間撤離的。第一批部隊按計劃進駐濟南軍區 , 剩余部隊陸續調往東北等地。行前 , 楊勇將軍叮囑部隊將營房打掃一新 , 並將糧倉加滿 , 以便北韓人民即可食用。他這種恪盡職守、體貼入微的作風 , 再次彰顯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誼。臨別之際 , 金日成親赴車站送行 , 老百姓夾道歡送 , 場面感人至深。

回國後 , 楊勇先後輾轉北京、沈陽等地 , 雖歷經坎坷 , 但始終不改軍人本色。無論身處何職 , 他都殫精竭慮為民謀利 , 在新疆戈壁灘上修路架橋 , 惠及百萬各族群眾。晚年 , 他還四處奔波 , 調研民生疾苦。直至彌留之際 , 楊勇強撐病體 , 處理完最後一批公文才瞑目而去。

楊勇將軍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 正是中國革命軍人的縮影。他們智勇雙全、忠貞不渝 , 面對繁重任務總能迎難而上、化險為夷。雖然時過境遷 , 但老一輩革命家的風範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事實證明 , 讓部份誌願軍暫留北韓是一個英明決定。這 5 年間 , 他們不僅有力震懾了蠢蠢欲動的美軍 , 也為重建北韓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而楊勇提出的撤軍安置計劃 , 更是切合實際、考慮周全 , 既妥善解決了兵員安置 , 又加強了國防建設 , 受到毛主席高度贊賞。

回顧這段歷史 , 我們不僅要緬懷先烈 , 銘記他們的英雄功績 , 更要學習領導者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戰略眼光和決策智慧。誌願軍將士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 楊勇將軍統籌兼顧、嚴密部署的軍事才能 , 毛主席高瞻遠矚、決斷果敢的領袖風範 , 無不是新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寶貴精神財富。#勞動節不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