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鄧公為什麽沒讓粟裕指揮?戰後才知鄧公高明

2023-12-17歷史

胡誌明去世之後,黎筍成為了越南領導人,黎筍一改對中國友好的態度,把中國視為是越南的假想敵。為了提升在南亞地區的地位,越南先是派兵入侵了柬埔寨,然後又屢次騷擾中國邊境線,不斷試探中國的底線。

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中央軍委決定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在許世友的領導下,勢如破竹,一舉攻克了諒山。

等我軍撤退後,越南領導人黎筍前往了越南北部城市諒山視察,黎筍看著市區裏的殘垣斷壁陷入了沈思。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越軍的敗退速度居然這麽快。

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至今依然是百姓們茶余飯後的談資。我軍以極短的時間結束了這場局部戰鬥,很多軍迷都對那場反侵略戰鬥津津樂道。

隨著時間的流逝,對越自衛反擊戰也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化,畢竟這場戰鬥前後只有一個月的時間。

「戰爭對於士兵和低階軍官來說,就像一部巨大的絞肉機。」朱可夫的這句名言在對越自衛戰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只要槍聲一響,就不可避免的會有傷亡,很多英勇的戰士也永遠的留在了異國他鄉。

很多人忍不住要問:「粟裕大將比許世友還年輕一歲,指揮能力也在許世友之上,鄧公為什麽沒有啟用粟裕呢?」事實上,並非鄧公故意雪藏粟裕,而是因為粟裕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再赴前線指揮戰鬥了。

一、身先士卒的粟裕,身體受到戰爭傷害

與林彪、劉伯承等正兒八經的軍校科班生不同,粟裕在軍事上可謂是半路出家,他原本是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的學生,如果不是因為參加革命,他有很大概率會成為一名教書先生。

然而富有進步思想的省立二師校長被反動勢力迫害之後,粟裕心中的革命之火被點燃,從此成為了葉挺手下的一名班長。

雖說也跟隨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但是尚未嶄露頭角。起義軍在向福建撤退的過程中,為了給朱老總爭取突圍的時間,粟裕所在的排擔任阻敵任務。

粟裕在戰鬥中英勇無畏,不幸頭部中彈後陷入了昏迷,多虧路過的戰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才被帶到了井岡山。

當時參加井岡山會師的部隊中,南昌起義軍大多數是職業軍人,戰鬥經驗豐富,所以這批革命的火種在建立根據地時,基本都成為了紅軍的骨幹。

粟裕作戰英勇,又曾經在戰場上流過血,所以深得毛主席、朱德等領導人的賞識,職位也是在不斷的上升。粟裕也沒有辜負領導對他的期望,工作能力十分突出。

雖說已經成為了幹部,但是粟裕在作戰時依然身先士卒,他麾下的戰士也都鬥誌昂揚。在1929年紅軍攻打寧都時,粟裕再次中彈,靜養了好幾個月才痊愈。

粟裕英勇頑強的精神也為他贏得了尊重,在1930年的水南戰役中,粟裕經歷了他軍教生涯最嚴重的一次傷,在前線指揮戰鬥的時候,不幸被敵軍的炮彈炸傷,有三枚彈片永遠的留在了他的頭部。

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比較差,這三枚彈片一直沒有取出,這也為粟裕的健康埋下了隱患。據粟裕的夫人楚青回憶:「粟裕被頭痛病折磨了幾十年。」

到了第五次反「圍剿」戰鬥時期,粟裕已經是紅一軍團教導師的政委,粟裕在一次戰鬥中被子彈打中了左臂,因為傷到了動脈,粟裕因失血過多陷入了昏迷。

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醫生強行將嵌在他左臂內部的彈頭取了出來。這次受傷也意味著粟裕無緣跟隨紅軍主力長征,而是留在了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

在險象環生的遊擊戰場,粟裕又有兩次受傷,右臂、腳踝分別被子彈擊中,其中打入右臂的彈頭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被取出。

在根據地開展遊擊戰期間,粟裕帶領遊擊隊經常出沒於深山老林,缺衣少食是常態,夜晚還經常與蚊蟲相伴。

但就是在這種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粟裕依然將遊擊隊發展壯大。遊擊隊在粟裕的指揮下,神出鬼沒,這也是遊擊戰爭的精髓所在。

為了能夠提高部隊的執行力,以及對敵人的兵力部署作出及時的反應,無論粟裕身居何職,都喜歡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身先士卒的習慣其實也是他多次受傷的原因。正是因為粟裕將生死置之度外,我軍才能一次次險中求勝。

二、粟裕身體狀態每況愈下

由於常年在艱苦的環境下指揮戰鬥,再加上多次身負重傷,粟裕的身體狀況一直都不好。由於遊擊戰爭時期,經常風餐露宿,所以留下了嚴重的腸胃病。

這就導致粟裕經常會出現腹痛的癥狀,嚴重的時候甚至都不能走路。新中國成立後粟裕也曾多次求醫,但是始終難以徹底根除這一頑疾。

後來經過蘇聯醫生診斷,以為只是簡單的慢性闌尾炎。當蘇聯醫生為他做手術時,發現了吃驚的一幕,粟裕得的並不是闌尾炎,而是腸扭結,換句話說就是腸子錯位扭結。

蘇聯醫生非常清楚,這種病將會伴隨著什麽程度的劇痛。粟裕已經與這種疾病共存了多年,由此可見他的意誌力有多麽的頑強。

由於在水南戰鬥中負傷,粟裕經常被頭痛病折磨。其實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粟裕就已經在嘗試使用各種辦法緩解頭部的劇痛,但是效果甚微。

