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萬大軍後路被斷,彭德懷坐立不安,毛澤東發來電報轉危為安

2023-12-23歷史

5萬大軍後路被斷,彭德懷坐立不安,毛澤東發來電報轉危為安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初期的一場偉大戰役。自1950年10月20日至1951年4月16日,誌願軍與北韓人民軍攜手,共同對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經歷了四次激烈的戰役。誌願軍為保衛國家付出了近8萬人的傷亡代價,成功擊潰殲滅敵軍總計15萬人,創造了嘹亮的戰果。

在第五次戰役的前兩個階段,彭德懷先後進行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進攻戰和一場聲東擊西的殲滅戰。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整體戰局並不樂觀,初期幾場大戰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因此,彭德懷將第五次戰役視為他一生中四大指揮失誤的最後一次。

第五次戰役不利的突出表現之一發生在南浦芝裏一帶,涉及到第十五軍的阻擊戰。1951年5月下旬,第十五軍奉命自平安裏南下至城山裏一線,抵擋來自西線的美軍陸戰第一師和南韓第五師。

李奇微在五月底發動的大規模反擊戰中,誌願軍全線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迫使彭德懷不得不緊急下令全軍進行戰略性後撤。他要求第十五軍在南浦芝裏一線堅守,以拖延聯合國軍的進攻,為幾十萬誌願軍的撤退爭取時間。正是在這場阻擊戰中,五萬大軍陷入了危機之中。

1951年6月2日,秦基偉率領的第十五軍開始抵抗聯合國軍的進攻。第十五軍的第二十九師、第四十四師和第四十五師分別被布置在陣地的西翼、中部和東翼。聯合國軍發動總攻後,數百架戰鬥機和轟炸機、近千門各類火炮對誌願軍的陣地進行了數小時的地毯式轟炸。

到了正午時分,聯合國軍的步兵和裝甲部隊向誌願軍的陣地推進,第十五軍三個師憑借有限的火炮展開反擊。然而,反擊效果並不理想,敵軍很快就推進到陣地前沿。此時,第十五軍的步槍、機槍和迫擊炮如潮水般傾瀉向敵軍,經過為期三天的激戰,誌願軍充分發揮了近程打擊的優勢,成功將數萬聯合國軍部隊頑強擋在了戰線前方。

在李奇微組織的大規模反攻初期,他強調向各軍指揮官明確表示,絕對不能再卷入與中國軍隊的陣地戰,而應充分發揮美軍強大的裝甲軍和機械化部隊的優勢,采取大規模的迂回穿插作戰,以包圍中國軍隊為主導戰術思想。南浦芝裏的數萬美軍陷入陣地戰後,李奇微和範弗利特迅速下令改變戰術,由正面強行突破轉為側路包抄和迂回。

六月五日,美軍持續對誌願軍陣地進行強大的空軍和炮兵攻勢。與此同時,美軍第二師、陸戰第一師、南韓三個師分別從西線城山裏、雙德洞出發,繞過誌願軍側翼陣地,成功包抄到雙德洞東北部的五郎嶺。從東線長木裏、自隱裏出發的部隊也繞過誌願軍陣地,成功包抄到院巨裏。正當兩路部隊聯合包抄敵軍時,巧合的是南韓軍第五師正在激戰,使得兩支部隊能夠順利聯合。到了六月六日淩晨,第十五軍近五萬大軍被四麪包圍,後路被斬斷。六日清晨,秦基偉急電彭德懷,詳細上報了戰況。

得知戰況後,彭德懷勃然大怒,將戰報扔在地上,右手緊握拳頭,一邊猛砸桌子,一邊嘴裏咆哮著:

"秦基偉啊,秦基偉,我正是因為信任你的經驗,才將這麽艱巨的任務交給十五軍。現在看看,你讓美國人用我們的戰術把我們包圍了,我真懷疑你還敢不敢回來見我!"