眾所周知,粟裕的成名之戰便是淮海戰役,這一仗讓粟裕一戰封神,為世界各個著名軍事院校提供了教學素材,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都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贊揚。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粟裕在淮海戰役的那段時間非常痛苦。為了能夠及時對戰略部署進行調整,粟裕幾乎吃喝拉撒幾乎都在指揮所裏完成,連續七天七夜都沒有合眼,神經高度緊張。

頭痛病也多次在淮海戰役期間找上門來,實在疼痛難忍時,他就讓身邊的警衛員為其按摩一下,如果依然不奏效,他就會將冷水澆到自己的頭上,用麻木感代替疼痛感。

正是因為粟裕時刻都在堅守自己的崗位,最終華野消滅了國民黨的八十萬精兵,為全國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0年,北韓半島響起了槍聲,美國考慮到自身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派麥克阿瑟指揮了仁川登陸,北韓戰場的局勢一舉被扭轉。

關鍵時刻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當時我軍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最為豐富的便是林彪和粟裕。

然而林彪並不主張對北韓用兵,而粟裕當時是病了,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後遺癥紛紛找上門,韓戰前夕,粟裕的視力也出現了問題,甚至連下床都困難。

毛主席原本是想點將粟裕入朝指揮戰鬥,但是得知粟裕病情加劇之後,不得不派彭德懷帶領誌願軍入朝作戰。

雖說粟裕未能入朝參戰,毛主席始終掛念著粟裕的健康問題,先是讓他前往青島進行療養,然後又派專機把他送到了莫斯科進行治療。

蘇聯的醫療技術果然要強於當時的新中國,在蘇聯醫生的精心照料下粟裕的身體狀況果然有所好轉。他也在1951年9月返回了中國,當時誌願軍已經在北韓戰場結束了五次戰役,雙方基本上已經在「三八線」附近形成了對峙狀態。

所以北韓戰場上已經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了軍事行動了,就連彭德懷也被調回了國內,將誌願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陳賡、鄧華等人。這時候再派粟裕奔赴北韓,多少有些大材小用,最終毛主席把他安排在了總參謀部。

由於粟裕出色的軍事才能,1954年毛主席委任其為總參謀長,粟裕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潛心研究登陸戰術,時刻為解放台灣做準備。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粟裕開始專註於軍事教育,為我軍培養了大量的軍事方面人才,這也就意味著他越來越遠離一線部隊,對士兵的了解程度自然不如八大軍區司令員。

再加上越南地區氣候潮濕燥熱,這將會給粟裕的健康帶來極大的考驗,所以權衡再三之後,鄧公沒有讓粟裕前往南疆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

三、雷厲風行的許世友

實際上許世友的年齡比粟裕還要大一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許世友身體素質不如粟裕,許世友曾經師承少林,本就是個習武之人,在戰爭年代也沒有像粟裕這樣受到重傷,所以到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夕,許世友的健康狀態遠比粟裕要強。

許世友與粟裕的性格截然相反,許世友性如烈火,粟裕含蓄內斂。可能因為許世友擁有火爆的脾氣,所以有人覺得他是個「莽夫」。

如果認為許世友是「莽夫」,那只能說明你對他的了解還不夠。許世友其實更像是張飛,粗中有細。

1948年9月,毛主席親自指定許世友擔任濟南攻城部隊的總指揮,許世友不負眾望,敏銳的發現了濟南城防的漏洞,親創了「牛刀子戰術」,以優勢兵力直插國軍防線的要害,僅用了八天就拿下了濟南。

說到濟南戰役,不得不提一下許世友的對手,此人便是抗日戰爭時期「打滿全場」的王耀武,從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表現便能輕松得知,此人絕非是劉峙、胡宗南那樣的酒囊飯袋,是國軍中比較能打的角色。

黎筍之所以敢在南亞地區肆無忌憚的擴張,與蘇聯的支持密不可分。七十年代末,中美建交,中蘇關系已經不可調和,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兩年,在東南沿海已經有所成就。

蘇聯自然不願看到日益強大的中國出現,所以試圖讓中國深陷邊境戰爭的泥潭。而且當時中美剛剛建交,美國人對於中越邊境問題也一直在觀望。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發起之前,中央軍委的主要目的僅僅是懲罰一下越南。

所以這場戰爭必須速戰速決,如果演變成中越兩國的全面戰爭,對於中國來說將會得不償失,俄烏戰場的膠著局勢將會提前在中越邊境上演。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總指揮必須雷厲風行,敢作敢當,以許世友的作風,擔此大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既然是一場反擊戰,那麽中國軍隊必須展現出雷霆萬鈞之勢,指揮官的性格直接關系到這支軍隊的作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性如烈火的許世友比溫文爾雅的粟裕更適合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

而且當時許世友是廣州軍區的司令員,距離戰場比較近,鄧公也是出身於軍隊,自然明白「兵貴神速」這個道理,由此可見,鄧公派許世友出征,乃是明智之舉。

許世友也沒有辜負黨和國家對他的信任,在他的指揮之下,解放軍以氣吞山河之勢一直打到了越南的諒山,如果當時我軍願意,拿下首都河內也不在話下。

越軍為了阻擋我軍進攻的步伐,無所不用其極,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對我軍使用了化學武器,這才有了許世友「一間房子都不留」的命令。

結語

雖說粟裕未能直接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但是這個忠貞的革命戰士始終心系祖國。他為新中國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老兵不死,只會逐漸雕零」,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在遺體火化的過程中,楚青發現了埋藏在骨灰中的三顆彈片,她不禁淚流滿面。

回顧粟裕的一生,正如他所作的詩:「遍體傷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諸先。對鏡不須嘆白發,白發猶能再揮鞭。」