彭德懷的怒火是理所當然的。秦基偉是中國軍隊的元老級人物,經歷了中國軍隊的成立、成長和壯大,參與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無數次戰鬥,經驗極為豐富,被全軍譽為難得的智勇雙全的悍將。

1927年11月,秦基偉參與黃麻起義,年僅13歲的他在一次傳令任務中展現出少年英雄的本色。為了營救被敵人俘虜的戰士羅長可和方之信,他毛遂自薦,透過勇敢和機智,成功完成任務,贏得了起義軍的稱贊,並被親切地稱為紅色少年。

1929年8月,秦基偉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從一名排長晉升為總參謀部師長,完全依靠個人能力。1931年11月的黃安戰役中,徐向前陷入困境,為了救援他,秦基偉率領軍隊與數量多達五倍的敵軍激戰。他在戰線上巧妙地布置部隊,吸引敵軍正面進攻,然後創造性地派出兩支敢死隊,前往救援徐向前。

成功地進行了救援後,他並未選擇撤退,反而收復了兩個先前失陷的陣地,並迎來了主力部隊的增援。描述秦基偉作戰性格和特點最貼切的或許是對三國時期高順陷陣營的評價:高順率領的八百余兵,被譽為千人之勇,鎧甲和武器無不經過精心打磨,每次進攻都無往而不克,因而被譽為陷陣營的代表。

秦基偉以其善於穩健作戰、極少犯錯卻又不乏勇氣的作戰風格而聞名。經過彭德懷慎重考慮,他被選中執行這次艱巨的任務。如今,這位以穩重著稱的將領讓五萬大軍陷入被動,敵軍成功切斷了他們的後路。彭德懷在全域和應對第十五軍這個新麻煩之間左右為難,一時間他飽受壓力,坐立不安。

第十五軍正在包圍圈中與敵軍激戰,而在誌願軍司令部,彭德懷不停地來回踱步。鄧華事後回憶說,他從未見過彭德懷如此緊張。一邊踱步的彭德懷時不時抱怨著:

這場戰役太令人沮喪了,臨津江的戰局,第十二軍,第二十七軍,如今又加入了第十五軍,這樣下去,我們還能打出什麽樣的戰果呢!

在1951年6月1日至下旬,誌願軍領導層經歷了這一年最為煎熬的時刻。由於戰局未能理想地發展,軍隊損失慘重,且面臨即將展開的長期戰爭,彭德懷的心理負擔進一步增加,時常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爆發憤怒。這種憤怒,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對自身無力的沮喪的表達。彭德懷之所以頻繁發怒,是因為戰局的巨大壓力讓他感到喘不過氣來。

截至6月7日,彭德懷罕有地向毛澤東發送了一份電報,詳細報告了戰場情況,並坦言自己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然而,7日午夜時,電報送達時,毛澤東已經入睡。毛澤東一直以來都睡眠不佳,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戰局需要,部隊經常需要突然轉移,導致他的作息極不規律。這種生活習慣讓毛澤東很難保持充足的睡眠,久而久之,他的睡眠質素變得越來越差。

在這個時刻,主席好不容易陷入熟睡,工作人員自然不敢打擾。然而,由於電報的緊急性,他們冒著被責備的風險還是決定叫醒主席。毛澤東被叫醒後,檢視了電報,立即取出作戰地圖開始研究。

僅半個小時後,毛澤東給彭德懷回了電報:

[1] 關於第十五軍陷入包圍的情況,我的建議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既然能夠包圍我,我同樣能夠包圍你。建議第三兵團和第九兵團分別調動部隊,聯合第十五軍進行反包圍戰。如果情況良好,我們還可以采用將計就計,趁機殲滅敵軍幾個部隊。

[2] 關於即將展開的長期戰爭,我的建議很簡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毛澤東以一封平淡的電報,既解決了戰場上的困境,也為彭德懷減輕了沈重的壓力。

在誌願軍一線將領看來,第十五軍只是一支被包圍、缺乏靈活性和其他可能性的部隊。而毛澤東卻能一眼看穿問題的本質:一支被包圍的部隊,只要善用,便能立即成為一支包圍敵人的部隊。

在彭德懷的眼中,已經完成任務的其他部隊,可以撤退認為已經完成任務。然而,在毛澤東看來,這些部隊完全可以迅速重新投入戰鬥。

從毛澤東對彭德懷的指導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在軍事思想方面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幾乎不受思維定勢和慣性思維的束縛。他能夠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刻洞察復雜局勢的真相。

收到毛澤東發來的電報後,彭德懷等人如同雲霧散去,一片清朗的天空展現在眼前,茅塞頓開,鄧華感慨地說道:

主席的智慧實在超出我們太多了!我們之前完全沒有朝這個方向思考啊!

隨著彭德懷內心的結解,他立即釋放了自己的戰略思想,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制定了具體的戰鬥計劃。六月八日,彭德懷透過電報告知前線的秦基偉,要堅守陣地兩至三天的時間。同時,他迅速調動了第六十軍左翼和剛從敵後撤回的第二十七軍右翼,向第十五軍的戰場調動。

到了六月十日,南浦芝裏堅守了近十天的第十五軍終於看到曙光。五萬大軍不僅化解了危機,還成功反圍剿了美軍一個營和南韓軍一個師的部隊,實作了毛澤東在大後方的遠見卓識。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在這次戰役中的套用,充分體現了在空間上集中優勢兵力和在時間上集中優勢兵力的必然結果。克勞塞維茲,一位西方軍事理論家在【戰爭論】中詳細分析了兩種兵力集中的策略,他寫道:

最出色的戰略是首先在總兵力方面,然後在決定性的地點上(空間)保持十分強大的力量。在戰略層面上,最重要且最簡單的原則是集中兵力,分散和分割兵力只是例外。——【戰爭論】

以拿破侖在滑鐵盧之戰的兩次戰鬥為例。在滑鐵盧之戰前的第一次戰鬥中,英國軍隊和普魯士軍隊分別從法國軍隊西北和東北方向集結,旨在在空間上形成相對於法軍的優勢兵力。拿破侖深諳這一點,因此他命令內伊元帥率領少數部隊向英軍西北方向前進,不是為了擊敗對手,而是為了牽制住英軍。同時,拿破侖親率大軍,快速向普魯士軍隊移動,並成功打敗了普魯士軍隊。這樣,英國和普魯士軍隊集中兵力的計劃就被暫時打破了。

雖然普魯士軍隊被擊潰,但他們的主力並未受到太大損失。為了防止普魯士軍再次繞到英軍左翼,拿破侖命令格魯希元帥追擊普魯士軍。然而,在滑鐵盧之戰的第二次戰鬥中,由於格魯希的錯誤判斷,未能阻止普魯士軍隊和英軍匯合,最終導致滑鐵盧的戰役中法軍兵力不及聯合對手,拿破侖及其軍隊被擊敗。

在軍事戰略中,除了在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時間上的集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戰爭往往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由眾多大小戰鬥組成,因此時間的先後次序顯得尤為關鍵。在單個戰鬥中,相對劣勢的一方若能巧妙地在時間上集中優勢兵力,便有可能在戰局中擊敗實力較強的對手。這一觀點在【戰爭論】中得到了明確闡述。

回顧拿破侖戰爭,尤其是1810年10月的萊比錫戰役,拿破侖巧妙地運用了時間上的兵力集中策略,成功地連續擊敗了龐大的聯軍。當時,法軍分布在萊比錫以東廣闊區域,而拿破侖親自率領主力駐紮在萊比錫東南部,與此同時,繆拉等將領則負責北部。盡管法軍總兵力約為19,000人,而聯軍則達到33,000人,兵力對比看似劣勢。

然而,拿破侖立即洞悉到了機會所在。他意識到,盡管敵軍總兵力遠超法軍,但這些部隊需要隨著時間逐步進入戰場。因此,只要在時間上集中兵力,迅速消滅首批進入戰場的敵軍,同時保持部隊機動性,在獲得局部勝利後立即調動兵力轉移到其他戰場,就有望扭轉戰局。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戰鬥中,拿破侖成功運用了時間上集中兵力的戰術思想,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然而,最終由於後勤補給不足、軍隊疲憊等客觀原因,法軍仍在萊比錫戰役中遭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